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犯的是大錯,那麼此錯必定人人皆知,你的狡辯隻能讓人對你心生嫌惡罷了。如果所犯之錯證據確鑿,你雖然具有一流的狡辯功夫,但還是逃不掉責任,那又何苦去狡辯呢?如果你所犯的隻是小錯,用狡辯去換取別人對你的嫌惡和不信任,那更劃不來呀!
我們姑且不論犯錯所需承擔的責任,不認錯和狡辯也有損於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麼好,借口多麼完美,如果你逃避錯誤,那他人就會認為你“敢做不敢當”。於是,主管不敢信任你,別的部門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們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錯,把責任推得一幹二淨,於是抵製你,拒絕與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認錯誤會成為一種習慣,也使自己喪失麵對錯誤、解決問題和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所以,不認錯的弊大於利。
那麼第二種情形呢?也許有人要說,如果誠實認錯,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價,獨吞苦果嗎?有時候碰到的主管的確會如此,他們會當場責罰犯錯者,但絕大多數主管都會“高抬貴手”——既然人家都認錯了,還要怎麼樣?而且從心理上講,如果你認錯,這表明了主管與你位置的高低,主管受到尊重。再怎麼說,都要替你減輕一部分責任,何況你犯錯,他也有“督導不周”的責任呀!所以,在現實情況下,認錯的後果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嚴重。一認錯就會受罰。
另外,誠實認錯還有一些間接的好處,例如:
(1)為自己塑造一種“勇於承擔責任”的公眾形象——無論主管還是同事,他們都會欣賞、接受你的這種做法,因為你把責任扛了下來,不諉過於他們,他們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樂意跟你合作,更樂於替你傳播你的形象,這可是你的無價資產呀!
(2)以此磨煉自己麵對錯誤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缺點,而且其他人也做不到這一點,趁早培養這種能力,對你的未來大有好處。
(3)如果真的因為認錯而招來主管的責罵,那正好可以為你塑造一個弱者的形象——弱者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同情,也能招來他人的幫助,你會因此而獲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的主管在罵過人之後,都會不忍心,就算要處罰你,也不會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
由此看來,如果你犯了錯,那就誠實認錯吧!但一個人如果僅會認錯這還不行,認錯之後接下來要做幾件事情:
(1)趕快想辦法補救,以免事態擴大。
(2)等事情過去了,要檢討犯錯的原因,並加以改進,以免下次又犯錯!
(3)如果你的犯錯影響到別的同事,那麼要向他們表示歉意,如果他們也幫忙作善後,感謝當然是不能免啦!
做人光明磊落,敢作敢當,就會受到人們的敬仰和信賴,獲得好人緣。誠實地承認錯誤要冒不被諒解的風險,但推卸責任卻要冒被人輕視的風險。更重要的是,承認了錯誤你還有補過的機會,但敢做不敢當卻會使你失去重新來過的機會。
懂得道歉才能贏得朋友
1754年,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率領部下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有一次選舉弗吉尼亞議會議員時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據說,華盛頓與佩思在關於選舉問題的某一點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把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過來了,準備替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當場予以阻止,並勸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遞給佩思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約到來,他是準備來進行一場決鬥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華盛頓說:“佩思先生,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朋友吧。”
從此以後,佩思便成了一個熱烈擁護華盛頓的人。
華盛頓用真誠的道歉換來了對手的支持,可見道歉的作用之大。與人交往中,我們也常會說錯話、辦錯事、得罪人,如果我們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對方道歉,那我們不但能得到諒解,還會增進彼此的感情。相反,如果你在犯錯之後千方百計地為自己找借口辯解,那你不但得不到諒解,還會失去朋友,失去友誼,因此為了擁有良好的人緣,我們一定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小初是公司裏的“破壞大王”,他碰翻了大趙的茶杯,讓大趙的稿件變成了一堆廢紙;不小心摔破了小麗的水晶蘋果,那是男友送小麗的生日禮物;弄壞了小陸的隨身聽,那是小陸的心愛之物;還打破了王姐的金魚缸……同事們相信小初並不是故意搞破壞,但卻無法諒解他,因為每次闖了禍,他都會找借口為自己辯解,“我不是故意的!”“你幹嘛把水晶球放在電腦上啊!”“什麼破機器,也太不結實了吧!”……久而久之,小初成了公司裏的“公害”,沒有人願意跟他合作,最後他隻好辭職了。臨走前,他對經理訴苦,“同事們都太小氣了,為一點小東西就故意排斥我!”經理苦笑著搖頭,“看來你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啊!做了錯事隻能真誠地說聲‘對不起’,沒人要聽你的辯解!”
