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陌生人走了,繼續去尋找他理想的居住地。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陌生人來到老人麵前,詢問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反問他。
這位陌生人說:“哦!住在那裏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裏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更有利於我的工作發展的小鎮。我舍不得離開那個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麵露笑容,說:“你很幸運。居住在這裏的人都是跟你原來住的地方一樣好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生動的道理:你想尋找敵人,你就會找到敵人,你想尋找朋友,你就會找到朋友,關鍵是看你的態度。如果你總是“以惡為仇,以厭為敵”,那麼你的交往空間就會越來越小,人緣就會越來越差。
在北宋朋黨紛爭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協調舊派以求人和政通,是他遭受舊派全力攻擊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舊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誠接納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問題,偏偏王安石個性也偏激執拗,自認“天變不足畏懼,祖宗不足取法,議論不足體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設法溝通以獲諒解,甚至不容忍接納相反的意見,大大喪失人和,增添輿論的壓力。尤其來自諫官的彈劾攻擊,使新法的推行成為黨派爭執的口實,有你無我,一旦舊派抬頭,新法也全麵廢棄了。
推行新法,先要溝通朝野觀念,上求當政要員配合支持,下求社會大眾了解接受,隻靠一個皇帝全力讚成畢竟不夠。
大舉推行新法,要有足夠的配合人手,切實負責,有為有守,並且須使這些推行人員對所執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認識,還須受過推行方法的訓練。不是一紙通令下去,大量用人執行,就能辦得通辦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氣與理想,在曆史上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他在器識、政治運作技術以及人際交往上所顯示的缺失,卻也是千百年來一大借鑒。
我們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而不願意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但現實生活卻不可能滿足我們這一願望,我們的鄰居可能正是我們不喜歡的:我們願意安靜,鄰居則可能成天把音響開得震耳欲聾;我們喜歡清潔,鄰居則總是把破破爛爛的東西堆滿了過道;我們不願被人打擾,但鄰居卻經常喜歡到我們家裏來借根蔥要頭蒜的。在單位,也有我們不喜歡的同事,我們雖然盡量回避他們,但由於工作關係,我們不得不與他們打交道。我們為此而煩惱。
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萬別的,性格、愛好、觀點、行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範圍內生活相處是很自然的。如果純粹以個人的愛惡喜厭來選擇交往的對象,那就隻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狹窄的小天地裏。
那麼,該如何跟自己不喜歡的人打交道呢?
(1)忍讓,寧可自己受些委屈或吃點虧。也不要為小事而與對方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打個頭破血流。
(2)主動接近對方。你可以先伸出友好之手,你可以主動和對方打招呼。對方原來可能懷有的對你的戒備心或敵意就可能化解。你很客氣地提出的一些問題,他們就可能會加以注意和改進。
(3)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就可能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修正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這有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4)接受他人的獨特個性。人人都有其特點,不要試圖改變這個事實。接受他的本來麵目,他也會尊重你的本來麵目。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念。
(5)多想對方好的一麵。對方也不是總是那麼招你煩的,他們也有好的一麵,試著去發現這一點。
以厭為敵,不但你所不喜歡的人與你隙縫愈深,而且周圍其他人也會對你存有戒意,你的人緣會因此越來越差。久而久之,你會無路可走,自身也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和自己不喜歡的人過不去,這樣隻會損害你自己的利益。
圓通機變才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蘇紫是學經濟的,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省城的一所中學裏教書,雖然已在省城安家立業,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靈就被震撼一次,改革開放這麼久了,家鄉的山依舊荒蕪,鄉親們的生活依舊貧困。
蘇紫決心為家鄉闖出一條致富之路。他毅然辭去中學的教職,回到家鄉承包了40畝荒地,開始建造他的示範農場。
可是,不到兩個月,他就和村幹部們發生了衝突。一次,因為幹部吃吃喝喝,蘇紫當麵提了意見,他坦誠地說:“論輩分,你們都是我的叔叔大爺。可群眾生活這麼苦,幹部不應該這樣多吃多占。”幹部們一愣,多少年了,還沒有人敢當麵說他們的不是呢。他們手捏酒盅,小聲議論說:“這小子,讀了幾年書,就翹尾巴!”
