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3:成就故事清單
請寫下生活中有成就感的具體事件然後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看看其中都使用了哪些可遷移技能。請寫出明確的時間地點,做了什麼事情,取得了什麼成就,遇到了什麼困難,怎麼克服的,回憶並盡可能寫出細節。
列舉的這些“成就事件”並非一定是工作上或學習上的,也可以是在家庭生活中所發生的,如一次美好而難忘的自助旅遊等。這些事情可大可小,隻要符合以下兩條標準,就可以被視為“成就”喜歡做這件事時體驗到的感受;完成後覺得非常有成就,很自豪。如果同時還獲得了他人的認可和表揚那就更好,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
在列舉“成就”故事清單時,每一個故事都應當包含以下內容。
麵臨的障礙、限製或困難。(S:Situation)希望達到的目標,即需要完成的事情。(T:Task)具體行動步驟,即是如何一步步克服障礙、達到目標的。(A:Action)對結果的描述,即取得了什麼成就。最好能夠用某種方法衡量或以數據說明。(R:Result)寫出5個故事(越多越好)。如果有條件,請兩三個同學組成一組,逐一分析。找出每位同學在故事中重複出現的技能,就是喜愛和擅長的技能。將這些技能按優先次序加以排列。
例如:製作PPT並在課堂上演示講解課程內容。
這學期,作為師範生的必要培訓內容之一,教學技能培訓課老師要求自選題目並用PPT進行演示講解。我以前沒學過怎麼做PPT,請教同學用了20分鍾,又請教了機房管理人員幾個不明白的問題。選定了要講的題目以後,上網搜索了相關的資料和圖片,然後製作了十分鍾課程的輔助教學PPT。在課堂講解演示中,由於我的PPT圖片精美、文字與內容搭配得宜,得了95分,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稱讚。
在學習製作課件的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能有:快速學習;善於利用人際資源;尋求幫助;清晰地溝通;搜索信息;圖片文字的處理;編輯和組織;麵對新情況,表現出靈活性和很強的適應能力;敢於迎接挑戰;積極主動;耐心;關注細節;克服壓力。
我的成就故事:
我所喜愛使用並且擅長的技能:
如果有人問你:“擅長什麼?”你不能隻說“我擅長教學”。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教什麼?”
因此,技能的組合更重要。也就是所謂的“複合型人才”,在人才市場中擁有多種技能組合的人才更具有競爭力。如一個法律專業的學生不僅本專業知識學得好而且還精通英語,就更容易獲得工作的機會。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能力,以及運用該能力將得到何種結果所持的信心或把握程度,是與能力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研究發現,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對個人行為起決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個人實際能力的高低,而是個人的自我效能感。
大學生可以通過直接經驗、對他人經驗的理解、別人告知等渠道獲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第三章 了解自己 職業心理探索77能感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達到期望的目標。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講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課。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幫助同學達到預期的結果。自我效能感是預測個人行為的重要指標。一個相信自己能處理好各種事情的人,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主動。這種“能做什麼”的認知反映了一種個體對環境的控製感。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外在表現上,常常等同於自信感,也就是一個人自信心的高低。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自信心也高,也更有信心處理各種壓力,最終取得好的行為結果。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內容將在本書其他章節中予以詳細說明。
3 能力與職業適宜性
能力對職業生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職業的成功不僅與人的個性特點、知識技能、工作態度、人際關係等因素有關,而且與一個人的職業能力密切相關。職業能力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能力類型與職業的吻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職業也因工作性質、內容和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對人的能力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是能力水平與職業層次的吻合。對一種職業或職業類型來說,由於所承擔的責任不同,又可分為不同層次。職業的不同層次對人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了職業類型後,還要根據自己所達到的能力水平確定相吻合的職業層次。三是發揮優勢能力。每個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常常是在某些方麵比較突出。因此,在職業選擇時,應主要考慮自己的優勢能力,選擇最有利於發揮自己優勢能力的職業。職業除了對一般能力做出要求之外,還有對特殊能力的要求。
行動建議
1 交流、思考與調查
通過注冊並完成北森職業測評,了解自己的職業技能。在了解了自己的技能之後,還需要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來為自己做一個更為準確的職業規劃。想一想身邊有沒有存在與職業技能不相匹配的案例,如果有,應該怎樣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