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時會發生這種情形:對方或許完全錯了,但他仍然不以為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養成站在多數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習慣,不要指責他,因為這是愚人的做法,我們應該理解他、諒解他。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媽媽在聖誕節帶著5歲的女兒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聖誕讚歌,櫥窗裏裝飾著彩燈,裝扮可愛的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裏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一個5歲的孩子將以多麼興奮的目光欣賞著絢麗的世界啊!媽媽毫不懷疑地想。然而她絕沒有想到,女兒卻緊拽著她的衣角,大聲地哭了起來。
“怎麼了?寶貝,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
“我,我的鞋帶開了……”
媽媽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來,為兒女係好鞋帶。係鞋帶時,媽媽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麼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
原來那些東西都太高了,孩子什麼也看不見。落在她眼裏的隻有一雙雙粗大的腳和女人們低低的裙擺,在那互相摩擦、碰撞……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這是這位媽媽第一次從5歲女兒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震驚,立即把女兒帶回了家。從此媽媽發誓,今後再也不把自己認為的“快樂”強加給自己的孩子。“站在女兒的立場上”,媽媽以自己親身的體驗認識了它。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人們太過於自以為是了,太喜歡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了。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會驚訝地發現某個人與自己有著截然相反的特性。誰對?誰錯?誰更符合社會和他人的要求?恐怕誰也無法一時做出確切的結論。
人們在感受到真正的愛和理解前是不會向別人敞開心扉的。而一旦感受到了這些,他們會把一切都告訴我們。“如果人們不了解我們對他們有多在乎,那麼,他們也就不在乎我們對他們有多了解。”設想一下這樣一種情況:如果一個人連了解我們和我們傾訴的時間都不願意花費,我們願意聽他們的話嗎?
人們內心的最大渴望是被人理解。人人都想被人尊重,得到別人的承認。
如果你想改變人們的看法,而不傷害感情或引起憎恨,那麼就請試著誠實地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有時候,一個神奇的短句,就可以阻止爭執,除去不良的感覺,創造良好意誌,並能使別人注意傾聽。
如果你也想擁有這樣的短句,請這樣開始:我一點也不怪你有這種感覺,如果我是你,毫無疑問地,我的想法也會跟你的一樣。
這樣的一段話,會使脾氣最壞的老頑固軟化下來,而且你說這話時,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誠意,因為如果你真的是那個人,當然你的感覺就會完全和他一樣。
有人問和平運動者馬丁·路德·金,為何如此崇拜美國當時官階最高的黑人軍官丹尼爾·詹姆士將軍。金博士的回答是,他判斷別人是根據他們的原則來判斷,不是根據他自己的原則。
在個人問題變得極為嚴重的時候,從多數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也可以減緩緊張。人們往往願意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並同他們站在一起,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了,當然,也沒有必要去排斥他人的觀點。立場不同,觀點也會各異。
或許有一天,當你請求任何人把煙熄掉,或請求他買你的產品,或請他捐出50元給紅十字會之前,為什麼不先閉上眼睛,試著從多數人的觀點仔細想一想整件事呢?這要花費很多時間,但這能使你結交到朋友,得到更好的結果——減少摩擦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