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四海經商好口才(3)(3 / 3)

國外的成功企業都認為,如果怠慢了一位顧客,企業得到的回報就不僅僅是一兩個顧客的問題,而是一大批對該企業失去信心的顧客。由此,“一切為了顧客”、“顧客至上”就成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得到了重視。

在中國舊的經濟體製下,官商作風盛行,采購員遍布各地,顧客受商品稀缺的驅使,成為賣主的奴隸。“願買不買”、“買不買就這玩藝”、“售出不退,質量不好算你倒黴”……諸如此類,難聽刺耳的非商業用語,在售貨員的話匣裏連批發帶零售地擲給顧客,使顧客花錢買氣受似乎成為家常便飯。久而久之,也就司空見慣,見怪不慣了,哪裏談得上“一切為了顧客”。

其實,“顧客就是上帝”與“一切為了顧客”由於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它們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前者是從經濟總體上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的強調,在這裏顧客和市場就變成了同一概念。而後者則不然,它不是籠統地指市場,而是對每位顧客的特別強調。這種強調,就是要在公眾心目中塑造企業的良好形象。

“顧客至上”的文化概念,有這樣幾個基本點:

要尊重顧客,乃是要堅持不懈地跟顧客建立起長久的買賣關係。銷售,尤其是零售商品的銷售。是一種麵對麵的交往,對顧客的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顧客的“傲慢與偏見”將是加速企業走向失敗的作用力。

要對顧客負責。負責體現在服務上,在一定意義上,服務比技術、價格更為重要。歐美一些公司提出做到995%的服務水平,就是說公司在技術上能辦到的都盡力辦到,因為公司、商店的形象和聲譽是擴大銷路的一張非常重要的王牌。

要在質量上精益求精,強調企業要將其產品做得盡可能的好,真正從產品本身的吸引力上贏得顧客的信任。

總之,“顧客至上”這是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產品銷售循環。經營者把眼睛盯著每一位顧客,思維機器千方百計地去贏得顧客對商品或服務的青睞。這種青睞天長地久,那您定會在紛繁蕪雜的“商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誘其深入

在銷售活動中,售貨員應避免迫使顧客作出困難的全盤決定。在促使顧客作出購買決定之前,應該有步驟地向顧客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就交易的各個組成部分一一作出決定,誘其深入到購買的圈套內,也可能就一些特殊要求、特殊條件等作出決定。特別是一些部件多、結構複雜、配套材料多的商品,使用這種方法比較適合。

請看實例:

售貨員微笑著對顧客說:“您喜歡哪一種顏色?”

顧客:“我對藍顏色較為感興趣。”

售貨員:“您需要一頂太陽篷嗎?一些豪華轎車就配有這種太陽篷。尤其是在夏天,轎車是很有必要配備太陽篷的,您難道不這樣認為嗎?”

顧客:“你說得對,但這處太陽篷太貴了。”

售貨員:“要不了多少錢。”

顧客:“是嗎?”

售貨員:“各種型號的汽車都裝有霧燈。因為當你在秋天、冬天或者在春天比較寒冷的日子裏行車的時候,霧燈是必不可少的。”

顧客:“我個人認為配備霧燈是沒有必要的。它隻會抬高汽車的價格。另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我肯定不會經常開車外出的。”

售貨員:“把座位往後推到這個位置,你坐在裏麵感覺舒服嗎?坐在這個位置上開車感到很方便吧?”

顧客:“還可以,不過我想座位還是稍高一點好。”

售貨員:“把座位調高一點很容易。你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如果你分段地有步驟地向顧客介紹產品,顧客就不必馬上作出是否正式購買的決定,這樣就得誘使顧客深入。如果他對產品的供銷做出否定的回答,比如上麵例子中關於霧燈和座位高低的問題,它對於生意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危險,因為它隻否定了產品與顧客個人願望有關的部分。盡管你和顧客之間有分歧,但隻要這個分歧是涉及某個問題,那它就不會對達成交易產生危害。

再比如,著名的美國電話設備推銷員帕爾默來到亞當的辦公室。

帕爾默:“你們辦公室需要多少部電話分機?”

亞當:“噢,這裏一部,上司辦公室需要兩部,秘書、倉庫、會計室各一部。”

帕爾默:“就這麼多嗎?”

亞當:“對,就這麼多。”

帕爾默:“這裏有兩種型號的電話機,你看喜歡哪一種?”

亞當:“看起來都不錯,不過,我還是喜歡左邊的那種式樣。”

帕爾默:“要是把內線電話跟外線接上,這樣既可以打內線電話,又可以打外線電話,這不兩全其美嗎?”

亞當:“那當然好了,但是這樣花錢也多呀。”

帕爾默:“花不了多少錢,這是價格表,你看看……我們是否一起到各辦公室走一走,看在什麼地方安裝電話比較合適?辦公室的那部電話就安在這裏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