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情商修煉與時間管理(3)(2 / 3)

2)情緒管理ABC

管理自己的情緒是情商修煉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保證職業規劃順利實施的必要因素。

“半杯水”的故事已被大家所熟知,同樣是半杯水,有的人是看到失去的一半,有的人是看到還剩下的一半,自然心境大不相同。麵對同樣的情境,卻產生截然不同的情緒,也就是說引起情緒反應的原因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

理性情緒療法(RET)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艾利斯以ABC理論來闡述他的思想:

A(Activatingevents)——代表誘發事件,可能是既成的客觀事實,也可能是別人的態度或行為;B(Beliefs)——代表信念,可能是正麵的,也可能是負麵的,可能是適當的,也可能是不適當的;C(Consequences)——代表個人對事件的情緒反應後果,可能是人際關係的改變,也可能是自己行為的後果。

艾利斯認為,無論個人情緒反應後果是什麼樣子,均非由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個人對既成事實所持的信念B所引起。人的精神煩惱和情緒困擾大多來自於其思緒中的非理性信念。

它使人逃避現實,自怨自艾,不敢麵對現實中的挑戰。當人們長期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時,便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體驗;而當人們接受更加理性與合理的信念時,其焦慮及其他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緩解。艾利斯歸納總結了常見的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絕對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見的一個特征,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認為某一事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常用“必須(must)”或“應該(should)”的字眼,然而客觀事物的發生往往不依個人的主觀意誌所轉移,常出乎個人的意料,因此懷有這種看法或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的困擾。

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對事件的評價以偏概全,表現在一方麵對自己的非理性評價,常憑自己對某一事物所作的結果的好壞來評價自己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導致自暴自棄、自責自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另一方麵對別人的非理性評價,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其結果導致一味責備他人,並產生敵意和憤怒情緒。

糟糕透頂(awfulizing),認為事件的發生會導致非常可怕或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非理性信念常使個體陷入羞愧、焦慮、抑鬱、悲觀、絕望、不安、極端痛苦的情緒體驗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糟糕透頂的想法常常是與個體對己、對人、對周圍環境事物的要求絕對化相聯係的。

在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方法一直是治療者幫助來訪者的主要方法。這一方法幾乎不變地應用於每一個來訪者,而其他方法則是視來訪者情況而選用之。因為辯論一詞的英文字頭是D(Disputing),治療效果的效果一詞的字頭是E(Effects),加入這兩個字母,RET的整體模型就成為ABCDE。即:

A——Activatingevents,誘發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即對A的解釋和評價;C——em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的結果;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E——newemotiveandbehavioral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它把RET的主要內容製成表格樣式,當事人也完全可在沒有治療者的情況下,借助這份自助表來自己為自己治療。RET自助表的好處在於它把RET治療的核心環節模式化,變得比較容易操作。

2 交流、思考與調查

與同學們交流自己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遇到的情緒困擾,看看大家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參考資訊

[1]彭賢.人際關係心理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2]楊昭寧.現代心理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3]史坦納.別再鬧情緒.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4]吳成林.職場情商:職業人士成功素養.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5]鄭石岩.精神體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郭念鋒.心理谘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錢建國.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郭誌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8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