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牆高還靠眾人扶,成功人士隨時隨地把握人脈(3 / 3)

他對趙雲的感激憐愛之心溢於言表,趙雲也由此更加堅定了為劉備效力的決心。正是劉備對於將士有著感恩之情,他的周圍才聚集了趙雲、張飛、關羽、諸葛孔明這些才華橫溢的傑出人士,成為他振興大業的有力依靠。

同時,劉備還懂得安撫民心,實施“仁政”。劉備在與川軍的鬥爭中,豎起免死旗,收降川兵,又諭眾降兵“願降者充軍,不願者放回”,實行優待俘虜的政策。這樣一來反而使得人心向之,川軍不戰而潰。當軍隊進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正是因為劉備對百姓施行了仁政,才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將士的愛戴,從而順利地占領了成都。

劉備最終之所以能在三分天下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重要原因就在於他以一顆仁義之心換得了同仁對他的支持與感恩,使他得以依靠同仁的力量而成就自己的事業。

不僅在古代社會如此,在我們當今的社會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與人相互支撐”也是社會生活以及同仁間關係的法則。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羅尼克認為,一個人走向成功,必須通過6道關門。在20多歲至30歲是第二道關口——脫穎而出。這期間,多數人投入可觀的時間,動腦筋鑽研業務,和別人比高低,希望能得到好聲譽。然而,有些人為了使自己凸顯出來,便會經常地批評別人,貶低別人,對別人不信任;稱讚自己,把功勞歸於自己。

這樣,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合作。甚至不得不與其他人處於對抗之中,也就失去了在群體中的地位。這些人往往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和好感,難於與他人合作,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同事的接納和合作,常常失去晉升的機會,這樣的人也難於獲得成功。

因此你一定要緊緊抓住你的同仁,獲得他們的支持。這樣不表示你要變得很虛偽,相反的,你要用你的正直和仁慈去麵對你的同仁,讓他們在對你感恩的同時,激發自己最大的能量和工作熱情,成為你事業和人生的靠山。

同仁也可以成為朋友,成為你成功的助力。隻要你樂於幫助別人,善於與別人共事,你就能得到對方相應的付出,得到無數同仁的信賴和支持。

老鄉見老鄉,有事好商量

孫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孫某一直為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哪怕在這裏能碰上幾個老鄉也好,思鄉之情可見一斑。

恰在這時,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多加照應。

一接到邀請,他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家”,並成為“家”中領導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規模,孫某也等於多認識了近5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包,用孫某自己的話來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非常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都會為我幫忙……”

因為孫某充分認識到了結交老鄉的重要性,他才會有了這麼大的一個關係網,做起事來才會有那麼多的方便。所以,搞好老鄉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多交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會獲得很多幫助,也許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際關係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在外地的某一區域,能與眾多同鄉取得聯係的最佳方式是“同鄉會”。在同鄉會中站穩了腳跟,跟其他老鄉關係處得不錯,那就等於交結了一個關係網絡。也許,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這個關係網絡的作用是多麼巨大,不容你有半點忽視。

中國的老鄉關係是很特殊的朋友關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際關係。既然是同鄉,那涉及某種實際利益的時候,“肥水不流外人田”,隻能讓老鄉“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就是說,必須按照“資源共享”的原則,給予適當的“照顧”。

既然中國人對老鄉有特殊的感情,學會利用同鄉關係便可以多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路子,萬一自己在外麵有了什麼麻煩,也可以有“征討”別人的資本。那麼,該怎樣利用老鄉關係呢?

(1)利用鄉音作為拉關係的契機

既然是老鄉,就必然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監李蓮英的發跡可以說是運用了此種技巧。

李蓮英出身貧苦,個子瘦小,若以當時清朝宮廷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根本不夠資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李蓮英聽說在宮廷中有一個太監是他老鄉,且是同一村的。於是李蓮英大膽地去找了這個老鄉。

李蓮英當時很窮,沒有錢買東西去送禮。他雖然知道這位老鄉很重鄉情,但怎樣才能引起老鄉的注意呢?

