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精打細算運用得好是很有成效的。它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容易解除顧客心理上的購買障礙。
設身處地
麵對著顧客,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說出替客戶設身處地著想的話,馬上會引起顧客的好感和注意。因為人們對與自己有關的事特別注意、特別敏感,而對那些與己無關的事,往往不太關心。
有一位經營家庭用品的商人,由於他善解人意,總能成功地運用第一句話來吸引顧客的注意:“我能向您介紹一下怎樣才能減輕家務勞動嗎?”這句話一下子抓住女主顧的心理:被繁瑣的家務勞動搞得十分傷腦筋,而且又無計可施。這時聽說有方法可減輕家務勞動,當然會產生共鳴,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後這商人再向她介紹商品功能和使用方法,其結果是使那位女顧客有相見恨晚之感覺。試想想,如果一位商人或產品推銷員一開口就問人家:“我能向您們推銷一部洗衣機嗎?”或者“我能給你們介紹一下我廠的新產品吸塵器嗎?”其效果比起上麵設身處地的說法便頓然失色,因為這種說話給人的意思是我要把這商品推銷出去,不是顧客為滿足欲望而自己想要購買,強調的是“我”而不是“你”。
某保險公司一位保險經紀人在電話聯係約定時間後,對李先生進行訪問。
他一進門便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李先生,我這次是特地來請您和太太及孩子投人壽保險。”
不料李先生一句頂回來:“保險是騙人的勾當!”這位經紀人並未生氣,仍是微笑問道:“噢,這還是我第一次聽說,您能否給我說說為什麼?”
李先生說:“假如我和太太及孩子投保3千元,3千元現在可買一部彩電,20年再領回的3千元恐怕連一部黑白電視機都買不到了。”
聽到此語,那位經紀人感到納悶,問道:“為什麼?”李先生回答道:“一旦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即會造成貨幣貶值,到那時,錢就不經花了。”
經紀人又問:“依您之見,10年、20年後一定會發生通貨膨脹嗎?”
李先生遲疑了一會兒說:“我不敢斷定,依最近兩年的情形來看,會有這種可能的。”
經紀人再問:“還有其他因素嗎?”
李先生思索一會兒,又接著說:“比如受國際市場的波動影響,說不定……”
通過李先生的話語,那位經紀人對李先生的憂慮已基本了解。於是他就站在李先生的立場上講話:“您的見解有一定的道理,假如物價急劇上漲,20年後,3千元不要說黑白電視機買不到,恐怕隻能買兩本小人書。”
聽到這裏,李先生心裏很高興。接著這位精明的經紀人給李先生解釋了這幾年物價改革的必要性及影響當前物價的各種因素,進一步指明以後幾年政策穩定,不會有幅度較大的通貨膨脹,並指出以李先生的才華和能力,收入可望增加。
對於這些話,雖然李先生也不止一次聽別人講過,但總覺得沒有今天這麼親切。最後那位經紀人又補充說:“即使以後物價有些許上升,有保險總比沒有保險好,況且我們保險公司早已考慮了這些因素,顧客的保險金是有利息的。”
說也奇怪,李先生的心理障礙解除了,這位經紀人此行的目的也達到了。
成功的秘訣何在呢?就在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思考,設身處地,投其所好,發現對方的興趣、要求,然後再進行引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顧客的想法與我們一致,產生共鳴,最後顧客會容易地接受。
據說,墨西哥的大企業辦公室中常有兩隻椅子並行排列。“商談”時,並肩而坐,這樣格外能使“商談”順利完成。因為這時由於雙方的步調一致,立場一致,給顧客的不是“你我”的感覺,而是“我們”的感覺。
為了順應對方,與之同步,“詢問”是一個有效的說話方法。在整個說服過程中,生意人應不斷地向顧客提出問題,有了一問一答,我們就如同手握舵盤,可控製談話的主動權。
但要注意的是,在開始的時候,最好隻使用反問的方法提問,在說服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才能向顧客提出那些您想真正得到答複的問題。
顧客至上
“顧客就是上帝”這是在歐美、日本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和經濟教科書上流行多年的口號,隨著開放的潮流舶來我國,為我國許多有見識的企業家和經營者所接受、傳揚。
眾所周知,顧客是一個公司、一個企業甚至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商店的最佳評判員。他們的觀念、意識、態度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公司、商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企業、公司、商店八方來錢的財源。所以,卓有遠見的經營者總是本著“一切為了顧客”的座右銘來為顧客服務的。
白雲山製藥廠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名望,它的經營之術是“對顧客負責,為顧客著想。”1984年的一次定貨會上白雲山製藥廠鄭重宣布對自己的產品實行“五包”,不但對質量有問題的藥品包換、包退,而且對於運輸損耗及國家淘汰藥品負責賠償,其中最後兩包在全國醫藥行業中是首創。
說來也巧,他們宣布五包的當年,國家便宣布淘汰130餘個品種,而他們供貨有20多個品種是被淘汰的。有的用戶來電詢問,是不是可以退貨?白雲山製藥廠毫不含糊,當年退貨款一項支出便是150多萬元。而白雲山製藥廠以誠待客換來的是雪片般的訂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