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決策與行動計劃(2)(2 / 3)

(4)決策模型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最早是哈佛商學院的安德魯斯教授為企業中長期發展製定戰略而提出的方法,近年來,常常被作為生涯決策分析方法使用,用以檢查個體的技能、能力、興趣,分析個人優缺點,評估出自己所感興趣的不同職業道路的機會和危險所在。S代表Strength(優勢);W代表Weakness(劣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脅)。其中優勢、劣勢從屬於個人本身,屬於內部因素;機會和威脅是外部因素。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SWOT分析,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及自己有哪些生涯發展機會等。大學生職業生涯決策SWOT。

內部環境

Strengths優勢Weakness劣勢外部環境Opportunities機會S-O對策W-O對策Threats威脅S-T對策W-T對策下麵是這些對策。

最小與最小對策(W-T對策),即考慮弱點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這些因素都趨於最小。比如,覺得自己社交能力不強,就要多參加社會活動。

最小與最大對策(W-O對策),即著重考慮弱點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弱點趨於最小,機會趨於最大。比如雖然學校一般,專業偏冷,目前就業市場上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隻要自己綜合素質足夠好,前麵的弱點因素就會影響甚微。

最大與最小對策(S-T對策),即著重考慮優勢因素和威脅因素,目的是努力使優勢因素趨於最大、威脅因素趨於最小,也就是說,要利用自身優勢將外部威脅對個體職業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例如應屆畢業生因為缺乏工作經驗而往往被一些大型企業15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教程拒之門外,但如果你不僅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表現出良好的溝通、團隊合作能力,具有創造性且敢於展現,就極有可能被該企業破格錄取。

最大與最大對策(SO對策),即著重考慮優勢因素和機會因素,目的在於努力使這兩種因素都趨於最大。比如,英語基礎很好,將來從事外貿工作,就可以在今後繼續加強這方麵的優勢,讓它成為各項素質中最具有競爭力的要素。這應該是四大策略中最重要的,因為很多劣勢是難以彌補的,與其著重於加長短板,還不如突出優勢。

案例:一名師範大學畢業的男研究生B,心理學專業,在校期間專業成績優秀,曾多次獲取獎學金,發表論文若幹,且一直擔任學生幹部工作。但是他性格急躁、容易衝動,唯一的工作經曆是二年級時在一家大型電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實習了半年。現在他想謀取一份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

下麵以此個案為例,詳細闡述如何在個人職業生涯決策中運用SWOT分析。首先對此個案進行自身優勢、劣勢分析,周圍職業環境的機會、威脅分析,然後在這些分析結果的基礎上製訂出各種相關策略,整合後最終確定這名畢業生B應該謀取一份大中型外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

5)職業決策中的阻礙與應對

(1)決策困難及應對

個人出現決策困難的情形,通常分為以下兩種。

生涯不確定:這是正常的發展性問題。大學生還處在生涯探索階段,普遍不了解自己的興第五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決策與行動計劃153趣、能力、價值觀,缺乏關於工作世界的信息,因此難以進行生涯決策。這種情況通常隻要了解更多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麵的信息、參加社會實踐等途徑就可以解決。

生涯猶豫:這是由個人特質引起的,這類學生需要較長時間個別生涯輔導,甚至是心理谘詢和治療,如認知調節和心理谘詢、放鬆訓練、自信訓練、積極的心理暗示等,才能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價值感、改善決策力。個人特質包含猶豫特質和決斷特質。前者的特征策略是長期性焦慮、低自我概念、無助、外控,後者的特征策略是缺乏自我及環境信息,決策技巧不夠。

(2)非理性觀念及應對

人們會遇到決策困難,往往是由於存在一些職業決策的非理性觀念。這些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自我方麵:我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可;我真沒用;隻要我願意去做,我就能做任何事;我可能會一事無成??

職業方麵:這個行業不適合男生/女生;我所做的工作應該滿足我所有的而要求??

決策方麵:我會憑直覺找到最適合我的職業;也許有某種測試可以明確指出我最適合從事的職業是什麼;采取行動之前我必須有絕對的把握;一旦我做出了職業選擇,就很難再改了??

滿意的生涯所需條件方麵:除非我能找到最佳的職業,否則我不會感到滿意;在工作中,我必須成為紅鑽級別或領導者才算是成功??

??

這些“非理性觀念”的不合理之處在於其絕對化。將個人的選擇限製在狹小的範圍內,最終阻礙了個人持續健康的發展。而且,這些非理性觀念往往存在於潛意識中,即使在理性上也認為它們是不合理的,但還是會影響到個人的判斷和行動。

下麵解決非理性信念的6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