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裏關係也是一種重要的朋友關係,除了屬於自己的那個溫馨小家,鄰家即成為我們必須接觸的最早單位。
親戚之間,相連的是血緣關係。而鄰裏之間,沒有固定聯係因素,隻能靠自己掌握合適的度,去把握好關係,而我們也常常發現,人緣好的人,鄰裏關係也一定很好。
鄰裏——“近在咫尺”,他們的適時幫助,體貼照顧,能解燃眉之急,這是最大的優點。孩子的成長需要適當的環境,而鄰家善良可愛的孩子可以成為他兒時親密的小夥伴。
有一個好鄰居,就能使自己多一位良師益友;有一個好的鄰裏關係,更能讓自己受益無窮。孟母擇鄰,其意正是如此。
在如今鋼筋水泥的建築中,人們也不得不去重視這種和“良師益友”的關係。
可以說,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些該做的事,把握鄰裏關係就會輕而易舉了。
有許多人的行事原則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樣一來,既不得罪別人,也把自己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可是,既然自己有餘力,何不多掃幾處雪?
天地之間,人們互相依存,必然少不了交往。麵對現實,我們仍然要與社會相融,注重人際關係已成為現代人發展的必然趨勢。
那麼怎樣正確處理鄰裏關係呢?
(1)距離產生美。鄰裏之間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每家都希望有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所以鄰裏間的交往必須有一定分寸,也就是保持一定距離,不要接觸得過多。保持距離也省去了由於交往過密所帶來的副作用,交往愈深,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愈多。現代人的生活時間非常有限,一天的時間安排好之後,便不能被別人打亂,與鄰居聊天雖然可以放鬆一下、交流交流感情,可一天的計劃也就全泡湯了。有一些人,如記者、作家、畫家,他們都認為時間很寶貴,所以不要無故找他們聊天。
另外,鄰裏間不要對別人的私生活說三道四,鄰裏關係再親密也隻有分享友情的權利而絕沒有“幹涉內政”的權利。如果你不小心得知了鄰居的某些隱私,此時隻有三緘其口,沉默是金,千萬別為一時的嘴頭痛快,把鄰裏的隱私當成搬弄是非的材料。所以鄰裏間都不互相打聽人家的私事,也不傳播這一類的信息,大家會相處得更加和睦。
保持距離也可以使鄰裏關係富於彈性,說得來便可多談一會兒,說不來彼此客客氣氣也不失一種禮貌。這種親疏有別、進退自如的鄰裏關係倒正好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交往天地。
(2)交往禮為先,鄰裏間的交往不像在生意場合或其他正式場合,並不需要處心積慮地注意許多問題。人們在一種自然、淡泊的交往中感受到輕鬆悠閑的生活樂趣,所以在這種交往中禮貌顯得格外重要。
鄰居本來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見麵時彬彬有禮地打個招呼或大家點頭微笑一下,是最能消除陌生感的方法。大家共同出入一個院門,如果碰到鄰居卻昂頭而過,旁若無人,相信鄰居心裏未必舒服。你不理別人,別人也不會去巴結你,誰知道你心裏在想什麼呢?遇到這種情況時,隻要有一方稍微主動點,說上一句“下班啦”或“要出去啊”就可以打破這種局麵。一旦打破了,雙方的交往就會從此開始,關係就會從此好起來。
鄰裏交往不需要考慮財勢、地位。大家既然居住在一起,見麵都是好鄰居,誰也不比誰高,誰也不比誰低。隻有平等相處、互相禮讓、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說和諧融洽的鄰裏關係,是從你對別人第一聲問候開始。
(3)多幫鄰居好處多。生活中,許多公共利益需要大家來共同維護,如衛生、消防、綠化等,你多做點也沒有什麼害處,不要斤斤計較。
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不能用金錢利益來衡量。你多掃一次樓道,保持了環境的清潔,不要去算自己是虧了還是賺了,你隻要做了就是賺了。誰都不能保證自己總是一帆風順,鄰裏間有了困難要主動、熱情地幫助,千萬不要關起門來不理人。有時幫人不過是舉手之勞,卻能為鄰居解決困難、減輕痛苦,減輕了負擔,你不是也從中得到快樂了嗎?隻要鄰裏之間彼此攜起手來,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4)化戾氣為祥和。有時候鄰裏間少不了為些小事鬧出點誤會,處理這些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付之一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隻有互相忍讓,寬以待人,才能化幹戈為玉帛,因為平和的日子比吵鬧更重要。有一個小故事:胡、李兩家相鄰,雖然各自有一個洗手間,卻共用一個廚房,胡家為省水費,就把洗碗、洗衣服什麼的都搬到廚房裏來做。而李家認為分擔了胡家的水費,心中自然不平衡,便把拖布也拿到廚房裏衝洗,一時間廚房裏成了下水道,兩家的關係也隨之緊張起來。過了段時間李家想開了,不再為這點小事與胡家較勁,主動在自己的洗手間裏衝洗拖布,胡家也自知過分,不再在廚房裏洗太多東西,自此兩家的關係又趨正常。有些人喜歡占點小便宜,其實大可不必與他們慪氣。占小便宜的鄰居也並非不講理,隻要你做得讓他們感到慚愧,他們自然就知道糾正自己過分的行為。如果鄰裏間發生了矛盾,千萬不要互不相讓,需要講清的事情,應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協商,在交換各自的意見後共同商討如何解決。如果已經發生了爭吵,傷了和氣,也可以主動尋找機會向對方道歉,消除成見、化解矛盾,隻要你先做了讓步,鄰居自然會有所反應,因為他也像你一樣渴望和睦平靜的生活。
鄰裏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處理不好鄰裏關係,兩家打來罵往,誰也過不了舒心的日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鄰裏關係,彼此真誠相處,和和氣氣,這樣你不但能擁有祥和的寧靜的生活空間,而且遇到急難之時,鄰居說不定還能助你一臂之力。
密切親戚關係,貴人時刻在你身邊
於某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資產雖說沒有千萬,但至少也有百萬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在短短幾年內擁有數量可觀的資產呢?