又一次,因為鄉裏幹部們按親疏遠近劃分宅基地,蘇紫找幹部評理,又一次得罪了鄉裏幹部。
蘇紫動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在山上蓋起了石屋,開始了農場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連串的麻煩:實施計劃需要的炸藥,要鄉裏幹部開證明才能購買,他受到了無端的刁難;農場需要資金,他又遭到鄉裏幹部的冷眼……
最終,蘇紫隻能無奈地守著空屋、守著農場、守著他的人生夢想。
蘇紫雖有雄心壯誌,可惜因為做人太硬氣,不懂得低頭,始終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沒有人緣結果落得個一事無成。人際關係是一門靈活變通的學問,如果太死板、太不“開竅”,那麼人際關係一定無法處理好。
某機關大院聘了下崗工人柳某擔任門衛,看守左側的小門。這個工作雖然掙的不多,但柳某很是看重,工作起來兢兢業業,毫不含糊。不過他的盡責卻引起了機關職員的厭煩:機關正常上班時間是9點,規定側門在8:55分上鎖,過了時間要出去的話,隻能走大門。有一天,機關職員趙某遇上路上塞車,他趕到側門時是8:56分,側門剛剛上鎖。趙某一看如果從側門進還來得及,如果走正門的話非遲到不可,因此就請門衛柳某打開門讓自己進去,但柳某卻認為這違反了規定,堅決不開。結果,趙某好話說了一籮筐,柳某就是不為所動,堅決不開門。趙某又氣又急還是走了正門,因為遲到了五分鍾,當月獎金沒了。這樣的事不止一次,還有幾個人,因為忘了通行證,也被柳某拒之門外。時間長了,大家越來越討厭柳某,見到他就冷著臉,跟見到仇人似的。年終考核時,大家都給柳某打了低分,“認真負責”的柳某又下崗了。
不是說遵守規定不好,隻是柳某實在是太不開竅了:遇到職員晚來一兩分鍾的事,如果你能網開一麵,開個綠燈,那別人會對你有多感激,這個順水人情柳某竟然都不懂得做。做人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能結緣就別結仇,這樣才能點旺人氣,有個好人緣,辦起事來,人家才會支持你、幫助你。
陸某是學工科的,畢業後分配在縣城工作。他嫌機關太冷清,主動要求到基層工作,以便實現他的抱負——開發山裏的礦產資源,造福家鄉父老。
陸某為改變家鄉的麵貌處心積慮,四處奔波,人們誇獎陸某腦子特別靈活。的確,通過幾年的奔波建廠,陸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違法,小事靈活處理。很自然地,陸某麵前的紅燈少,綠燈多。他主持的那個鄉,鄉鎮企業產值和利潤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們對他更是讚不絕口。由於他突出的“政績”,三年以後,他被提拔為鄉長、鄉黨委書記。又過了兩年,他被提升為主管工業的副縣長。
陸某為了不撞個頭破血流,因此“軟”了一下,一方麵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和初衷,另一方麵走了一條圓通的道路,獲得了好人緣,辦起事來一路綠燈,終於獲得了成功。在現實生活中,陸某這種為成大事“軟一軟”的做人方法,隻要嚴守法律的界限,不失為一種務實的、行得通的做法。
在為人處世中,一個人如果太過硬氣就無法贏得好人緣,也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因此,我們做人做事千萬不要太死板,圓通機變才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對方的無理取鬧
王老師是學校裏有名的老好人,從校長至校工沒有一個不誇獎他的。有人問他怎麼這麼有人緣,王老師說:“現在的人啊!誰都想得理再咬三分,可是我卻大度一點,遇事退讓一步,這樣做別人心裏豈會不明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再遇到我時他們自然就會客氣一些。表麵上看我是吃了點虧,實際上我卻得到了一個人情。你算算我這樣做值不值!”王老師確實是從退讓中受益不少。有一次,王老師腿摔傷了,休假三個月,等他回學校後發現一位新調來的女教師代替他教了兩個月政治課。這時學校的政治老師太多,數學教研組卻缺人,學校領導就有意把新來的女教師調去教數學,可這位女教師似乎是頗有背景,說什麼也不答應,還說學校領導欺負新人,背地更是對王老師冷嘲熱諷。女教師的做法使許多人都看不下去,但王老師卻沒發火,他主動找到校領導要求調去數學組,見到新來的女教師還是笑嗬嗬的。對王老師的退讓,校領導既滿意又感動,那位女教師也是滿心慚愧。幾個月後,學校分房時,領導優先考慮了王老師,王老師一家終於結束了“三世同堂”的生活。
王老師的忍耐退讓,換來了好人緣,換來了真正的實惠,看來忍讓一時,並不是吃虧而是在占便宜。咄咄逼人的人,得理不讓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喜歡,有時甚至會惹起禍端。所以,做人不妨大度一些,這對你有百利而無一害。
武則天時代有個丞相叫婁師德,他是個很有度量的人。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擔任丞相,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妒嫉的,你打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對哥哥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絕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卻憂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了嗎?別人會以為你在頂撞他,這隻能使他更火。所以要是人家唾你,你就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臉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讓它自己幹。”
後人對婁師德教人“唾麵自幹”的這種忍耐,總是嗤之以鼻,認為十分迂腐可笑。事實上,婁師德式的忍,是在訓練一個人的韌性,教人知道如何收斂自己,而非以忍耐為目的。婁師德在武則天時代出任相位,總管邊疆事務三十年,他在兼河源(今新疆於田)軍司馬時,和吐蕃大戰,八戰八捷,像這樣勇毅不撓的精神和氣魄,豈是一個畏縮者能夠有的氣質?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的宰相,字彥同。因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員都稱他品行優良。
富弼年輕的時候,因聰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深為不安。經過長時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寬厚謙和。所以當有人告訴他某某在說你的壞話時,他總是笑著回答:“你聽錯了吧,他怎麼會隨便說我呢?”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當眾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攔住他道:“聽說你博學多才,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隻好答應了。
眾人見富才子被人攔在街上,都湧過來看熱鬧。
秀才問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為是,非即為非。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撇嘴說道:“竟然有人說你熟讀四書,通曉五經,原來純屬虛妄,富彥同不過如此啊!”說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回答,怎麼您卻裝作不知呢?”
