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精於籌劃——事預則立不預廢,運籌帷幄勝千裏(1 / 3)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幹什麼事,事先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隻有預先作好了安排,有了準備,有了計劃,有了具體的工作、活動程序,才有監督檢查的依據。這樣可以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從而也就可以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使工作、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預先、事先,指事前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成功;廢:敗壞、失敗。凡事預於先,謀於前,作足準備,往往能占據主動,確保事情的成功。否則,事發突然,或計劃趕不上變化,往往讓人手忙腳亂、窮於應付,甚至連可以避免的失誤都避免不了,處處陷於被動之中。

A和B兩人同時從一所酒店管理學校畢業,並一起進入同一家酒店工作,可是三年之後,兩個人的差別卻非常大:A已經是酒店的副總經理了,而B卻還是一個一線的普通員工。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B對A說:“我就搞不懂,為什麼我們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三年的時間,卻讓我們之間產生了如此大的差異呢?難道你有什麼絕招嗎?”

A說:“其實也不是什麼絕招,隻是從進入酒店的第一天起,我就為自己規劃好了成長計劃:三個月後要做到優秀員工,半年之後做領班,一年後做主管,兩年之後做經理,三年之後做副總經理,五年之後要做總經理。製訂好計劃之後,在工作中我就以此來鞭策自己。比如我計劃好半年之後要做領班,那麼在成為領班之前,我就在思想、行為、日常工作等方麵都以領班的工作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雖然我現在還不是領班,但是隻要我各方麵的素質都達到了領班的標準,都按領班的要求做到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就一定會成為領班。那麼實現了第一個計劃之後,再以同樣的方法實現第二個、第三個計劃。當我成為領班之後,我就以主管的標準要求我自己,不久我就當上了主管;當我是主管的時候我就以經理的工作標準要求自己,後來就當上了經理。一直到現在,雖然我已經做到了酒店的副總經理,但是我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我還會朝著目標繼續努力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真是一語道破天機。事先有了準備和計劃,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並可以時刻以此鞭策自己的行為,這就是A之所以成功的絕招啊。這個方法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借鑒呢?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好好幹。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板說:“幹得不錯!”工人有點兒沾沾自喜。第二天,他幹得更起勁,但是隻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隻砍了十棵。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老板問:“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裏有工夫磨斧子?”

這就從反麵印證了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它所說明的其實也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有計劃地準備,厚積薄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有一句老話叫“隻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這話說得是很有道理的。

楊誌和幾個朋友聚餐,每個人都大發牢騷,感歎生活中的不順利,不是抱怨自己的機運太差就是抱怨機會太少。

這時,有位學長對他們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我剛畢業那年,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但是沒過多久,便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當時,心情不好的我,為了疏解自己的鬱悶和壓力,常常會帶著漁竿到湖邊釣魚。但是一次又一次,換了好幾個地方,我都沒有釣到幾條魚。於是,我的魚簍子越換越小,最後我就隻拎著一把釣竿和魚餌就出門了。”

“有一天,釣魚技術不如我的同事老王,約我一同去釣魚。老王拿了一個大漁簍,當他看見我幾乎兩手空空,便塞給我一個小漁簍。我搖了搖手,對老王說道:“不用啦,我每次都釣不到兩條魚,用線串起來拿就行了。”但是沒想到,這天卻出乎意料,我們竟然遇上了豐富的魚群,魚餌幾乎都來不及裝,那些大魚小魚可說是一條接著一條地甩上岸。我的魚餌很快就用光了,幸虧老王帶了許多魚餌來。我看著老王裝得滿滿的大漁簍,自己隻能用柳條綁住幾條,不得不放棄仍在地上活蹦亂跳的魚兒,為此懊惱不已。”

大家聽完學長的故事後,什麼感想也沒有,反而扯開話題,嘲笑學長都35歲了,還想考研究生,未免太晚了。幾年之後大家再次聚會,有人苦撐著小生意,有人勉強自己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中苦悶度日。至於學長,知道信息的朋友們說,他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更是許多公司挖角的對象。當大家羨慕之際,楊誌這才想起學長說的那個“漁簍子”故事,原來是有特別含義啊!

這個故事的含義是什麼呢?這個故事的含義就是: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要用而不備,隻能是備而不用。機會永遠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當機遇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懈怠,誰能保證幸運的光環哪一天不會將臨到我們的頭上呢?

