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是一種感情凝聚,又是一條利益通道,人脈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和財富。做人做事要有一個好人緣,要想有好人緣就得先學會做人。一個自私、對他人冷漠視之、缺乏熱情的人,是無法讓別人喜歡的,你必須學會關心別人,為別人付出,注意幫忙和合作,這樣才能增進彼此的感情,贏得別人的信賴和幫助。
守信就是做人的本錢
張峰常向別人炫耀自己人脈廣,然而知情的人卻說,張峰雖然認識人不少,但卻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人緣極差,這都是由於他不守信用引起的。每一個人剛和他認識時,都覺得他既熱情又大方,人品很不錯,可是和他相處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這個人原來是“支票機”,他做出的承諾極少有兌現的。比如,有一次,他的朋友全家要在“十一”去張家界玩,由於擔心到時候人太多訂不到機票,就打算通過服務公司訂高價票。張峰知道了這件事,就對朋友說:“訂什麼高價票啊!你跟我說一聲不就行了,我有個同學在機場地勤處,我讓他給你們留幾張,不過由於那時候機票緊張,能不能打折我就不知道了!”朋友高興得不得了,連忙說:“哪兒還指望打折呀!能按正常票價買到,我們就很高興了!而且又不需要我再去跑,在家等著就行了!那這事兒就麻煩你了,回來以後我請你吃飯!”張峰滿口答應著走了。十一馬上就到了,朋友給張峰打電話問票的事兒,張峰這可有點著急了,因為當時他就是隨口說說,根本就沒給朋友辦。因此他隻能含含糊糊地說:“啊,這事兒呀!我忘了告訴你了,我幫你問了,可我那同學說不好留票,還是讓你們自己買吧!”朋友一聽,差點沒氣暈過去,馬上就是“十一”了,這還上哪訂票去?結果朋友一家哪兒也沒去,就在家裏過了個黃金周。這樣的事多了,朋友們也就看透了張峰的為人,因此他們再也不相信張峰,張峰的人緣也就越來越差了。
張峰的人緣差,完全是由他的不守信用造成的。守信用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則,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保證。就為人處世來說,沒有什麼比誠篤守信更重要的了,守信用朋友就會信任你,就會愛戴你,人人都知道你是個可信的人,你的人緣就會越來越好。
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注重講信用,守信義。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做人態度和內在品格。因此,中國人曆來把守信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言必行,行必果。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兩年很快過去了,一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範式怎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如果說兌現自己許下的諾言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那麼同樣的,對別人遵守諾言也是誠實、負責的表現。
承諾是守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承諾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守並實現你的承諾會使你在困難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幫助,更會讓你在孤獨的時候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你信守諾言,你的誠實可靠的形象推銷了你自己,因此,這不僅讓你交友獲得成功,同時也會讓你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獲得成功。
不要認為這是空話,有許多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國外國內知名度很高的企業無不把信譽推到第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無不是守信用的楷模。
相反的,有些人隨隨便便地向別人開“空頭支票”,臨到頭來又不兌現,結果他們的朋友都離他們而去,他們的人緣也越來越差。
毋庸置疑,失信於人,說話不算數,許諾不兌現,意味著你丟失了做人的起碼品質,意味著在別人眼中你是不講信譽的偽君子。這個損失多麼慘重,你當然會掂量得清清楚楚。
與人交往時,如果你犯了其他方麵的錯誤,那麼或許還有彌補的機會。但如果你不守信用,失去了別人的信任,那麼別人就不會再與你共事,也不會再願意與你打交道了。而在當今社會,沒有朋友幫助、孤軍奮戰的人沒有幾個不失敗的。守信就是你做人的本錢,它必將對你拓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贏得忠誠的朋友產生重要影響。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丁芳在某公司擔任文員工作。一天中午,一位董事走進辦公室,向辦公室裏的小姐們問道:“上午拜托你們打印的那個文件在哪裏?”可是當時正值吃午飯時間,誰也不知道那個文件擱在哪裏,因此誰也沒有理睬他,這位董事站在那裏顯得有點尷尬。這時,丁芳對他說:“這個文件的事我雖然不知道,但是,侯先生,這件事交給我去辦吧,我會盡早送到您的辦公室的。”當丁芳把文件送給董事時,董事非常高興。
幾周之後,丁芳高興地向她的同事宣布:她被調到行政部了。顯然,丁芳的熱心和辦事利落獲得了董事的讚賞,董事在董事會上對她大力推薦。
找文件隻是非常小的一件事,丁芳確實沒有幫那位董事什麼大忙,但她卻獲得了對方的讚賞。關鍵就是因為她是在關鍵時刻幫了那位董事一把。其實這裏也反映了一個做人態度問題:一些總是過分關心自己,對別人的難處缺乏了解,不能急人所急。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如果能注意體察別人的需要,在關鍵時刻拉他一把,那對方一定會對你感激不已,你的人緣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這話大家都不陌生。晉代有一個人叫荀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臥病在床,這時恰好敵軍攻破城池,燒殺擄掠,百姓紛紛攜妻帶子,四散逃難。朋友勸荀巨伯:“我病得很重,無法下床,活不了幾天了,你自己趕快逃命去吧!”