富弼笑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隘,必會記仇,這是徒勞無益的事,又何必爭呢?”
仆人卻始終不理解自己的主人為何如此膽小怕事。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了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彥同乃一烏龜耳!”
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
“是罵別人吧!”
“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
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頭走開了。
退讓忍耐是中國傳統的生存哲學,富弼的“膽小”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如果他跟秀才爭執起來的話,隻會得罪對方,對自己實在無益。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對方的無理取鬧,卻能逐漸改變對方的態度,使矛盾得到緩和。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衝突,如果你事事都要去爭、去計較,那就會惹許多閑氣、得罪一大批人,這樣一來,你的人緣又怎麼好得了!當然,這裏的退讓忍耐也並非是讓你變成一個軟弱可欺的人,隻是說在麵對一些無謂的爭執時後退一步,但如果是處理大是大非的問題,你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寸步不讓的。
敢作敢當才受歡迎
陳夢是美麗可人的女孩,剛從分部調進深圳總公司時,大家眾星捧月一樣圍著她,不論男同事、女同事都非常喜歡她。可是不久以後,大家就發現了陳夢不可愛的一麵。有一次公司的一個女同事花了三個多小時錄入了一份資料,可是在她出去喝杯咖啡的時間裏,那份沒存檔的資料就消失了。資料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消失,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動了她的電腦,會是誰呢?這位女同事很和氣地問了幾遍,但始終沒人承認。後來公司的一個文員告訴大家,她看見陳夢曾按了一下回車鍵,這件事使大家對陳夢的好印象消退了很多,一個敢做不敢當的人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不久後,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陳夢所在的A組接受了一項工作,為一個大型百貨的促銷活動提供服務,也就是說從市場調查一直到策劃都要做好。10天後,A小組完成了全部工作,但後來卻發現櫥窗設計有問題,這給百貨公司帶來了損失,A小組成員一個個忐忑不安,準備接受公司的處罰。這個時候大家本來應該風雨同舟,沒想到檢討會一開始,陳夢就搶先發言說這件事和她沒關係,她當時沒對櫥窗設計提出過什麼意見,對這個錯誤不負有責任。但實際上大家都很清楚,櫥窗設計方案陳夢從頭至尾都參加了。公司領導沒有太過嚴厲地批評大家,隻希望大家吸取教訓,幾個主要領導都對陳夢推脫責任的做法感到不滿。同事們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疏遠了陳夢,幾個刻薄的同事還時不時對她冷嘲熱諷。結果,不久後陳夢就主動辭職了。
陳夢不敢承擔責任,敢做不敢當的行為,受到了大家的鄙棄,結果她失去了大家的好感,也失去了一分來之不易的工作。其實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再縝密,也會有出錯的時候,隻要你勇敢的承認錯誤,一定會取得別人的諒解,一個肯負責任的人,大家才會信任他、喜歡他!
人犯了錯誤後,一般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死不認錯,而且還極力為自己辯護。這一點可以理解卻不可原諒,另一種反應是坦白認錯。
兩種反應各有利弊得失,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種反應的好處是不用承擔錯誤的後果,即使承擔,也要把其他人拖下水,這是有的人還死不認錯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過,也可避免別人對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懷疑。可是,這種死不認錯的做法並不是一種上策,因為死不認錯的壞處比好處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