我們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呢?在考場上,明明很熟悉的考題,就是答不上來。或者是看到天陰了卻抱有僥幸心理而不帶雨傘,結果被大雨澆在半路。還有那個耳熟能詳的道理: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些都說明了平時有準備關鍵時候才會沒有憂患的道理。工具不怕多,就怕魚群來的時候,你正好缺了一個漁簍子。

所以,不管幹什麼事,事先都要有明確的目標,都要有一個打算和安排。隻有預先作好了安排,有了準備,有了計劃,才能把事情辦好。

事前製訂好工作計劃

一般來講,效率來自於周密的計劃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然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人試圖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這樣一個結論:效率出自勤奮。人們覺得做好工作的最佳辦法就是埋頭苦幹。因此,他們很少花時間對所做的工作進行思考,也很少總結過去的成敗和得失,更沒有去認真地考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而是一門心思地做手頭的工作。他們生怕坐下來思考會耽誤工作進度,耽誤了眼前的利益。

事實上,那種不注重效率的瞎忙和懶惰沒什麼區別,也是一種延誤工期的行為。時間管理專家說,你用於計劃的時間越長,你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這兩個時間存在著極大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就看你怎麼做,你是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在計劃細節上下工夫,還是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去調整因為盲目工作而導致的錯誤!

一個人要想高效地解決自己工作中的問題,就需要在實施計劃之前搞清楚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比如什麼樣的方法是最好的、什麼樣的工作方式才是正確的。把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納入計劃中去,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瑪格麗特是一位靠自己艱苦奮鬥取得成功的女老板。她是英國一家廣告公司的董事長,她明白怎樣使自己每天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她精通生意經,因而在商界具有很大影響。

她的公司年營業額為3億美元。但起初她的工作室也隻是租來的一間房子,隻有她母親替她接電話,兩個人甚至連午飯的時間也不休息。16年過去,已經成為公司董事長的她仍在辦公室裏吃午飯。“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像很多人經營自己的生意一樣,不得不那麼做,”她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雖然沒有實際去擬定各種圖表,但是我在腦子裏已把一切都考慮得很周密。”

如果你能製定一個高明的工作進度表,你一定能真正掌握時間,在限期之內出色地完成老板交付的工作,並在盡到職責的同時,兼顧效率和質量。一位成功的職場人士說:“在一天中最有效率的時間之前訂一個計劃,僅僅20分鍾就能節省一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牢記一些必須做的事情。”

抓住工作的重點,隻要勤於研究,你就會發現,優秀的人都已經培養出了一種習慣,那就是找出那些最能影響他們工作的重要因素。由於他們已經掌握了秘訣,知道如何從不重要的事情中抽出重要的部分來,因此,他們做事情時往往事半功倍。

卡爾森就是一個善於發現工作重點的人。卡爾森擔任北歐航聯下屬一家旅遊公司市場調研部主管和公關部經理時,針對旅遊中機票太貴,遊客較少,而航聯公司的飛機又有大量空座浪費的情況,製定了分時機票價格,大大降低了機票平均價格,吸引了眾多旅客,還保住了航聯公司的資源。兩年後,這家中等規模的旅遊機構就已發展成瑞典第一流的旅遊公司。

在工作中要達成你的主要目標,就要學會分清輕重,把力氣使在關鍵處。工作時不僅要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還要有一份周密的工作計劃。對於大部分員工來說,製訂計劃的周期可定為一個月,但應將工作計劃分解為周計劃與日計劃。每個工作日結束的前半個小時,先盤點一下當天計劃的完成情況,並整理一下第二天計劃內容的工作思路與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製訂日工作計劃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計劃的彈性。不能將計劃製訂在能力所能達到的100%,而應該製訂在能力所能達到的80%。因為,每位員工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以及上級交辦的臨時任務。如果你每天計劃的事情是自己能力所及的100%,那麼,在你沒有完成這些事情時,就必然在第二天擠占你已經製訂好的工作計劃,原計劃就不得不延期了。這樣必將影響第二天乃至當月的整個工作計劃,從而陷入明日複明日的被動局麵。久而久之,你製訂的計劃就失去了嚴肅性,這樣的計劃意義也就不大了。

胸有全局,計劃助力

沒有明確的辦事計劃,就難以取得好的辦事效果。從古至今,大事小事皆如此。一般來說,計劃是行動之母,而行動就是辦事成功之母。智商高者會事先作好計劃,這樣在做某件事時,才會事半功倍。

20世紀60年代,印度的帕特爾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創業之初,帕特爾利用自己的專長,簡陋的設備,生產出了一種成本極其低廉的洗衣粉,並且把這種洗衣粉命名為尼爾瑪。為了打開銷路,帕特爾開始四處奔波,試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由於規模較小,競爭力也相對較弱,而且,當時印度的洗衣粉完全由印達斯坦·勒維爾公司獨占著。勒維爾公司在全世界都設有分公司,實力極其雄厚,它的業務範圍也相當的廣泛,而且它所生產的衝浪牌洗衣粉,在印度洗滌市場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