在一家電視台的記者采訪他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自身的努力與勤奮固然是我成功很關鍵的因素,但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親戚很多,在我未發跡前,經常拜訪他們,以致彼此間關係都特別好。後來,在公司小有規模後,我仍不忘經常性的與他們保持聯係,正是因為這種密切來往,我的親戚都對我非常不錯。剛創業的時候,資金有一半是由他們籌措;辦公司遇到困難時,也有他們的幫助與鼓勵;他們其中的一些人,現在也在我的公司裏幫忙,是我得力的助手……總之,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我最注重的就是親戚關係,也正因為我的經常性走動,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在於某的談話中,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親戚關係中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就是千萬不可有貧富貴賤之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較高而不常“往”親戚家。這樣下去,親戚就會對你冷眼相待,再想搞好親戚關係,那就難上加難了。
在親戚人際交往中,人情往來,禮節應酬發生的頻率是比較高的。比如,新婚之喜、壽誕之慶、喬遷之賀等,走動一下,在禮節應酬上有所表示,聯係的方式可以各具特色,這樣可以達到相互溝通、交流思想、交換信息的目的。通過加強親戚關係可以使大家感到親切愉悅,其樂融融。
但有的人可能會這樣問:我與親戚相離得特別遠,平時自身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有時間去經常走動啊!
這個確實是當今社會存在著的一個客觀問題,由於經濟的發展,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如調動工作、出外讀書經商等,都會與親戚相分離,畢竟,在當今這個社會,那種封建大家庭式的方式已不複存在了,親戚開始分散到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就此罷休實屬不該,“常來常往”,除了指人需要經常來往外,也可以是禮品、書信等。
親戚之間相隔很遠,彼此不能經常見麵,倘若遇到親戚辦一些大事時,就算不能親身前往,也要備些禮品或書信前往,讓親戚感受到了你的掛念,這樣就算真的長時間無“人來人往”,但有“物來物往”或“信來信往”,也可以起到處好親戚關係的作用。如果連這樣的往來也沒有的話,親戚之間的感情就會中斷和淡薄,長久下去,也就漸漸無形中斷。
在這一點上,現代氣象學家竺可楨就做得很好。竺可楨年少離家,出外就讀,爾後就在異鄉定居下來,娶妻生子,幾乎就沒有機會回故鄉去探望。
可竺可楨卻始終沒有忘記故鄉的親人,時時將他們記掛在心中。就是在他工作非常忙的時候,他也不忘寫上幾封書信,寄給故鄉的親戚向他們問好;逢年過節或親戚家有什麼喜事,他也要托別人帶些禮品回去以示慶賀。
有一次,竺可楨家鄉的親戚收到一封這樣的來信:…欣喜地知道表哥、表妹的兒女雙雙考上大學,可楨心裏非常激動,是你們辛勤培育了他們,為我們家族爭了光。告訴他們,現雖考上大學,但仍須努力,不要以為這就進了‘保險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希望他們一定要記住這條警句……我雖老了,但很想回去看看,看看家裏的老人和你們……
親戚們收到信後,激動異常,特別是家中的老人感到欣慰無比,可楨這麼忙還能時時照應到家裏,有什麼還比這更重要的?
