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論是經商還是處世,總會有突如其來的事故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此時的你千萬不要自亂陣腳,令自己處在危難之中。要學會“以變製變”的技巧,力轉乾坤。
處變不驚,將危機變為轉機
危機的出現無法避免,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危機。在麵臨危機的時候,隻有主動找出問題的根源,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迎難而上,通過不懈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變被動為主動,最終才會迎來轉機。
澳大利亞有一個中年婦女,和丈夫鬧離婚,她在法庭上向法官哭訴道:“我20歲嫁給他時,他曾指天向我發誓,再也不和‘那鬼東西’來往了。可是,結婚還不滿一周,他便偷偷摸摸到運動場幽會去了。我警告他,他聽不進去,我忍氣吞聲地過了20餘年,如今他已50多歲了,照舊迷戀那個可惡的妖精。近來他無論白天黑夜幽會越來越多,他不管怎樣勸阻都要去運動場與那‘第三者’見麵。”在場旁聽群眾聞之無不為之動容。
法官問她:“第三者是誰?”她氣憤但卻直爽地說:“‘第三者’就是臭名遠揚、家喻戶曉的足球。”法官對她的控詞啼笑皆非,隻得加以勸說道:“足球不是人,你隻能控告生產足球的廠家。”哪知這位中年婦女果然又向法庭控告一年生產足球20萬隻的宇宙足球廠。更出人意料的是:宇宙足球廠居然極願賠償她孤獨費10萬英鎊,輕易讓這位太太在法庭上大獲全勝。
怎麼會是如此結局呢?原來,宇宙足球廠老板抓住這一機會,“處變不驚、聞過則喜、應變有術”。通過新聞媒介大肆宣傳,他對記者說:“這位太太與其丈夫鬧離婚,正說明我廠生產的足球魅力之所在。而且,她的控詞為我廠做了一次絕妙的廣告。”宇宙足球廠產品銷量因此劇增,壓倒同行大獲其利。
承受了莫須有的罪名,損失了10萬英鎊的資金,但卻贏得了良好的公共關係,獲得了更大的收益。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到,在突發事件來臨時,應保持鎮定的姿態,周密權衡利害得失,拿出相應的方案和措施,這才可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甚至變害為利。
麵對危機,沉著應對,冷靜分析,並且處理果斷,意誌堅定,危機就會變為轉機。反之,灰心喪氣,意誌消沉,逃避退縮,或沒有危機感,自恃強大,驕傲輕敵,則會坐失良機。
中國首富李嘉誠的信譽有口皆碑。當初李嘉誠擔任長江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時,長江塑膠廠正麵臨倒閉的危機,作為公司的領頭人,李嘉誠必須擔負起“力挽狂瀾”的重任。麵臨倒閉,李嘉誠不認為它僅僅是危機,相反,他認為這是實行企業改革、探索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從而獲得新生的有利時機。於是,麵對危機,他不慌亂,不放棄,積極想辦法,走訪英國、荷蘭等國家,吸收新的管理模式,引進了許多新工藝,並且開發研製出了備受世人青睞的塑膠花。長江實業公司獲得了轉機,並且東山再起,迅速發展起來。
如果沒有那場瀕臨倒閉的危機,也許長江實業公司還會安於現狀,也許還隻是一個平庸的塑膠廠。危機激發了人的巨大潛能,催生了希望,帶來了轉機。
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刺傷你,也能成就你,關鍵看你的態度和行動。如果你被眼前的危難嚇倒,一蹶不振,畏懼不前,那你將永遠也走不出危機的陰影。
進退有度,以不變應萬變
柳青在《創業史》中說道:“那些為了事業能屈能伸,能忍能讓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懂得忍讓,在不利的情形下當退則退,就有把事情辦得更好的機會,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退有度,當退則退。退一步不但海闊天空,心情舒暢,或許還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俄國十月革命時,蘇維埃剛剛奪取政權,德國就有向東侵略的念頭。當時很多人主張與德國交戰,但列寧為了使新政權不被扼殺在搖籃裏,采取了退讓的方式,專門派人去德國進行和談,簽訂了不利於蘇維埃的條約。這並不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立場不堅定,而是為了保全新生的革命政權。
國家如此,人也同樣需要進退有度。我們都知道跳高時,退得遠,可跳得更高。同樣的道理,在事件中突然退卻,不代表你認輸。退卻是為了轉變形勢,調整策略,為再度出擊積蓄力量。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大業,勾踐20年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吳國。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到了,他們就如同水底潛龍衝騰而起,創建不朽功業。以退為進,化被動為主動,方能贏得自己的利益。
現今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一些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工作甚至虛報自己的學曆。一名女大學生為了應聘一份文員的工作,特意將本科學曆改為專科,有好幾百名大學畢業生競相報名廁所保潔員。大學生擇業觀的改變,也體現了他們以退為進的策略。
赫蒙是美國非常有名的礦冶工程師,他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又獲得德國的佛萊堡大學的碩士學位。可是這樣一位學富五車的工程師,在找工作之初,卻受到了相當不公平的“禮遇”。
赫蒙來到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這裏的時候,幾乎被赫斯特嗤之以鼻,他很不禮貌地對赫蒙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這一大堆的文憑,你的腦子裏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這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赫蒙立刻看出,他不願意用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
聰明的赫蒙立刻有了主意,他回答說:“如果你不告訴我父親,我就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並沒有學到什麼,那三年就好像是稀裏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赫蒙運用了必要時不妨退一步的策略輕易地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
當退則退,退一寸以求進一尺。而當遇到衝突時適時地退一分則可能獲得意料不到的效果。退後一步並不代表軟弱和妥協,而是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
可見,讓步隻是暫時的退卻,而為了進一尺有時就必須先作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避免吃大虧就不應計較吃點小虧。退一步我們並不會失去什麼,相反退會促使我們更好地前進。
在職場中當退則退,是一種明智之舉。當退則退是哲人推崇備至的處世之道。它需要你認清時勢,不要為了逞一時之能,把事情做到極致。如果真做到那樣,就不隻是犯個過錯而已,恐怕還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滅頂之禍。
隨機應變,巧贏市場
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成功者要學會隨機應變,隻有學會隨機應變,才能發揮機動靈活的優勢,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內蒙古商人王某就是一個隨機應變,將小產業做大的典範。最初,王某接管了一家已倒閉的製膠廠,該廠30多人,倒閉時欠下五萬元外債,拖欠工人九個月的工資。
剛接手爛攤子的時候,王某用集資的辦法招收了多名工人,買了油氈紙把漏屋遮起來,暫時解決了廠房問題,又從工人家裏借來生產工具,解決了設備問題。
正當他對製膠廠實施“起死回生術”時,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製膠業市場產品過剩,而皮革塑料製品行業的許多廠家為謀求更大利潤紛紛轉產。王某得到這個情報後,腦子裏立即就出現了一個“變”字。“變”也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因地製宜,經過數次的調查和考慮後,權衡利弊,他決定從本地區興旺發達的畜牧業打開突破口,以皮革製品殺出一條財路。
於是,王某就地取材,用皮革製作自行車坐墊、手提包、背包、兒童書包、旅行包等產品,很快占領了市場。沒多久,工廠債務還清了,工人工資補發了,小本生意獲得了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