經理說得沒錯,做錯事時,你隻能通過道歉換來別人的諒解,為自己辯解隻會招來反效果。錯誤已經造成了,你就應當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即使事情無法挽回,但至少對方心裏會舒服一點。
換言之,真正的道歉並不隻是認錯,而是要勇敢地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承認自己的言行破壞了彼此間的關係。通過道歉表示你對這個關係十分重視,並希望重歸於好,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係,而且還可以增進感情。
道歉也要講究方法技巧的,以下就是我們在道歉時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態度要誠懇
美國學者蘇珊·傑考比說:“在我最初的記憶中,母親對我說,在說‘對不起’時,眼睛不要看在地上,要抬起頭,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人家才會明白你是真誠的。我母親就這樣傳授了良好的道歉藝術:必須直率。你必須不是在假裝做其他事情。”道歉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隋朝時,隋文帝要將辛宣斬首,刑部侍郎趙綽說:“按照法律,辛宣不應斬首,我不敢奉詔!”隋文帝很生氣,對趙綽說:“你愛惜他,就不愛惜自己嗎?”命令左仆射高穎將趙綽斬首。趙綽說:“陛下寧可殺臣,不得殺辛宣!”趙綽被押到朝堂,剝去衣服,準備斬首,隋文帝又派人對趙綽說:“你究竟想怎樣?”趙綽回答:“執法一心,不敢惜死!”隋文帝聞後一驚,心有所動,便命令放了趙綽。第二天,隋文帝向趙綽公開道歉,並對他勉勵了一番。
(2)道歉要坦誠
學會道歉,檢討自己,糾正錯誤,是一種美德和值得尊敬的事。因此不必躲躲閃閃,但也不必誇大其詞,一味往自己臉上抹黑,那樣,別人不僅不會接受你的道歉,甚至覺得你虛偽。
(3)道歉要及時
即使不能馬上道歉,日後也要看準時機及時表示自己的歉意。聞一多先生早年曾是“新月派”詩人,同魯迅作過對。後來,當他發現自己錯了時,魯迅先生已經逝世了。於是他便借紀念魯迅先生的大會,當眾表示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深深歉意。他說:“反對魯迅先生的還有一種自命清高的人,就像我自己這樣的一批人。”講到這裏,他忽然轉過頭去,望著牆上掛著的魯迅像,鞠了一躬,然後說:“現在我向魯迅懺悔:對不起,我們錯了。當魯迅受苦受難時,我們卻正在享福。如果當時我們都有魯迅那樣的硬骨頭精神,哪怕隻有一點,中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了。”對於聞一多這種坦誠直率的品德,與會者無一不報之熱烈的掌聲。可見,及時道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言行不當帶來的不良後果。
生活中,很多人做錯事後,往往礙於麵子,不肯向別人低頭認錯,這種想法是很可笑的,別人喜歡你、尊敬你,你才有麵子。可是你做錯事卻不肯認錯,人們就會憎惡你,人緣都沒了又有什麼麵子呢?因此,一旦做錯了事,我們就要勇於低頭認錯,這樣別人才會真正諒解你、喜歡你。
改變冷漠的做人態度
李耀心寬體胖,整天樂嗬嗬,朋友們都親熱地稱呼他為“胖哥”。胖哥是某單位的司機,沒權沒勢,可大家就是喜歡他、尊重他,有人開玩笑地問胖哥身上是不是裝了磁石,不然為什麼這麼吸引大家呢!胖哥哈哈一笑,“就是有人緣!大家對我好,你羨慕了!”其實胖哥之所以人緣好,都是他靠自己的友善換來的。他的好朋友沒考上大學,鬧著要投河,胖哥一下子請了10天假陪著他,勸說他,等朋友精神好轉後,又開車帶著朋友散心,終於使朋友轉變了想法。同事小薑的父親骨折住院,胖哥把小薑的家務事整個包了下來,還專門為小薑父親燉了雞湯送到醫院,每隔兩天還要代替小薑護理老人。領導大趙做買賣賠了一筆,大趙心煩意亂,大趙妻子尋死覓活,胖哥又充當了調解人,終於勸得這對夫妻和好如初……胖哥對每個人都那麼關愛友善,而大家回報給他的則是愛戴支持。
人格優美、性情溫和的人,往往到處能得他人的歡迎,也能處處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商人雖然沒有雄厚的資本,卻能吸引很多顧客,他們的事業與那些資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人相比,進展必定更為顯著。
與人交往,如果你能處處表現出關愛別人的精神,樂於助人,那麼就能使自己猶如磁石一般,吸引眾多的朋友。而一個隻肯為自己打算的人,到處會受人鄙棄。慷慨與寬宏大量,也是獲得朋友的要素。一個寬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贏得人心。
與人交往時,還應說他人愛聽的話,在談話和做事過程中,要讚揚他人的長處,而不去暴露他人的短處。那種習慣輕視他人、喜歡尋找他人缺點的人,是不可信賴的人,也不值得交結。
輕視與嫉妒他人往往是一個人心胸狹隘、思想不健全的表現,也是一個人思想淺薄與狹隘的表現,這種人非但不能認識他人的長處,更不能發現自己的短處。而有著健全的思想、對人寬宏大量的人,非但能夠認識他人的長處,更能發現自己的短處。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使自己對他的事情很關心、很感興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須真誠地關心別人,對別人感興趣。好多人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為他們的心靈與外界是隔絕的,他們專注於自己。與外界隔絕,久而久之,便足以使自己陷於孤獨的境地。
有一個人,幾乎人人都不歡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即使他參加一個公眾集會,人人見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當別人互相寒暄談笑、其樂融融之時,他一個人獨處在屋中的一個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後,他也依舊孤獨地坐在一邊。像這類人好似冰塊一樣。
