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中,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
回到家裏,她又一次對兒子“撒謊”:“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謝謝一直以來您都用善意的謊言鼓勵我。”
失去金錢的人,失去眼前;失去朋友的人,失去更多;失去信心的人,則失去所有。相信一點吧,隻要有信心,沒有做不好的事。
退一步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貴的餐廳裏一直抱怨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侍者耐著性子直賠不是。但這位富婆的氣焰越發囂張,隨而指著一道菜對侍者說:“你說,這叫做食物?我看連豬都不會吃!”
侍者終於按捺不住,對這位富婆說:“太太,真的是這樣嗎?那麼我去替你弄點豬吃的來。”
就這樣,他們當中一個是“心中無半點善意”,一個是“胸中無半點寬容”,最終弄得都不愉快。
生活中,是非對錯並沒有快樂來得重要。快樂的秘訣就是“退一步”,先向別人伸出友善的手。讓對方做“對”的人,並不代表你就“錯”了。因為,當一切都好轉後,你會發現你將獲得放下的平安,也會感到讓別人“對”的喜悅。由此,你也做“對”了。
敲木魚
法空大師小時候跟隨師父練武時,總是抱怨師兄師弟們有時和他過意不去。師父對此沒有多說話。
一天,師父叫他檢查木魚有沒有壞的。並教授他檢查的方法:用左手先拿住一個木魚,再用右手撿起其他的木魚,一個一個地敲敲看,如果木魚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就是好的,如果敲的聲音有點沙啞,不論它外表多麼好,也是壞的。
過了一段時間,師父又叫他檢查木魚有沒有壞的,法空熟練地開始鑒定。出乎意料的是,這次檢查的木魚全都是壞的,這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於是,他隻好向師父彙報。師傅並不感到意外,隻是淡淡地說:“因為你抓在左手裏的那個木魚是壞的,所以,你敲起來的聲音全都不對勁!”
別輕易否定自己和別人。現代人在人際中常常會抱怨他人有難以忍受的缺點,或者遇不到好人,可是別忘了:那麼多別人的沙啞之聲,真可能是你自己的本身造成的!
錢穆過日子
在新亞書院一次除夕師生聯歡晚會上,有人問錢穆:“怎樣過日子。”
錢穆說道:“今天我且談談如何過日子,我又要引《論語》
上的話:‘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過日子,第一要懂得道理,不懂道理,是不能過好日子的。第二要根據德性修養,壞良心,壞脾氣,也不能過日子。第三是依於仁,人不能離群獨居,不能單獨一個人過日子。在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出外有同學同事朋友。一個人不能偏愛己身,應開闊心胸,泛愛眾而親人,而後才能過得好日子。第四是遊於藝,過日子要多花樣,要多才多藝,使日子過得多彩多姿。”
這段話,後來收錄到錢穆的論文集《新亞遺鐸》中。
生活賦予我們每個人的並不都是相同的陽光雨露,但也沒有必要那樣以為有錢生活就好過了,即使是低收入,也能過好日子的。其實你完全有條件享受人生快樂的,完全可以量力而行,追求與自己相稱的生活質量,發揮最大潛能,實現自我價值,而不必乞求別人的憐憫。
戰場歸來
越戰結束後,有一美國大兵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的父母:
“爸媽,我回來了,可是我想帶一個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當然好啊!”他們回答,“我們一直盼望你的歸來。”
不過,兒子又繼續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訴你們,這個朋友在越戰裏受了重傷,少了一條胳膊和一隻腳,他現在走投無路,我想請他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
“兒子,我很遺憾,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幫他找個安身之處。”父親又接著說,“因為像他這樣殘障的人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負擔。我們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能就讓他這樣破壞了。我建議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話剛說完,那邊的電話就掛斷了,這對父母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
沒過幾天,這對父母接到了來自舊金山警局的電話,告訴他們親愛的兒子已經墜樓身亡了。警方相信這隻是單純的自殺案件。於是他們傷心欲絕地飛往舊金山,並在警方帶領之下到太平間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那的確是他們的兒子沒錯,但驚訝的是,兒子居然隻有一條胳膊和一條腿!
我們很容易就會接納或喜愛麵貌姣好或談吐風趣的人,但是要喜歡那些給我們造成不便和不快的人卻太難了。大膽靠近那些不如我們健康、美麗或聰明的人吧,並懇請上帝賜給我們力量去接納他人,這可能也是接納了你自己。
洛克菲勒的家規
在炎炎的烈日下,人們可以在紐約的曼哈頓碼頭看到一位叫哈裏的英俊年輕人。他一邊用毛巾擦汗水,一邊開動吊車把集裝箱從貨輪上卸下。可誰又能料到,這位年輕人是美國哈佛大學經管係的高材生。他的祖父老洛克菲勒是洛克菲洛財團的董事長。父母是曼哈頓集團公司經理,其家產近百億美元,是世界著名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