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麵對,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淡化矛盾,以免發生衝突。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裏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了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孫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訴了結果又沒刺到對方的痛處。如果孫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對方落榜,那麼對方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周圍許多人說話往往太直接,結果好心辦了壞事。
人際交往中,為了有個好人緣,為了讓別人“麵子上過得去”,你就需要多去了解對方,說話時多說對方的長處,別觸犯他的忌諱,這樣一來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一樣會受人歡迎。
拒絕的話要委婉地說
杜雷的舅舅有一套房子正好在杜雷學校附近,因此長年在外地做生意的舅舅就把房子借給了杜雷住,家裏的一切設施隨便用,但是不準弄壞了。暑假的時候,杜雷要回上海的老家,他的好朋友馬林向他借這套房子住,這怎麼行呢,舅舅早就說過不許把房子轉租或轉借的。因此杜雷拒絕了朋友的請求,“那不行,這套房子我誰也不會借的!”馬林看了他一眼轉身走了。開學以後,馬林對杜雷總是冷冷淡淡的,杜雷知道馬林還在生氣,就找到他解釋說:“真的不是我不借你,是我舅舅不讓把房子外借!”馬林聽了冷笑著說:“即使是這樣,你就不能婉轉點拒絕我嗎?那麼聲色俱厲的,好像我要搶你房子一樣!知道那天我是怎麼走出你家門的嗎?”
杜雷的拒絕沒錯,但他拒絕別人的方法卻用錯了。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拒絕的方法用的不對,就會得罪人,影響你的人緣。
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口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而如果話語中讓他感覺到“不”的意思,從而委婉地拒絕對方,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絕、製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你可以利用那個人的原因作為借口,避免與對方直接對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銷一套家具,而你卻並不需要,這時候,你可以對對方說:“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事隻好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去,因為他們聽出了“不買”的意思,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麼,“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一個十分籠統而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組織“第二次進攻”,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隻好作罷。
當別人有求於你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來請你幫忙的,其心情多半是既無奈而又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從頭到尾認真聽完對方的請求,先說一些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一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也能夠理解你。
例如有個朋友想請長假外出經商,來找某醫生想讓對方出具一份假的肺炎病曆和報告單。對此做假行為醫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於是該醫生就婉轉地把他的難處講給朋友聽,最後朋友說:“我一時沒想那麼多,經你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不行。”
這樣的拒絕,既不會影響朋友間的感情,又能體現出你的善意和坦誠。
拒絕對方,你還可以幽默輕鬆、委婉含蓄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那樣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可以使雙方擺脫尷尬處境,活躍氣氛。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
羅斯福用輕鬆幽默的語言委婉含蓄地拒絕了對方,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密的原則和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軼事。相反,如果羅斯福表情嚴肅、義正辭嚴地加以拒絕,甚至心懷疑慮,認真盤問對方為什麼打聽這個、有什麼目的、受誰指使,豈不是小題大做、有煞風景,其結果必然是兩人之間的友情出現裂痕甚至危機。
生活中,我們都有得到別人理解與幫助的需要,我們也常會收到來自別人的請求和希望。但事實上,誰也無法做到有求必應,因此,每個人都有必要掌握一些拒絕別人的技巧,免得得罪了朋友,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係。
得理不饒人隻會招來別人的反感
