1.讓善良成為你寶貴的資源
人不能沒有善良的心,善良對於人類就像生命中的空氣、陽光和水。善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宗大財產,是一大筆寶貴的資源。誰擁有了這筆財產和資源,誰的人生就會幸福,事業就會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有著一個為他所鍾愛到極點的兒子。這位年輕王子,沒有一件欲望和要求不能滿足。因為他父王的鍾愛與權力,可以使他得到一切他所向往的東西,然而他仍常常眉頭緊鎖,麵容戚戚。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家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有方法使王子快樂,把王子的戚容變作笑容。國王很高興地說:“假使能辦到這件事,則你要求任何賞賜,都可以答應。”
魔術家將王子領入一間私室中,用了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了些筆畫。他把那張紙交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呈現的變化。說完,魔術家就告辭了。
王子遵命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跡逐漸呈現出美麗的綠色,進而變成這樣的幾個字:“每天為別人付出一點愛心!”王子遵照了魔術家的勸告,並很快就成了王國中最快樂的一個少年。
一個人的生命,有助於他人,充滿了喜悅、快樂,才有價值和意義。那種從對人人付出善良的愛心的習慣,與對人人抱著親愛友善的精神中所產生的喜悅和快樂,才能稱為成功,才能稱為幸福。我們必須先有所“給予”,才能有所取得,隻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生長。
一顆善良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一種坦直、誠懇、忠厚、寬恕的精神,可以說是一宗大財產。百萬富翁的家財萬貫,若與這種豐富的精神財產相比較,則是不足掛齒了。懷著這種好心情、好精神的人,雖然沒有一文錢可以施舍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富翁行更多的善事。
盡管大量地給予他人以愛心、同情、鼓勵、扶助,然而那些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會因“給予”他人而有些許減少的。反而會由於給人愈多,自己得到的也愈多。把愛心、善意、同情、扶助給人愈多,則所能收回的愛心、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假使一個人能夠大徹大悟,能盡心努力地為他人服務,為他人付出愛心,他的生命一定能獲得事實上的發展。
有的人,一輩子所能得到的成績和結果常常微乎其微。此中原因,就是在善良地給予上不夠大方。如果一個人不輕易給予他人以善心與扶助,那麼,他人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之身”,以致自己也不能輕易獲得他人的愛心與扶助。
許多人都是因為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無情、冷酷的商業行為之故,以至於愛心被蒙蔽,隻看到別人身上的壞處,而看不到他們的好處。假使每個人都能改變態度,不是一意去指責他人的缺點,而是多注意看到他們的好處,則於己於人均有益處。因為由於我們的發現,他人也能自覺到他們的好處,因此得到興奮與自尊,從而更加努力。假使人們彼此間都有互愛的精神,這種氛圍一定可以使世界充滿愛和陽光。
2.在自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
自律的品質是一種內在的高修養、高境界,是自我與外界和諧的融合。人需要道德自律,時時檢討自己的行為,在不斷的完善中獲得永遠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
宋末元初的思想家許衡“不食無主之梨”的故事,就表現了他少年時期具有的高尚的自律品質。
許衡,13世紀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元人有“北有許衡,南有吳澄”之稱,又有“南北二許”之說。把他同南方著名學者吳澄和東南重要的理學家許謙並列。
許衡在元代思想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繼承朱熹理學,折中朱陸,以陸補朱,使朱熹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並推行於全國的思想家。
南宋末年,金國不斷進犯中原,宋金兩國頻頻交戰。宋朝的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四處流落,離開了家園。
少年許衡隨一些逃難的人群奔向河陽。這天,天氣十分炎熱,許衡又走得急,汗水濕透了衣衫,嘴裏像是冒了煙,喉嚨都幹啞了。和許衡一塊走的七八個人也與許衡一樣口幹舌燥,口渴難忍,很想找點水喝,但由於戰亂,所有的井都被人填死了。他們繼續前行,來到一個村莊,村子裏的人都逃光了,一個人影都沒有,想要點水都沒處要。
忽然,有人發現了一棵大大的梨樹,就長在一座空蕩院落的後麵,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幾個人一擁而上,翻過院牆,爬上樹,吃起梨來,隻有許衡仍在一邊看書。
同行的少年問他:“我看你也饑渴難耐,怎麼不去摘幾個梨吃?”
