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經不止一次兩次設想過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有的人可能設想自己會從事一份高薪的工作,而有的人可能想隻要有份工作可以糊口,滿足自己的日常開支即可;有人希望自己會是管理階層,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職權,而有的人隻想安安穩穩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不在乎是否可以做領導;有人希望工作可以給他帶來一切包括權利、地位、金錢,而有的人隻想通過工作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同的人對工作的態度、看法也是不一致的,有人對待工作積極熱情,把它當成一份事業來經營,有人平平淡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有人懶散懈怠,不屑一顧??
那到底是什麼使得人們會產生這些不同呢?你看重的是什麼?你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你到底為了什麼而去工作?這是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隻有清楚這些,在生活學習中才能找到目標並想方設法為之而努力。而這些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職業價值觀。價值觀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則標準或品質。它指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個體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對個體的職業選擇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激勵和影響作用。因此,在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時,應當重視對自身價值觀的澄清,培養對工作的健康合理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通過前麵幾章,已經了解了職業興趣、職業技能及職業性格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重要性及作用,相信每位同學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一定的規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做出一些與自己興趣、性格等相違背的事情或者是決定,這是因為最後的決定往往是由自己的價值觀所確定的。本章將闡述職業價值觀在職業規劃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與其他一些因素如興趣、技能、性格的關係,並通過一係列的活動與理論來澄清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最終解決“為了什麼幹”的問題。
生活角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同學或是例子,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走進大學,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專業,而自己卻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與自己的追求也相差甚遠,更不想以後從事這方麵的工作,從而懈怠學習,覺得前途一片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即使是已經參加工作的人,也不乏這樣的情況,有些人當初就業簡單倉促,時間久了才認識到這份工作並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與追求,在工作中完全找不到快樂與激情,無法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之後辭職轉行再就業,重新尋找自己的方向。
下麵是幾個現實的例子,來看一下他們的困惑。
案例1 家明的困惑
家明已經大三了,在考慮找工作的問題。他看到自己的表哥在一家外企工作,表麵上風光無限,其實累得要命,加班到深夜兩點是常有的事。他很疑惑:是否一定要找一份收入很好但很累的工作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案例2 秀慧的故事
秀慧在銀行工作了十年,30出頭的她,猛然發現自己常常在盤算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當初,她專科畢業考進銀行,同學們都很羨慕,父母高興地到處炫耀,上菜市場還不忘帶著她去光宗耀祖一番。考進銀行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肯定,但是到銀行上班卻是自己始料未及的。秀慧知道自己喜歡和人接觸的工作,喜歡扮演大姐的角色,幫大家解決問題,雖然銀行的文書事務工作可以做,且做得不錯,可是她並不感興趣,常常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她喜歡慈善家的精神,希望從助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銀行的工作和自己的價值觀不相符,她早就心知肚明,這半年來升遷上的不如意,讓她更加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仔細思量,她很清楚離職是現實上最不理智、經濟上最不劃算的決定(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但是情感上她真的很想換一換工作環境。有一天,她從廣播上得知台北生命線在招募工作人員,有一連串助人的輔導訓練,包括一階段、二階段的訓練課程??秀慧想通了,為了現實,她繼續待在銀行,為了理想,她到生命線去工作,兩全其美,對自己、對家人都有交代。對於過程的辛苦,她相信自己撐得過來。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其實好多大四畢業生都麵臨這樣的問題:考研還是就業?想考研的同學也並非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考、想讀研究生,隻是現在就業形勢嚴峻,“考研風”盛行,隨大流的情況很多。每個人都有諸多的考慮,一方麵,想考研,但又覺得自己想工作,想賺錢,不想再在學校裏浪費大好的時光;另一方麵,大家都考,我不考很沒麵子,而且現在找工作那麼難,本科畢業找工作並不簡單。而想就業的同學,在擇業就業時也麵臨多重的困惑與問題。“魚與熊掌,到底要什麼?或者,哪個是魚,哪個是熊掌?”“什麼是工作?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哪項工作中,我能真正開開心心地投入並實現自己的價值?”等。
你是否麵臨這樣的選擇?是否已經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還是迫於形勢根本沒得選擇?清楚自己到底在意和重視的是什麼嗎?其實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所有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於是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清楚、明確自己所重視的是什麼呢?對自己來說,到底第三章 了解自己 職業心理探索99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構成了自己的價值觀。而當這些問題應用到工作中時,就成為職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