蕭陌伶牙俐齒,是辯論賽上的女狀元,當她在台上口吐蓮花般地辯論時,同學們忍不住為她的口才折服。然而,在生活中卻沒人喜歡她,因為她把她的辯論才能也用在了和同學的溝通中。“不對,你的提法就是錯誤的!”“太可笑了,你怎麼會這麼認為!你的觀點太落伍了!”“我的想法是絕對正確的,你不用再跟我爭了!”……每一天,蕭陌都要為一些小事、為一些看法和同學爭論個沒完,一副“你不投降誓不罷休”的架勢,同學們都有點害怕她了,她總能使輕鬆的聊天變成一場激烈的對抗,和她在一起總是提心吊膽,生怕一句話說錯了讓自己陷入一片槍林彈雨裏。蕭陌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沒有人喜歡和一門隨時會噴火的大炮待在一起。
蕭陌因為總愛和別人爭論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好人緣,這實在令人覺得可惜。要知道爭論對人對己都是毫無益處的,它隻會拉開你與別人的感情距離,招致對方的反感而已。
19世紀時,美國有一位青年軍官因為個性好強,總愛與人爭辯,所以經常和同僚發生激烈爭執,因此人緣奇差,不能跟別人很好地合作。林肯曾經因此處分這位軍官,並說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話:
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務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得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威廉·麥克阿杜是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得力助手,他也曾以多年的從政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
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從爭論中獲得好處——那就是避免它。避開它!像避響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爭論的結果總使爭執的雙方更堅信自己絕對正確。不必要的爭論,不僅會使你喪失朋友,還會浪費你大量的時間。
英國某機構曾調查了1萬例真實的爭論。他們偷聽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士之間的爭論,包括司機和乘客,丈夫與妻子之間,推銷員和櫃台服務員,甚至包括聯合國的辯論。他們用偷聽的錄音做的細致分析,使人無比驚訝地發現了一個問題:職業的辯論家,包括政治家和聯合國代表,他們的意見被接受的成功率反而不如走街串巷進行遊說的推銷員成功。
其原因就在於:專業辯論的目的在於找出對方的弱點進行駁斥進而達到推翻其意見的效果,而與此相反的推銷員的目的卻是避免爭論,他們隻是盡力找出一個觀點使對方能接受、讚同或改變主意。
隻要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喜歡爭論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希望通過爭論的勝利來說明自己的水平,維護自己的尊嚴,這種想法本身就已經暴露了他們的低級自尊——企圖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把別人駁得一無是處了,自己卻洋洋得意了。
用爭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使你獲勝了,也隻是傷害了別人的自尊,根本交不到任何朋友。因此個人修養高的人,提出意見時總是盡力避免爭論的。就如同魯迅對年輕人的提拔與指正絕不會直接指出,反而會用一些類似“黑水潭”的比喻讓對方自己意識到,都是不會傷害別人自尊的做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不僅有自我修養的提高,也存在著一些技巧:
一是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有這樣一句話:“當兩個朋友總是意見相同的時候,其中一個就不需要了。”人的思維不可能是絕對的完整和全麵的,總有一些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讓你有所忽略,那麼,有人給你提出來可謂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你真的應該衷心地對他說謝謝。不同的意見絕對不是引起爭論的好理由。
二是要冷靜地思考。人最基本的生理反應,就是自衛。一旦遇到對抗或者是攻擊的時候,直覺就會讓你首先要去自衛,要為自己找理由去辯護,這就是爭論的開端了。因此,應該先冷靜地聽完對方所有的觀點,客觀地分析和思考,說不定就真的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益處。不要急於做出第一反應,這時冷靜是最好的。
三是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發現自己真的有錯,絕對不要再試圖為此找理由開脫,那隻會欲蓋彌彰。誠實地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請求他的諒解,別人是無法拒絕的;也就會解除他的武裝,使他不再步步為營,也就能讓你繼續冷靜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而不至於爭論起來。
四是給自己留出思考時間,甚至不妨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這種同意絕對是出於真心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和易僵化性,所以要時時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和多聽取他人意見的心態。對方提出的觀點極有可能存在正確的一麵,如果暫時不能做出判斷,那麼就應該答應再花時間多考慮他的觀點,防止自己犯錯,也讓他人覺得受到尊重,爭論就不可能發生了。
五是何妨求同存異。有的爭論,到最後雙方發現其實彼此的觀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為此而爭執不休。然而,因爭論對感情的傷害已經造成,不可挽回,豈不是件憾事。因此,在最開始就去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既能保持雙方的良好關係,又有利於找到靈活解決的方法。正如托馬斯·傑弗遜所說:“在原則問題上堅守立場,在極端問題上靈活處理。”