荀巨伯卻不肯走,他說:“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我遠道趕來,就是為了來看你。現在,你病著,我怎麼能扔下你不管呢?”說著便轉身給朋友熬藥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荀巨伯卻端藥倒水安慰說:“你就安心養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來我替你頂著!”
這時“砰”地一聲,門被踢開了,幾個凶神惡煞般的士兵衝進來,衝著他喝道:“你是什麼人?如此大膽,全城人都跑光了,你為什麼不跑?”
荀巨伯指著躺在床上的朋友說:“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丟下他獨自逃命。”並正氣凜然地說:“請你們別驚嚇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絕不皺眉頭!”
敵軍一聽愣了,聽著荀巨伯的慷慨言語,看看荀巨伯的無畏態度,很是感動,說:“想不到這裏的人如此高尚,怎麼好意思侵害他們呢?”說著,敵軍撤走了。
荀巨伯的朋友們知道了這件事都很感動,他們為有這樣的朋友而驕傲。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麵臨困境的情況,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這種雪中送炭般的幫助會讓他人永記一生。
陸輝和孫明是一個公司的同事,一開始孫明很討厭陸輝,這種討厭其實是來源於嫉妒。陸輝跟公司裏的每個人處得都那麼融洽,上至經理、下至保潔員個個都誇陸輝好,這實在讓孫明有點不服氣。不過現在孫明已經把陸輝當成了自己最信賴的朋友,兩人幾乎無話不談。孫明態度的轉變從他妻子心髒手術時起。2004年夏天,孫明的妻子突發心髒病,醫生要求必須做手術,而他的兒子也正好在此時參加高考,這可愁壞了孫明,他一麵要在醫院照顧妻子,一麵還要照顧兒子。單位的同事都帶了些鮮花水果來探望,陸輝也來了,他沒有像其他同事那樣放下水果、安慰幾句就走,他了解了孫明的難處後,主動提出借孫明300元錢,還要把孫明的兒子接到自家去照顧。孫明擔心這樣做太麻煩人家,陸輝卻堅決要幫這個忙:“現在不是客氣的時候,孩子參加高考是多麼重要的事啊!放心,我兒子在上海上學,房間正空著。他去年高考時的複習資料都還留著,家裏就我和你嫂子也挺清靜的,我會好好照顧他!”結果孫明的兒子在陸輝家住了二十多天,高考中他發揮出色,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孫明的妻子也康複了!從此以後孫明對陸輝徹底改變了觀感,他常對人說:“難怪人家陸輝人緣好,誰不想要這樣關心人的朋友啊!反正這輩子我都感激他!”
生活中,像陸輝這樣急人所急的人確實不多。很多人都會說:我不知道他那時候那麼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幫不上忙啊!
這種人與其說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說他根本無意知道。
人們總是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苦處,卻對別人的痛處缺乏了解。他們不了解別人的需要,更不會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裝不知,大概是沒有切身之苦、切膚之痛吧。
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隨時體察一下別人的需要,時刻關心朋友,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你應該多去探望,多談談朋友關心的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遭到挫折而沮喪時,你應該給予鼓勵;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你應該親切地詢問他們。
總之,如果你能在關鍵時刻幫朋友一把,那麼別人一定會牢記心中,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炫耀隻會讓別人對你產生隔閡
王女士的丈夫被調到某市工作,王女士也跟著丈夫搬去某市住。丈夫每天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孩子也都不在身邊,寂寞的王女士打心眼兒裏渴望能多交幾個朋友。她想,如果在別人麵前表現得窩窩囊囊撐不起台麵,一定會有人看不起。看不起你,人家怎麼會願意和你交往呢?你的人緣怎麼會好呢!於是在社區活動中心,王女士就開始和幾個剛相識的朋友炫耀起自己來:她的老公在總公司表現突出,所以被派到這個市來主持分部的工作;她的兒子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現在在上海當工程師,月薪1萬;她的女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在深圳某重點中學當老師,衣服都去香港買;她家新買的房子是三居室的,光裝修就花了八萬;她本來也想找份工作的,可丈夫覺得家裏不缺錢,何必在外麵奔波……總而言之,她永遠都是最棒的,她的一切都比人強。漸漸地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富有的王女士,王女士也積極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和人拉關係,奇怪的是,別人對她總是冷冷淡淡的,沒有一點親近感,連最初和她聯係的幾個朋友也慢慢地和她疏遠了,王女士非常苦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王女士以為在自己臉上貼點金,凸顯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有個好人緣。她的這種想法真是太過一廂情願了,事實恰好相反,是她的炫耀嚇退了那些想跟她交朋友的人。
一個總向別人炫耀的人其實是在向人發起挑釁:看看!我比你強。不相信的話咱們可以比一比!人們在與人交往中尋找的最重要的感覺是放鬆,那些為了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忙不迭地拉著旁人:從老公賺的錢數,到兒子考的分數,從家具、電器的牌子,到身上衣服的料子。他們在五花八門的比較中獲勝,卻把別人搞得緊張不堪,仿佛剛出了工作單位的戰場,又上了生活圈子的競技場。試想,誰會喜歡這種交往對象,這種人會有好人緣嗎?
