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巧妙地運用暗示(1 / 1)

“暗示”是一種心理影響,即用一種不明顯的方式向他人發出某種信號,使他人得到信息後,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反應,它委婉、含蓄、富於啟發性,如果運用得當,一定能取得“潤物細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得島溫沙克的瑪姬·傑各雇傭了一群懶惰的建築工人,他們在幫她家蓋房子之後從不把周圍清理幹淨。

最初幾天,傑各太太下班回家之後,發現滿院子都是鋸木屑子。她沒有去跟工人們抗議,因為他們工程做得很好。等工人走了之後,她和孩子們把這些碎木塊撿起來,並整整齊齊地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領班叫到旁邊告訴他,她很高興昨天晚上草地上這麼幹淨,又沒有冒犯到鄰居。從那天起,工人們每天都把木屑撿起來堆好在一邊,領班也每天都來,看看草地的狀況。

當麵指責別人,隻會造成對方頑強地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對方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

下麵幾種巧妙的暗示,可以作為參考。

(1)用意含蓄的暗示

通過使用被動句式避免提及實施者,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以顯得婉轉一些。例如:“如果事情成了,不會讓你白操心的。”

(比較:如果事情按時完成,我就獎勵你。)

(2)自說自話的暗示

使用不定代詞代替“你”或“我”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有關話語聽上去稍微平和一些。例如:“誰求不著誰?任何人都會這樣做的。”

(比較:我隻好這樣做。)

點名道姓叫人家幹這幹那或強調自己必須怎樣,這常常是不怎麼禮貌的。假如換用一些代詞,就會顯得比較禮貌。

(3)以多勝少的暗示

使用“我們”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見、決定等表達出來,以免顯得主觀武斷。例如:“我們是實在沒辦法了才來找您的。”

(意即: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

在現代交往中,利用“我們”代替“我”是比較常用的禮貌表達方法。在政治活動、外交事務、學術交流、商務交往中,使用更為廣泛。

(4)旁敲側擊的暗示

通過旁敲側擊的說話方式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以免直接驅使對方,令人感到麵子難下。例如:“我要出差半個月,我養的那些花沒人澆水,就得枯死。”

(意即:你來幫我照看一下吧。)

請人做事,不必都要具體細細講明。在很多情況下隻要給對方一點兒暗示即可,這樣就顯得很自然。

(5)提供線索的暗示

通過提供有關線索,間接引導對方考慮自己的建議或請求,給自己和對方都能留下很大的餘地。例如:“我們公司離你家很近,幾步路就到了。”

(意即:請你去一趟吧。)

借助話語線索間接向對方發出邀請或請求,往往比直接講明心願更為得體一些。

(6)預設前提的暗示

通過蘊含的前提把有關意思暗示出來,使對方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例如:“這院子前幾天是我打掃的。”

(意即:今天該你打掃了。)

這句話蘊含了一個前提,就是“這院子應該你我輪流打掃”。說話人沒有把它直接說出來,則顯得比較含蓄。

(7)輕描淡寫的暗示

有意使用輕描淡寫的語言把有關意思表達出來,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你幫我把這房間稍稍粉刷一下。”

(意即:實際上需要徹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議、作出評價時,假如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適當壓低調子,效果可能會更佳。

(8)最後通牒式的暗示

用誇張的方法把絕望的意思表達出來,通過說明事情的難度等,求得對方的諒解。例如:“我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意即:不到最後關頭,是不會給你添麻煩的。)

在向對方表示歉意時,適當強調客觀原因,可以表明並非主觀不積極,因而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當然,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就會顯得不實在。

(9)惟一選擇的暗示

借助同事反複的句式把有關解釋、勸慰等表達出來,顯得比較近情達理。例如:“領導畢竟是領導。”

(意即:這事非你不行。)

類似的表達方式在日常交際中很常見,聽起來也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