許衡說:“不是自家的梨,怎能隨便摘下就吃呢?”另一少年說:“這兵荒馬亂的年月,人都沒影了,這梨還有什麼主人?”
許衡說:“梨現在是沒主,但我們的心是有主的,越是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越是應該講道德。你們翻牆入宅,私摘人家的梨吃,哪像有道德的讀書人呢?”許衡說完就獨自上路了。
許衡這種高尚的品德與他長期認真讀書是分不開的。後來,許衡通過刻苦學習,成為元初著名的理學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任命他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由他製定了一係列的朝儀官製。許衡對蒙古族和漢族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並成為魯齋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試想,如果許衡缺乏自律精神,以飽一時的口福之欲為快,那麼他隻能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絕不會成為後來的一代理學大師。
當然,不是每個青少年都能成為像許衡那樣的人,但為了自己的將來,我們不能不加強對自身自律的培養。
3.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誠信,那麼,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很難立足的,而失去誠信後還想獲得成功,那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人的一生,沒有誰會否認別人的信任對自己的重要,尋找奶酪更是如此。社會是公眾的社會,人是社會中的一員,人的根本屬性就是社會性。處在社會中的人,別人對其信任度的高低,往往會決定其一生的命運。
人人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盡管這隻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它說明了信任有多麼重要,現實中常有人自覺不自覺損害別人的信任並很不以為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和信任度已成為其生存和成功的關鍵,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越來越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要素。比如去銀行貸款,銀行首先要審核這個人的還貸能力和信用。今天,信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越來越重要。人們把個人信用視同生命,這已是他們生活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在銀行或其他機構裏有信用記錄,信用滲透到生活的深層領域,中國有句古語“言而無信不知其可”,講的就是誠信的重要。
青少年可以采取如下做法來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
(1)不知道的事,就坦白承認
有一位加州大學知名教授在授課中,講到一個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的實驗。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發問:“若改用其他動物,實驗結果會一樣嗎?”人們期待教授會有精彩的回答,不料,這位知名的教授坦白地回答:“我也不知道!”
一般的大學教授,恐怕都不會坦率地回答“我不知道”吧!而多以“我想是這種結果吧”等話,輕描淡寫地將問題帶過。
每個人都不想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尤其是青少年,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有時候,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坦率地說不知道,在樹立形象方麵,具有極佳的效果。
之所以如此說,有兩個原因。其中之一是,借此可給人正直、坦率的印象;另一個原因是,既然有勇氣坦率地說“不知道”,它就顯示出一個人對其他的事情必然是知道的,這種自信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傳達給對方。
(2)犯錯後,用行動強調自己的歉意
在某公司開會時,在分發給出席者的複印資料中,漏印了某一部分。複印工作是由一位新來的女職員負責的,雖然她的這一過錯並沒有對會議產生嚴重影響,但事後這位女職員卻給上司留下了工作粗心大意的印象。
這位女職員毫不為自己辯解,誠懇地道歉後,提出將資料重新複印,然後將完整的資料又分別送給所有的與會者。
她的上司聽說這件事後,不禁對這位女職員刮目相看。
犯了過錯後的青少年最好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彌補過錯的態度,因為這遠比單純的道歉更能使人感受到你強烈的責任感和誠意。
(3)謝罪的程度應超乎對方的期待
日本一家以“良心”為名的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作家的作品,其中的一冊被讀者指出有一個錯誤。出版社立即向這位購買全套書籍的讀者致歉,並將僅有一個錯誤的書籍收回,重新排版印刷。這種嚴謹的工作作風提高了該出版社的聲譽。
這家出版社隻為了一個錯誤,就重新排版印刷,此種方式遠超過常人的“期待”,從而表現出犯錯者的誠意。
不論是誰,對於他人所犯的過錯,都會依照錯誤的程度,對對方的道歉方式抱有某種期待。精確地說,這種期待對方道歉的方式,可稱為“期待值”。假若僅期待對方能道歉至五分,對方卻道歉至十分,由於出乎意料,反而對對方的誠意留下深刻的印象。期待值若是五分,對方卻僅做到二分或三分,則會引起對方的不信任感和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