方先生可謂是個天之驕子: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異,畢業於名牌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某知名企業工作,並且連獲提升,老總器重、薪資優厚,人又長得英俊瀟灑,仿佛世界上的好處都讓他占到了。方先生也認為自己的生活幾乎接近完美,唯一的缺憾就是人緣不好,方先生相信這一定是因為別人嫉妒自己所以才不喜歡自己的。事實真的如此嗎?方先生不知道他周圍的人都在背地裏把他叫做“孔雀先生”,因為他實在太愛炫耀自己了。高考時,他的好友王某沒有發揮好,隻考中了一所專科學校,結果他拿著自己的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跑到人家家裏,當著王某父母的麵大肆炫耀,還不斷追問王某要去的那所學校的情況,好像要跟人家搞競賽一樣,結果王某的母親因此大病三天,王某再也沒有和他聯係過。上大學時,同寢室友中隻有他家條件最好,其他幾位不是來自農村就是工人家庭,於是方先生又開始在室友麵前炫耀起學識高的父母和自己的名牌手表,他的行為嚴重刺傷了室友的自尊心,他們恨不得把方先生哄出去。工作後,方先生又開始向同事炫耀自己的名校畢業證和老總的器重,現在同事們都把他看成了眼中釘,沒有人和他來往,處處和他作對,大家在背地裏說:“看這隻‘孔雀’能撐多久,不把他趕走咱們就不罷休!”看來方先生再不改正愛炫耀的做人態度,他以後的日子就難過了。
生活中,像方先生這樣的人確實有不少,他們整天忙著炫耀自己,隨時都要挑起一場競賽,結果無論他們走到哪裏都會惹起別人的憎惡、厭煩。人的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人的成績有好壞之別,但討厭失敗,不願總是麵對失敗的黑暗,這心態卻是人人都一樣的。那些喜歡在人際交往中搞競賽的人,恰恰違背了人人都想回避失敗的願望。他們非要強迫你麵對失敗的尷尬,不斷地提醒你:你這方麵落後了,你那方麵過時了,你的風度太差了,你的工作太苦了。他們也許以為自己“創造”出的這種優越,能夠為自己贏得尊敬與傾慕,而實際效果往往是:他們仿佛是一種喚醒失敗意識的信號,一看到他們,人們便本能地感到沮喪,本能的做法便是逃開。
不僅如此,喜歡在交際中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會選擇自己的“強項”來張揚,他們求勝之心如此急切,很少顧慮到對方的價值標準和興趣愛好。我們經常看到,商人向學者誇富,學者對農民賣弄學問,農民對官員讚歎自己的莊稼,官員向商人顯示自己的權威。我們就經常看到談者興致盎然、如數家珍,聽者不勝其煩,不以為然的情形。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行為會使交往對象喪失興趣,產生反感、戒備與回避的傾向。
以為勝過別人便可以吸引別人的想法實在是太過幼稚,他不知道,其實人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對自己沒有威脅與挑戰的人。這倒不是說人們都很脆弱、都妒忌他人強於自己。關鍵在於,現代社會對世俗的成功的強調已到了令人難以承受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夠正麵避開這種成功與競賽的擠迫。他們在大量的時間和場合中是戰鬥與拚搏著的。唯其如此,短暫的社交放鬆才顯得尤其珍貴,人們才迫切向往能從中獲得放鬆、忘掉競賽、贏回自信、擺脫緊張。
所以,如果你想獲得好人緣,擁有更多一些的朋友,那就記住千萬不要在人前炫耀自己,你的炫耀隻會讓別人對你產生戒備和隔閡。不妨和朋友談一下你的失意與失敗,這樣做朋友不但不會輕視你,反而會更加理解和支持你。
不以個人的愛惡喜厭來選擇結交對象
一位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老人麵前。陌生人下車問老人:
“請問先生,住在這個小鎮上的人怎麼樣?我正打算搬來住呢。”
老人看了一下陌生人,反問道:“你要離開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樣?”
陌生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裏沒快樂可言,因此我打算到這兒來住。”老人歎口氣,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也和你那兒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