終於,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他瞅準了正當這位老鄉出來當值時才去報名,然後用一口地道的家鄉話說出了自己的姓名與籍貫。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聲音,身體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眼前的這位小老鄉,心裏暗暗記了下來。

後來,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李蓮英做了慈禧太後梳頭屋裏的太監,以梳得一頭好發型深得慈禧寵愛,最後成了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李蓮英隻說了幾句話,就博取了對方的注意與好感,但要注意的是,這幾句話是家鄉話、是鄉音,而對方也恰巧是同鄉人,且又同處異鄉,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輕而易舉地爭到了一個名額就不足為奇了。

用家鄉話作見麵禮,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它不需要物質上的東西。在這裏,有一點相當重要:那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場合,最好是在異鄉,因為在異鄉才會有戀鄉情緒,才會“愛鄉及人”,這時再來個“他鄉遇老鄉”,哪有不欣喜之理。對方離鄉愈久、離鄉愈遠,心中的那種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運用“鄉音”這種技巧,你就會得到老鄉所帶給你的種種好處。

(2)利用鄉產作為拉關係的契機

在與老鄉打交道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為同鄉,理應幫忙,如還用禮物送之,這不太俗了嗎?這種想法在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廣義來說,則是謬論。

老鄉與其他關係不同之處在於,老鄉之間的關係是以地域為紐帶的,有一份“圈子”內的情存在心上。

“鄉產”也許是很普通的東西,本身並不貴重,但在“鄉產”上所包含的情意卻非“外鄉人”能看出來,體會出來的。它會起到勾起老鄉思鄉之情的作用,然後會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對你這位老鄉“另眼相待”,照顧有加。你再適時加上句“老家的東西,嚐個鮮兒”之類的人情話,效果更佳。

(3)利用鄉情作為拉關係的契機

一個人,無論是出自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開頭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家鄉上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去闖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遊子的記憶深處,有一塊屬於家鄉的領地,也許,現實的生活會暫時把這塊領地掩蓋起來,而一旦觸及了這塊領地,那一股思鄉潮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出來,如閃電一般,充滿遊子的大腦,觸及記憶的神經。

老鄉見老鄉,有事好商量。老鄉關係是一筆巨大的人際關係財富,隻要你運用得當,你就會廣結人緣,這樣需要老鄉幫忙的時候,你就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水”,涉及某種實際利益時,老鄉當然不會讓“肥水流入外人田”。如此看來,搞好老鄉關係,不但可以多結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很多重要的東西,也許可以讓你一輩子受益無窮。

一個人再神通廣大,也無法事必躬親

某知名廣告公司老總郭某是個惜才愛才的人,他手下有二十幾名傑出的廣告設計人員,而且這些設計人員對郭某忠心耿耿,拚死效力。那麼郭某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凝聚力呢?用員工的話說就是“郭總有情有義”。從小蔣的經曆就可以印證這一點。小蔣是某大學廣告設計專業的高才生,遺憾的是在畢業前夕,因醉酒和同學打架而被學校開除。這樣一來,小蔣雖有滿腹才華,但因為沒有畢業證而在人才市場上備受冷落。但他的設計作品卻打動了郭總,他破格將沒有學曆的小蔣錄用了,還委以重任。小蔣也決心好好努力回報郭總的信任,但由於缺少經驗,他的設計出現了一個致命性的失誤,給公司造成了很大損失,小蔣慚愧地向郭總遞上了辭職信,但郭總卻好言相慰,將他留下來,依然信任他,這使得小蔣萬分感動,工作起來更加賣力。現在小蔣已經成了廣告界有名的設計師,有幾個公司曾以重金來挖小蔣,不過小蔣卻不為所動。正是有了小蔣這樣的忠誠的員工,郭某的事業才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

郭某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有一大批得力的下屬,而他之所以會獲得下屬愛戴,還要歸功於他的愛才、惜才,歸功於他對與下屬關係的成功處理。“獨木難成林”,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獲得眾人廣泛的支持,有個好人緣,“孤家寡人”在這個社會上是行不通的。

除了盡可能多地把能人拉到自己身邊外,還要懂得惜才,這樣才能使人才為我所有,全力支持你、效忠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才也會犯各種錯誤,這時作為領導者就要能夠容短護短。所謂容短護短,就是根據領導管理活動的需要,在“伸縮度”允許的範圍內,寬厚地容忍下屬的短處,甚至適當偏袒下屬。這樣,既可以用他可用之處,又可以讓下屬感恩,成為你更堅實的依靠。

