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幫助學生正確地加工信息
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離不開個體對各種效能信息的綜合認知加工,而個體的認知加工方式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認知歸因方式。根據心理學家韋納(B.Weiner)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內部/外部,可控/不可控,穩定/不穩定三個維度來分析人們的歸因方式。通常,人們將行為結果的原因歸結為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的難度這四個有代表性的因素。研究表明,將自己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避免將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的缺陷,有助於提高其生涯自我效能感。如果我們能對學生的歸因方式加以訓練,使其掌握一定的歸因技能,那麼,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正確地加工其效能信息。在歸因訓練中,對學生的歸因過程和結果及時給予反饋,當學生做出正確的歸因時給予強化,使其鞏固。
(4)幫助學生合理設立目標,提供積極反饋
新的效能信息是否是積極正麵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設立是否合理。合理的生涯目標具有激勵和調節個體行為的作用。因此,在職業指導中,要幫助學生設立合理的生涯目標。
這種目標既要有挑戰性,又要與學生的最近發展性相一致,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和他人的適當指導能夠達成的。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此外,合理的目標也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
清晰、具體的目標有助於學生實現目標,從而提高其生涯績效,增加成功經驗,並進而提高學生生涯自我效能感。目標的設立也要考慮到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在學生行為改變中的效果。
(5)為學生創造積極的社會文化氛圍
從生涯自我效能形成與發展模式中可以發現,環境因素不僅影響效能信息的提供,而且還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工。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生涯自我效能的發展取決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文化因素對女性的影響更大。文化因素一方麵通過社會化過程影響個體的生涯觀和對自身生涯自我效能的評估;另一方麵,文化因素也直接影響到個體對生涯效能信息的認知加工。因此,要努力創造出平等、公正的社會文化氛圍,包括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消除一些傳統的社會習俗、社會觀念對學生的消極影響,特別是要設法消除性別歧視和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對學生的影響。
此外,人們在生涯活動中,總會遇到周圍環境中除文化因素之外的各種阻礙,使其難以及時正確地做出生涯決策,或難以堅持其生涯目標。因此,我們在設法提高學生生涯自我效能感的同時,還需為學生提供環境支持,如為學生提供家庭、朋友以及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
如果人們不相信自己能夠從事某些職業,或認為自己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時,就可能會將這些職業排除在自己的選擇之外。尤其是那些明明已經具備了從事這些職業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個體,卻對這些職業不感興趣,或不考慮選擇這些職業,極有可能就是因為個體對這些職業的自我效能感較低。因此,在青少年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目標未完全確定下來之前,或在他們未過早排除某些選擇之前,通過發展性的幹預,采取上述各種措施,有效地促進其生涯自我效能的發展,將會使學生提高職業抱負,增強職業興趣,擴大職業選擇範圍,做出及時正確的生涯決策。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和作用模式為提高個體的生涯自我效能感,提高個體的生涯績效指引了方向,是職業指導可資利用的理論模型。根據該模型提出的提高學生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措施和途徑,將有助於推進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
行動建議
1 測一測:你的自我效能感有多高?
從上文我們已經了解到,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麵對環境中的挑戰能否采取適應性的行為的知覺或信念。一個相信自己能處理好各種事情的人,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主動。這種“能做什麼”的認知反映了一種個體對環境的控製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態度看待個體處理生活中各種壓力的能力。
請仔細閱讀下麵的一些描述,每個描述後有四個選項,請根據真實情況,在最符合您情況的一項上打。
完全 多數 尚算 完全
符合 符合 符合 不符合
如果我盡力去做的話,我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
即使別人反對我,我仍有辦法取得我所要的。
對我來說,堅持理想和達成目標是輕而易舉的。
我自信能有效地應付任何突如其來的事情。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應付意料之外的情況。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決大多數的難題。
我能冷靜麵對困難,因為我信賴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麵對一個難題時,我通常能找到幾個解決方法。
有麻煩的時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應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