一位名人曾說過,“爭論的背後往往孕育著危險”。此話確實一點不錯。與人交流中難免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假如你隻知道自顧自地喋喋不休,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對方就會認為你是個狂妄自大的人而不願與你交往,甚至會因為爭論時的過激言語刺傷自尊心,引起雙方的矛盾。因此,我們應當盡力避免爭論、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樣別人才會願意親近你。
心要直口莫快
某單位老王患了癌症,所幸發現時還不算太晚,醫生囑咐,如果患者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配合治療,康複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家裏人於是瞞著老王到處為他找特效藥和偏方,老王認為自己隻不過是有點肝功能失調,每天樂嗬嗬地在醫院接受治療。一天,老王的同事老趙來看望他,帶著一大堆水果進門就握著老王的手,勸他想開點。老王聽得莫名其妙,還以為老趙是在跟自己開玩笑,結果老趙大驚小怪地說:“你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啊!你得了癌症了,你們家大剛整天在外麵找偏方呢!”老王驚懼交加,當時就暈過去了。由於經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刺激,老王的病情急劇惡化,十幾天後就去世了,老王的兒子抓住老趙嚷著讓他賠命,老趙也是後悔不迭:“都怪我這張破嘴,我也是太過心直口快了。”
老趙因為嘴無遮攔惹了大禍,招來了別人的憎恨。生活中,像老趙這樣的人還有不少,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口無禁忌,有啥說啥,他們“心直口快”說出的不是使人下不來台,就是遭人怨恨。像這樣心直口快的人很少有人緣好的,因此,我們應當控製一下自己的直言直語,千萬不要因為說話得罪人。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一般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殺傷力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也會變成別人利用的對象,鼓動你去揭發某事的不法,去攻擊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這種人總要成為犧牲品,因為成效好,鼓動你的人坐收戰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是排名第一的報複對象。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該委婉含糊時,就不要直白。
在日常交際中,總會有一些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比如,當你不讚成別人的某種做法時,你應巧妙地借助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做不好吧。”也可靈活使用否定詞,把“我認為你不對!”改成“我不認為你是對的。”或者用和緩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難辦到。”這些話,都能幫助你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而不至於得罪別人。
對人方麵,少直言指出他人處事的不當,或糾正他人性格上的弱點,這不會被認作“愛之深,責之切”,而會被看作和他過意不去。
比如某甲認為同事小敏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
“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小敏臉一沉,扭頭便走,留下某甲發愣。或者某甲當著處長的麵指點小張說:
“你的稿子裏錯別字很多,以後要仔細些。”
實話固然是實話,但不久後卻隱約有人傳言,某甲慣於在上級麵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會意識到自己的真誠並不那麼受人歡迎,既然這樣,又何苦呢?
一個人不分場合地點,不分談話對象一律口對著心,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這是萬萬不可的。由於多方麵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證你想的都對、說的都對,而且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紅皂白、不講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語,往往帶來不良後果。
千萬記住,不要動不動以心直口快為擋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加個把門的,該直則直,該婉則婉。即使要直接對別人提出批評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講究批評的語氣、聲調,站在關心愛護的角度,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讓對方理解你的批評是真為他好,從而引起他發自內心的自我批評,這樣才會起到批評的作用,收到好的效果。控製不住不當之言似乎沒什麼了不起,是小節,但這種不拘小節卻常常使人頓足。俗話說“瘸腿騾子賣個驢價錢”。這話有點傷人,但是領會其精神,卻值得深思。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比別人差,可就是打不了滿分,究其原因就差在那張嘴上。有的人幹工作也很賣力氣,能力弱點,但言談舉止都很得體,當說則說,不當說從不多言多語,因而頗有人緣。
說話千萬不要太直,說話太直會得罪一些人,更容易激怒一些虛偽的人,惹來一些不必要的是非。因此我們說話時一定要看場合、看情況,即使不去迎合對方,但至少不要說一些令人不快的直言直語,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