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傳因素和特殊能力
人們先天獲得的各種素質,包括各種生理特征如身高、外形、體質、是否身體殘疾等,都會拓展或限製個人的職業偏好和能力。另外,有些人天生就在藝術或體育方麵有天賦,因而更加具有潛力在該領域獲得更好發展並取得優異成績。
(2)環境條件和事件
克朗伯茲認為,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中,有許多來自外部環境而非個人所能控製。這些環境狀況和事件來源於人類活動(如社會、文化、政治或經濟活動),也可能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資源的分布或天然災害)。克朗伯茲和他的同事們把這些影響因素歸納為社會因素、教育因素及職業因素。
社會因素:比如,技術進步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很多社會團體和福利事業團體也提供了一些新崗位,不同企業和機構在人員需求的結構上也會有所不同,均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
教育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既受到家庭對教育所持態度的影響,同時也跟家庭的經濟狀第五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決策與行動計劃145況有極大關係。另外,教育體製及老師和學校資源對個人興趣和能力的發展也有甚深影響。
職業條件:工作機會和工作性質可能受到不斷變化著的經濟條件的製約,其對個人受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個人從工作中獲得的薪水、社會讚譽度、安全感、滿足感等會因為社會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到某個工作的可獲得性。例如,對於公務員這一職業,不同觀念的人會持不同態度。由於目前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看中了公務員的職業穩定性等因素,造成了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的局麵,使這一職業的可獲得性降低。
(3)個人學習經驗
一個人的職業偏好是他先前吸收的各種學習經驗共同作用的結果,可能會因為個人經曆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因為較早地體會到父母生活的艱辛而能夠較早承擔家庭責任,他可能選擇大學畢業就進入社會工作而不是考研,這些經曆也會影響到他的職業種類選擇。
(4)工作取向的技能
前麵提到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個人特有的工作取向技能,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習慣、工作的價值標準、情緒反應、知覺和認知的曆程等。例如,麵臨相同的職業決策情境,有的同學多方收集信息、參加實踐,有些人卻唉聲歎氣、怨天尤人。
3)決策風格
所謂風格,是指不同的人在做事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偏好,而決策風格則是人們在做決策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決策態度、習慣、方式等綜合特征。決策風格對做事的效果和效率的影響甚深。
(1)決策風格類型
在以上“活動園”的活動1中,大家對各自的決策風格有了多大程度的了解?對照以下決策模式類型,看看哪些符合自己的描述。
痛苦掙紮型(Agonizing):又叫苦悶型,屬於不確定型決策。決策者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收集信息、反複比較,卻難以做出決定。“對這件事就是拿不定主意!”這種情境下,需要幫助他們弄清楚是哪種內部障礙阻礙了當事人的決策能力,比如,是否有追求完美的傾向而難以下決定。
衝動型(Impulsive):這種類型也屬於風險型決策或不確定型決策。當事人往往會抓住遇到的第一個選擇,不再考慮其他的信息或選擇,“先決定,以後再考慮。”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采取這種策略也無妨,但是在一些對人生有重大影響的決策上,可能造成嚴重而持久的破壞作用。
拖延型(Delaying):這種類型屬於不確定型決策,是一種以推遲延宕的方式將對問題的思考和行動往後推遲。當事人往往保持這樣的心態:“到時候再說吧”,或者“我還不想工作,所以先考研吧”。拖延的真實原因可能來自於對現實責任的逃避。
直覺型(Intuitive):屬於風險型決策,當事人將自己的直覺感受作為決定的基礎,對自己的決定通常說不出什麼理由,“就是覺得這個好”。直覺型決策有時也可能很適當,可是它們必須憑借個人的優點,如興趣和能力的內心定向。但有時也可能因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與事實出入很大的誤差。
宿命型(Fatalistic):屬於風險型決策或不確定型決策,遇事不由自己決定,將決定權交給境遇或所謂的命運。“順其自然”、“該怎麼地就怎麼地吧”這些掛在嘴邊口頭禪看似灑脫,其實可能隻是借以掩蓋內心的無力和無助感。把應當由自己決定的事交由所謂的“命運”來決定,結果落得後悔失望。
從眾型(Compliant):也叫順從型,屬於風險型決策或不確定型決策。當事者順從別人的計劃而不是獨立地做出決定。比如,看到別人考證、考研自己也跟風,其實別人的選擇就像一件華麗的外衣,雖然看起來漂亮但未必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才是對的。盲目順從別人為你做出的決定,很可能引起將來對所依賴之人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