名揚古今的諸葛亮,不僅廣攬人才、重用人才,還千方百計地保護人才。蔣琬,就是在諸葛亮的精心保護、培養下,才逐漸成為蜀漢政權中重要的謀臣的。

蔣琬,三國時零陵湘鄉人,字公琰。在劉備入蜀前,他隻是一個州衙門裏的小吏,做些繕寫文書之類的事。劉備入蜀後,讓他做了廣都縣令。他辦事公正,勤勤懇懇,又頗為妥善,受到了同僚們的讚賞和百姓的擁戴,也引起了諸葛亮的分外關注。可是,有一次劉備因事到了廣都縣,蔣琬卻因醉酒而未出麵歡迎,不禁大怒,當即革職,並判其死罪。諸葛亮聞知,火速趕來,奉勸劉備說:“蔣琬平時辦事嚴謹,勤奮公正,且博學多才,有治理國家的本領。這一次,隻不過是他偶然的過失而已。再說,蔣琬一貫以安定百姓為本,不善於官場上的迎來送往,不宜因為眼前這件事而判其死罪。”劉備一向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今見他如此表示,也便收回成命,赦免了蔣琬的死罪,但仍然罷免了他的官職。

不久,諸葛亮又把蔣琬扶持起來,並大力培養。蔣琬也發奮努力,精忠報國,對諸葛亮更是感恩戴德。後來,蔣琬做了尚書郎,還曾代理丞相職務。諸葛亮率師出征時,總是讓蔣琬全權負責軍需保障,而蔣琬也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給”,幫諸葛亮解除了後顧之憂。數年後,當諸葛亮六出祁山病危時,還特地給後主劉禪寫信,稱讚蔣琬的人品與才幹,並提議在他死後,讓蔣琬來接替自己的職位。劉禪遵照諸葛亮遺囑,先是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次年又令蔣琬為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終於成為繼諸葛亮之後的蜀漢政權的又一依靠。

當然容短護短也講究方式方法的,在這方麵,可以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較有效的是:

(1)當下屬偶犯過失,懊悔莫及,已經暗地裏采取了補救措施時,隻要這種過失尚未造成重大後果,性質也不甚嚴重,領導者就應該佯作不知,不予過問,以避免損傷下屬的自尊心;

(2)在即將交給下屬一件事關全局的重要任務之前,為了讓下屬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領導者不要急於清算他過去的過失,可以采取暫不追究的方式,再給他一次將功補過的機會,甚至視具體情節的輕重,宣布減、免對他的處分;

(3)護短之前,不必大肆聲張,護短之後,也無須用語言來點破,更不要擺出施恩者的樣子,讓下屬感激自己。唯有一切照舊,若無其事,方能收到施恩無痕跡的最佳效果;

(4)當下屬在工作中犯了合理錯誤,受到更高領導的責難,處於十分難堪的境地時,作為他的上司,不應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應勇敢地站出來為下屬辯護,主動分擔責任,這樣做,不僅挽救了一個下屬,而且將贏得更多的下屬的心;

(5)關鍵時刻護短一次,勝過平時護短百次,當下屬處於即將提拔、晉級的前夕,往往會招致眾多的挑剔、苛求和非議,這時候,就應該奮力抵製嫉賢妒能的歪風邪氣,勇敢保護那些略有瑕疵的優秀人才。

一個人神通再廣大,也無法事必躬親,沒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注定難以成功。所以,我們要像淘金一樣去挖人才,挖得越多越好;要像愛惜手足一樣愛惜人才,不為小過棄賢才。把人才變成你的朋友,這樣人心才會向著你,有了眾人的幫助,你也就有了邁向成功的法寶和靠山。

敬重老師維係人際關係

蒙代爾教授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在學術界備受尊崇。在一次采訪中,蒙代爾表示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他大學時一位教授,沒有那位教授,他也就無法走到今天。年輕時的蒙代爾家境貧寒,好不容易才讀到大學畢業,但蒙代爾還希望能夠繼續深造,可是他該選擇哪所大學呢?為此,他去向三位教授請教,第一位教授建議他找一個有錢的女孩結婚,讓妻子供他上學;第二位建議他找一所獎學金較高的學校學習,這樣可以減輕他的負擔;第三位教授直截了當地告訴他,選一所你最想去的,最能造就你的學校,需要多少錢我來出。最後,蒙代爾接受了第三位教授的建議,去了麻省理工學院,24歲時他已經成為經濟學博士,並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如果沒有那位教授的熱心幫助,蒙代爾就很難順利地走上諾貝爾獎的領獎台。可見,維係好師生關係,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了解你,教給你生活的本領,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指點你、幫助你,所以如果你能理順與老師的關係,那麼你也就多了一分成功的助力。

學生在與老師相處時,一定要時時對老師表示尊重。尊師是一種美德,隻有尊重老師,才能妥善地處理好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才能使老師器重你,才能達到你所要的目的。漢代張良就是因為具備尊師的美德,善於用尊字鋪路,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係,所以得到了“太公兵法”。

