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自信培養與潛能開發(1)(3 / 3)

教師進行總結:哪些因素可以幫助自己建立並鞏固自信?

引導討論:

有很多“信心法寶”使得“不倒翁”在麵臨挫折與困難的時候做到“不倒”。如個人對自己外表、能力、性格、特長、人際關係等的自信,都可以使自己不懼怕麵對挫折與困難,有能力、有信心去克服它。

理論拓展1 自我效能感

1)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中,與“自信”概念最接近的術語是班杜拉於1977年在社會學習理論當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所謂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的主觀判斷、評價和信念。①班杜拉交替使用兩個名詞:一是自我效能知覺(perceptionofself-efficacy),二是自我效能感(senseofself-efficacy)。這反映了自我效能的兩層意思:自我效能知覺是對自己能否勝任某項工作的評估;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勝任某項工作的體驗。班杜拉通過研究發現,人們選擇投入某項工作的關鍵因素不是能力或水平,而是對能否勝任的評估,自我效能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與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即相當於人們通常所說的自信心,隻是自信心是一個經驗性概念。

2)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指出了五種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一是過去的成敗經驗。一般而言,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反複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待。不斷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這種效能感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降低,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的情境中去。比如,某同學在某學生社團擔任主要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社團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活動,在全校頗具影響。如此,必然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即自我效能感很高,而且,也不會擔心再次組織類似的活動。二是替代性經驗。這類經驗是行為者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它對①汪鳳炎,燕良軾主編:枟教育心理學新編枠,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172頁。

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在某項活動中取得了成功,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樣的任務;當看到與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範者遭遇了失敗,就會降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比如,宿舍的小六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英語風采大賽”拿到了不錯的名次,而一開始由於對自己不夠自信怕去丟人就沒參加此次比賽。小六得獎之後,自己權衡了和小六的英語實力,覺得兩個人差不多,甚至自己平常的聽說口語成績比小六還要好點。有了小六這個榜樣,便暗下決心,來年“英語風采大賽”自己絕不再隻當看客,一定要親自參加。三是語言說服。語言說服的價值取決於它是否切合實際,倘若是缺乏事實基礎的語言說服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說服的效果會更好。比如,暑期裏本想報名參加係裏組織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可是一聽要去的地方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考慮到種種困難,便開始打退堂鼓。這個時候,一位師哥以自己去年去該縣社會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去了之後得到了多少鍛煉,感悟到多少內容,聽了這些之後,對自己去這個地方也有了信心。四是情緒反應和生理狀態。個體在麵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情緒的波動通常會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而影響其自我效能感。五是個體的歸因方式。自我效能與歸因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麵,不同歸因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假若引導學生將成功歸因於內部的或可以控製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將有助於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比如,大四畢業時自己很順利地得到了一個知名公司offer,一定要將其歸因於自己的能力高而不隻是自己的運氣好,這樣才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麵,自我效能感也影響歸因。假若一個人對某件事有頗強的自我效能感,那麼,他或她很可能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缺乏努力;反之,如果他或她對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或她很可能將成功歸因於運氣等不可控因素,而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缺乏能力。比如去參加招聘麵試,如果自己對此次麵試本來就沒有把握,結果卻意外獲得麵試成功,那極有可能會把這次麵試成功歸因於運氣;若麵試失敗,則將會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足。

2 生涯自我效能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意義

1)生涯自我效能的定義

生涯自我效能(careerself-efficacy)是個體對自身成功地完成有關生涯活動的能力的認知判斷,具有動機性作用,它對個體一係列的生涯活動發揮著強有力的影響。例如,它影響著個體生涯目標的確立、職業的選擇、生涯行為的堅持,並最終影響個體的生涯績效(如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職業成功)等。

2)生涯自我效能的形成與作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