這個人之所以不受歡迎,在他自己看來乃是一個謎,他具有很大的才能,又是個勤勉努力的人。他在每天工作完畢後,也喜歡混在同伴中尋快樂。但他往往隻顧到自己的樂趣,而常常給人以難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遠之。
但他絕未想到,他不受歡迎最關鍵的原因乃在於他的自私心理,自私乃是他不能贏得人心的主要障礙。他隻想到自己而不顧及他人。他竟然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擱起,來談談他人的事情。每當與別人談話,他總是要把談話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業務上。
一個人如果隻顧自己,隻為自己打算,那麼就沒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會使別人對他感到厭惡,就沒有一個人喜歡與他結交往來。
如果一個人真正對他人感興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對他人吸引力的大小,與對他人所感興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樣才能對他人感興趣呢?主要是要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夠推己及人,給他人以深切的同情。其實,人生最大的目標,並不應該在於謀生賺錢,更要把我們內在的力量、我們的美德發揚出來。這樣,我們就自然會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個人要真正吸引他人,應該具有種種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嫉妒都不能贏得人心;非但不能贏得人心,還會處處不受人們的歡迎。
一個隻想著自己,對他人缺少關心的人,就會缺少吸引朋友的磁力,這樣的人將會失掉生活中的很多樂趣。如果他們想成為一個受人歡迎,有人緣的人的話,那就要改變冷漠的做人態度,多關心關心別人。
人際交往中偶爾也需要善意的謊言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老實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他不管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簡直無處棲身。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問明了原因以後,認為應該尊重“熱愛真理,說實話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
修道院裏有幾頭已經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老實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老實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幹嗎要把它們賣掉啊?”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買這些牲口了。於是,老實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聽完老實人講述完集市上發生的事,修道院長發著火對老實人說:“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你的老實,可是,如果老實過了度就隻能是個蠢材!所以,老兄,你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
就這樣,老實人又從修道院裏被趕走了。
生活裏沒有絕對的真實,如果你什麼事情都實話實說,隻會給自己製造出一大堆麻煩,甚至會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比如說我們常見的一些商品的廣告詞中從來不會有“本品有……缺點”之類的話,世間萬物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你又何必像那位老實人一樣把自己完全地暴露在別人麵前呢?
謊言就像是生活的調味劑,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的謊言,飽含真誠,散發出溫暖的光輝,能讓說謊者與被“騙”者共享歡快。而過於真實隻會讓你身邊的人“吃不消”,對你敬而遠之了。
王員外家添了個孫子,在孩子滿月的那天,來了許多慶賀的賓客,大家都看著孩子在有意無意地閑談。
李秀才說:“令孫將來一定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胡秀才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熱烈的歡迎,被奉為上賓;而胡秀才則受到客人的鄙視、主人的嫉恨與冷遇。
難道胡秀才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是不中聽的。相反,李秀才說的極有可能是假話,一個人“福壽雙全”是很難的,但就是假話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
林語堂先生也曾說過:“什麼是中國人的教養?我一直苦苦思索,於是發現了以下三點:一說謊;二具有像紳士一樣說謊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靜,並且對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過於熱衷。”
實話實說是一種美德,但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如果隻會說大實話,那他一定不會受人歡迎。我們應該聰明地說一些謊話、應酬話,這樣你才能與別人融洽相處,有個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