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取得這樣的成績,就是隨機應變的結果。然而求變不能隻停留在一時,要時刻保持隨實際情況變化而變化。
王某在取得這些成績後,一些正在掙紮著的小廠負責人都紛紛來參觀。王某敏銳地感覺到求變的時機又到了。他預感到這些來參觀的廠家即將成為競爭對手,於是轉而生產牛皮鞋、皮箱、山羊革夾克衫等。很多工人都來責問他:“這麼暢銷的產品為什麼要停止生產呢?”王某並沒有多解釋,隻讓他們等等看。果然,那些來取經的工廠,見王某生產的原產品本小利大銷售快,回去後爭相大批生產,市場很快就出現了供大於求現象。而王某生產的新皮革產品,依然很暢銷。
這就應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道理,隨機應變,經營才能持久。盡管皮革廠辦得比較順利,新產品銷路很好,但王某依然求變。他預想到皮革製品有時會出現滯銷現象,僅靠一種產品風險大,如果采取“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的策略,那麼一種業務不景氣時,另外的業務就可以馬上擴大,彌補損失。於是他決定再上一種新產品。
為了選擇新產品,他四處奔走,了解市場信息。一張“首屆A市騾馬物資交流大會”的海報吸引了他。當地牛皮資源豐富,皮質又居全國之首,加工牛皮的念頭便在王某的腦中產生了。從市場上他又了解到“黃牛藍濕皮”在外貿市場上是緊俏商品,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很快就生產出了色澤鮮豔的黃牛藍濕皮。當年,這一新產品就被一外商看中,當即與王某廠簽訂了年供貨5萬張的合同書。由於王某的產品質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黃牛藍濕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國家。
隨機應變是時下成功者的法寶,人隨時代的步伐走,而生意應跟著市場信息變。然而隨機應變也不僅僅是停留在把握市場的大方向上麵,對於一些細節,成功者也要做到隨機應變。
一次,一位農村姑娘來到一個村辦箱包廠,她要買一個結婚用的皮箱。廠裏的業務員把她領到了製箱車間,那裏有準備發到各個城市去的航空模壓箱、旅遊箱、輕便手提箱、帶軲轆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個都沒看中。
這一小小的舉動,立即引起了箱包廠領導的興趣,領導們經過思索和研究,將如何才能適應農村市場的需求、如何打開農村市場提上日程。農村是個廣闊的市場,而自己的廠卻沒去占領它,應該把產品麵向農村。
村辦箱包廠立即組織力量設計製造出了色彩鮮豔、印有龍飛鳳舞圖案、帶著鄉土氣息的皮箱。這種龍鳳皮箱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很多農村經銷店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訂貨。該村辦箱包廠的產品迅速占領了農村市場,產值和利潤很快大幅度上升。
此外,成功者更要主動出擊,尋找思變的市場和靈感。
溫州的鞋商杜某有一次到外地出差,他看到一個購貨員穿著一身職業套裝,可腳上卻踏著一雙布鞋,這身裝束很不協調。杜某不覺上前探問了一下:“您為什麼不穿皮鞋?”“腳氣嚴重,沒福氣穿啊!”
這句不易被人注意的話卻撥動了杜某隨機應變的敏感神經:中國人生腳氣病的多,這可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市場啊,自己的作坊應該轉移經營方向,研製藥物皮鞋,防治腳氣病。
想到此,他立即向製藥公司和有關科研單位取經、學習,並高薪聘請科研人員研製藥物皮鞋。不久試驗成功,經過上級科研單位鑒定,這種藥物皮鞋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新產品獲得了省級科技成果獎。皮鞋一閃亮登場,訂單紛至遝來,杜某獲得了巨大成功,事業如日中天。三年後,原本規模不大的私人小作坊變成了七層五開間樓房和寬敞的車間,30多人的小廠變成了3500多人的企業。
對於成功者而言,就是要隨機應變、時刻求變,不僅要“窮則思變”,而且要“富則思變”,隨時捕捉有利信息求變。成功者如果具備遠大的眼光和超乎尋常的膽略,在“商場如戰場”的殘酷競爭中毅然“變陣”,在別人一哄而上之時轉產新產品,那麼“小本”用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大本”。
交談中也要隨機應變
應變,就是在事態發生突變的危急時刻,采用恰當的措施,擺脫不利的局麵。不僅做事如此,應變也是衡量交談者口才的重要標誌,特別是當代社會生活中,沒有應變能力,就會失掉很多成功的機會。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
在交談中,有人或善意或惡意地向你發難,把你置於窘境,這時就需要應變。這種應變,難就難在既能回擊,又不能失禮。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雲:“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之人。
在生活中,給人造成不利的情形各種各樣,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化解方法。因此,如果你對某人的工作作風、處世方法不滿意或有看法,就需要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在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在這種情境下,人們就有必要學會控製局勢,隨機應變,才不會令自己進退兩難。
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圍魏救趙是他的經典戰例,他的《孫臏兵法》到處蘊涵著變通的哲學。孫臏初出茅廬去的是魏國,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確定他是否真的有才華。於是,魏王召集眾臣,想要給孫臏出一個難題,看看他到底像不像傳言中的那樣機智。
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說:“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座位上下來嗎?”
孫臏回答說:“大王坐在上麵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麵,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聽了,得意揚揚地說:“那好。”說著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大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都在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等著看他的洋相呢。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才華連連稱讚。魏王也對孫臏刮目相看,孫臏因此得到了魏王的重用。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如果我們能像孫臏那樣,說話懂得靈活變通,那麼其實很多所謂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一天,“推銷之神”原一平打算向某公司的總經理推銷一份保險。
原一平有一個習慣,在拜訪一個客戶之前,一定會對對方作一番嚴謹周密的調查。根據調查顯示,這位總經理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脾氣很怪,很暴躁,而且沒什麼嗜好。對於推銷員來說,這樣的人是最難打交道的一種。
來到客戶的公司,原一平向前台小姐自報家門:“你好,我是原一平,已經跟貴公司的總經理約好了,麻煩你通知一聲。”
“好的,請等一下。”
接著,原一平被帶到總經理室。總經理正在埋頭看文件,過了一會兒,他終於抬起頭,看了原一平一眼,卻沒理他,繼續低下頭看文件。
就在眼光接觸的那一瞬間,原一平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他分明感受到了對方的冷漠,對方是想用這種方法叫他知難而退。
麵對這樣尷尬的場麵,原一平忽然大聲地說:“總經理,您好,我是原一平。今天打擾您了,我改天再來拜訪。”
總經理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