我國著名的“兩彈”專家錢學森在赴美留學時,本身已具備了核物理知識的紮實基礎,但他並不滿足於以前所學的東西,而是繼續從基礎學起,始終保持著尊師的態度,從而得到了當時學校各位美國老師的一致好評,使他們拋棄了對中國人的歧視觀念,一心一意地傳授知識給錢學森。終於,錢學森經過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尊師的態度,處好了在特殊環境下的師生關係,並且達到了自己留學美國的目的。

我們一定要注意尊重老師,因為老師傳授給你知識和各種本領,引導你走向一條通往輝煌的道路。所以於情於理在尊師問題上,你都應該永遠注重。錢學森就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以才獲得了老師的賞識,最終攀上了核物理學的高峰。

生活中,有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在學校時固然要注意同老師的關係,但出了校門後,這份關係就沒什麼用處了,因此也不必再與老師拉關係。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師生關係是一項重要的人際關係資源,說不定什麼時候它就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小蔡上學時是學校的活躍分子,跟同學、老師的關係都不錯。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彼此間的聯係變少了,更是很少有人想起給昔日的老師打個電話、問聲好。但小蔡卻是個特例。畢業後他不但主動跟同學聯係,還常回學校探望老師,與老師的關係反倒比上學時走得更近了。小蔡學的是師範英語,畢業後就在本地一所高中當老師,但是這樣毫無新意的生活和他的個性並不相符,他覺得很苦惱不知何去何從。有一次,陪幾個老師閑聊時,他說出了他的煩惱,他過去的班導笑了,“就知道你小子待不住!你這個性還真不太適合做老師!”這時計算機老師給他提了個大膽的建議,“小蔡,我覺得你個性活躍,敢想敢幹,更適合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裏奮鬥!現在社會上缺少的是綜合能力強的人才,你是學英語專業的,文筆也不錯,對於計算機也很了解,如果去涉外企業,應該會幹得很出色!你應該為自己做個長遠規劃,是要當一輩子你不喜歡的老師,還是冒點險出去闖闖,決定權就在你手中!”老師的話讓小蔡非常震動,經過一番考慮後,他決定出去大幹一場!臨行前,一個外教又送給小蔡幾張朋友的名片,他們都是外企的經理、主管,讓小蔡跟他們聯係一下。兩個月後,小蔡在一家德資企業做協理;兩年後,小蔡已經成為了一家中美合資公司的總裁特助,公司給他配了汽車,月薪過萬。大家都說小蔡變化特大,當然,他喜歡和老師同學保持聯係的習慣還是沒變。

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師生關係,正確處理師生關係,這對每個人都是大有益處的。那麼處理師生關係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注意小節。無論是在上學時,還是在畢業後,我們都應該在老師麵前保持恭謹的態度,注意小節。比如語氣上對老師要客氣,舉止上要有禮,要讓老師感受到你的敬意。曾經有一位先生畢業後飛黃騰達,誌得意滿,有一次居然在公共場合稱呼以前的一位老師為老×,這位老師氣得拂袖而去,而他的這種做法,也給在場的領導、同事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2)不忘師恩。在今天物欲充斥的社會裏,很多人都忘記了尊師之情。如果你能對老師表現出感激之意,就會讓老師們感到非常欣慰。一封問候信,一個禮儀電話或一件小禮品,都顯得彌足珍貴,隻要你有心,這其實不難做到。

(3)態度謙遜。一些人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後,總忍不住炫耀自己。但無論你有多得意,也千萬別到老師麵前吹噓,這對你,對師生關係絕不會有任何好處。某君上學時非常頑皮,經常被老師訓斥,但畢業後卻來了個大翻身,經過十年的商海翻騰,成為了一個大公司的經理。同學會上,大家紛紛祝賀某君,以前曾經訓斥過他的班主任老師也不斷誇讚他。某君非常得意,大聲地說:“以前啊,誰都覺得我不會有前途,誰知道這一不小心還折騰成了個經理!現如今,我手下管著百來號人呢!電視台還想采訪我,報社也要采訪我,可我這麼大買賣哪有時間理他們啊!就讓秘書一律擋駕!人真沒法說!老師,你當年也沒想到我會有今天吧!”聽完某君的話,老師的臉沉下來,同學們也都覺得他太狂妄,於是一場同學會不歡而散,以後再有聚會同學也很少找他。

在儒學傳統中,尊師是一項重要的美德,甚至還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在今天,師生關係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師生關係已經成了一種值得珍惜的、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資源,如何處理好師生關係,已經成了每個人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