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婚姻和對方的期望值,不要過於理想化和標準化,而且要不斷調整對於另一半,我們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想象和設計,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侶方方麵麵都很優秀。但現實是,這樣的人根本不存在,或者婚前熱戀的時候以為自己找到了,但結了婚之後才發現,對方原來在很多地方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完美。所以,要想婚姻生活有幸福感,首先期望值就要適當,寧願低一點也不要過高,這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從心理學角度說,幸福感反映了個體期望值與成就感之間的“缺口”或“比值”,缺口=期望值-成就感,比值=成就感/期望值,缺口越小,比值越大,幸福感就越高。期望值要不斷調整。婚姻N年要有與之相對應的期望值,這樣才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才不會出現所謂的“婚姻N年之癢”,才能在盡可能多的時間裏享受婚姻。
(2)不要質疑婚姻的幸福
以體驗論幸福感的觀點,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這種體驗並不是某種轉瞬即逝的情緒狀態,而是基於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感受。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婚姻會幸福,相信雙方都會為之努力,並且尋找可以支持這種信念的細節來強化它,然後我們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和意誌去麵對婚姻中出現的任何挫折阻礙。如果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去麵對婚姻,真的很難有幸福快樂的體驗。
(3)接受選擇,創造幸福
南懷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姻緣,有的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有父母兒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結為夫婦,然後生兒女,美其名曰天倫之樂,其實從人生深一層的體會來看,沒有樂,隻有苦,不過人都是喜歡苦中作樂罷了。”很精辟的一段文字,但如何苦中作樂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以接受選擇、創造生活就是一種最好的詮釋。快樂也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那麼,接受婚姻的現實,創造生活、發現快樂,也就一定會快樂幸福。
細細想來,“N年之癢”實際上就是婚姻生活中的某一段時期處於低穀期,就像人的情緒有高潮有低穀一樣,隻要我們正確看待和麵對這段低穀期,把它看成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品,那麼我們的生活豈不是會更豐富多彩?生活本來就不會一直風平浪靜,隻要我們懷著一顆盛滿愛的心,用真情、真誠去麵對一切,女人們,我們的婚姻生活一定會一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