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元素大多來自於製作食品的烹飪原料。動物性原料中主要有鈣、磷、鎂等;植物性原料除鈣、磷、鎂外,其他礦物質元素較多且全,一般含量在幹重的1%~15%範圍內,平均值也在5%左右,而且以葉部含量最高,可占葉子幹重的10%~15%,所以蔬菜是人們獲得礦物質營養素的重要來源。
7.人工合成原料
人工合成原料主要有香料和色素。
香料的香氣來源於香味料所含的醇、酮等可以揮發的化學物質。主要的作用在於:去掉各種原料所含的異味,賦予食品以香味,並具有殺菌消毒、增進食欲和飲食養生、食療等功效。
烹調色素可分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兩大類。天然色素主要有葉綠素、紅曲米、紅花黃、甜菜紅等,具有調色自然、色彩豐富等特點,且對人體基本無害,但染色力較差,來源較少,故使用量不大。合成色素多指以煤焦油酚為原料合成的色素,這類色素色澤鮮豔,性質穩定,著色力強,加工時可任意組合調色,色調多樣,但一般都有程度不等的毒性,有的甚至有致癌性,目前世界各國較普遍準用的僅有十餘種。
8.調味原料
(1)以調味品的加工方法分
①釀造加工類。如醬油、酒、醋、味精等;
②提煉加工類。如食用糖、食鹽等;
③采集加工類。如花椒、胡椒、桂皮、丁香等;
④複製加工類。如芥末粉、胡椒粉、五香粉等。
(2)以調味品的形態分
①固態類。如糖、鹽、味精、香料等;
②液態類。如醬油、酒、醋、辣椒油等。
(3)以調味品的呈味性分
①鹽味類。如食鹽、醬油等;
②甜味類。如食糖、蜂蜜等;
③酸味類。如食醋、番茄醬等;
④鮮味類。如味精、蠔油、魚露等;
⑤辣味類。如胡椒粉、辣椒粉、芥末粉等;
⑥香味類。如酒、桂皮、花椒等;
⑦苦味類。如陳皮、茶葉等。
9.食用油脂
油脂就是指植物性的油和動物性的脂。它們分別是從植物果實部分和動物的脂肪組織中提取的。食用油脂就是指能提供烹飪使用的各種植物的油和動物的脂。植物油有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等;動物脂有豬油、奶油等,通常習慣稱為油脂。
天然的食用油脂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是脂肪,其他為油脂的夾雜物,這些物質又稱為非油脂類化合物。由於食用油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因此,食用油脂基本反映了脂肪的理化性質,但少量的非甘油脂類化合物也能反映食用油脂的質量。下麵就非甘油脂類化合物作一介紹。
磷脂:在沒有經過精製的植物油中磷脂的含量較高,以豆油中含量最高。動物性油脂含量較少。精煉優良的植物油中,磷脂的含量大大降低。磷脂在保管時會發生自然水化現象,產生大量的油腳沉澱,使油脂的質量下降,對食用油脂無益。在煎製時,會產生大量泡沫,並開始焦化結成黑褐色沉澱物,影響食用油脂的質量和使用。
固醇:在生物體內呈遊離態或與脂肪酸結合成脂。固醇根據來源不同可分為動物性的膽固醇和植物性的豆固醇、穀固醇和麥固醇等。其中豆固醇在大豆油或其他豆類油脂中較多,穀固醇在穀類坯油中較多。
蠟:油料種子的外皮常含有蠟,榨油時可混入油中,在油脂中含量較少,但在冬季仍可引起油脂的渾濁。蠟是固體,熔點在60℃到80℃之間,皂化比較困難,在人及動物消化道中不能消化,故無營養價值。
色素:大多數油脂具有一定的色澤,它是各種色素融合在一起的緣故。某些油脂由於微生物的作用也可產生粉紅顏色。油脂中蛋白質和糖類的分解也可產生棕色色素。
維生素:油脂是人體所需要的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的重要來源。維生素D隻存在於動物油脂中,維生素E、維生素K主要存在於植物油脂中。在油脂中維生素含量的多少是油脂營養價值高低的重要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