可見,竺可楨與親戚的關係“相處”得多麼融洽,雖然彼此不能經常見麵,但不斷地書信和禮品往來,使親戚之間的關係能超越空間而永存。
親戚間的來往還要注意發乎情,止乎禮。作為親戚,希望彼此關係越來越好的願意是好的,但是也不宜過於親密,到了不分你我的程度,就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為了處理好親戚之間的關係,就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不要輕率接受饋贈。親戚之間來往,經常會請客送禮,如家常便飯。這中間除了親情之外,也免不了夾雜個人的厲害。所以在接受親戚的厚禮之前,定要三思而行,千萬勿貪利而使自己陷於被動的處境之中。
畢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這無論是何種人際關係,其結果都是必然的。但事物也要一分為二來說,任何事都不要走極端,不分青紅皂白一概不收,畢竟,親戚之間還有一種親情存在,不要拒絕了親戚出自於親情的好意,這中間就要靠一定的標準來判斷了。
二是防“親”之心不可無。荀子在論人性時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性質如果看來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裝扮成這樣的,人性本來就是惡的。
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我們姑且不論,但在現實生活中,與親戚打交道時也要小心謹慎,對親戚也別隻顧其“親”,也要考慮一些防患對策,預防萬一,否則待事情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就為時晚矣。
那該怎樣去“防”親戚呢?
《莊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這是講,因利害關係相結合的人,在遭遇困難逆境時,很容易背棄對方。
如此看來,因為利害關係而形成親戚關係,這種關係早晚會冷漠並中斷。比如,當你飛黃騰達時,平時與你相處不怎麼樣的親戚都來奉承你,沾你的光;而當你一旦失勢,這些親戚便會拋棄你。這樣的親戚平時一定要防著點,與之相處時一定要慎重,切不可為他的“親情”所迷惑,從而使自己陷入尷尬的處境之中。
親戚“不走不親”“常走常新”,因此親戚之間一定要常來常往,這樣才能溝通聯係,深化感情,密切親戚關係。這樣把親戚關係走近了,你有了難處,親戚才會願意幫你。
“人情賣給熟麵孔。”
在一次酒會上,建材商許某結識了某建築公司的老板安某,許某知道安某很有“能量”,將來會對自己很有幫助,因此表現得特別熱絡。交談中,碰巧發現兩人都曾在東北某旅當過兵,這樣兩人的關係更親近了,隨後兩人互留了電話,約好以後常聯係。兩天後,許某約安某到一個名為“軍人之家”的飯店吃飯,兩人一邊吃飯,一邊談談在東北的日子,氣氛相當愉快,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們常常到彼此家中做客,一起打籃球、爬山,盡管他們相識還不到三個月,但也可以稱得上是不錯的朋友了。半年後,安某接了項大工程,而許某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最大的建材供應商。
許某交朋友的本事是很厲害的,他沒有表現出急於求成的樣子拚命地套近乎,而是找到一個突破口,一步步地拉近彼此的關係。一回生、兩回熟,多來往幾次,陌生人也就變成了好朋友。
俗話說:“人情賣給熟麵孔”。給麵子往往是熟人之間的事。因此,聰明人與陌生人拉關係、套近乎,善於講究方法,講究步驟。隻要能打開突破口,就要毫不放鬆,接二連三地貼上去,日久天長,雙方的關係就有點兒扯不清了。這裏總結了一套技巧,現介紹如下:
(1)製造機會,接近對方
人對自己身體四周的地方,都會有一種勢力範圍的感覺,而這種靠近身體的勢力範圍內,通常隻能允許親近之人接近。如果允許別人進入你的身體四周,就會有種已經承認和對方有親近關係的錯覺,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
某雜誌刊登過這麼一則標題,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們已是情侶”。的確,本來一對陌生的男女,隻要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離就會一下子縮短,瞬間就在心理上產生雙方是情侶關係的感覺。推銷員就常用這種方法,他們經常一邊談話,一邊很自然地移動位置,挨到顧客身旁。
因此,隻要你想及早造成親密關係,就應製造出自然接近對方的機會。
(2)見麵時間長不如見麵次數多。
成功的推銷員,會經常到主顧家中去,被認為是和主顧熟悉的要訣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來辦事,順便來看看你”這種說法,更能讓對方覺得你們是熟人,更能抓住主顧的心。像這樣習慣於親近的方法,在心理學方麵被認為和學習一樣。一般對學習的看法,認為集中學習不如分散學習來得有效。
譬如我們要用24小時學習,那麼一天用功2小時,而連續一個禮拜,要比一口氣熬夜念24小時更加有效。此外,到駕駛訓練班學習駕車,一天的練習時間也都有一定的限製,絕不會讓你超出時間,也就是利用這種分散學習的方式而產生良好的效果。
在人際關係方麵,使對方產生親近感,是給予對方好印象的基本條件。而要滿足這項條件,利用這種“分散效果”,可說是給對方強烈印象的科學的方法了。
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長時間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際關係較穩固,但實際上,這種關係如不加以持續,交情就會愈來愈淡,這是顯而易見的。譬如有人問你:“你和某人的關係如何?”而你回答:“我見過一次”和“偶爾會見麵”,那麼給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見”這個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顯而易見,見麵的次數和兩人之間的親近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們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一些法則。
這個法則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也就是要采取分散漸進方法,而且是長期的、對方不知不覺的。對此,善交際的聰明人是這樣解釋的:
第一,人都有戒心,這是人類很正常的反應,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對方對你采取的絕對是關上大門的自衛姿態,甚至認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絕你的接近,有權勢之人,更是如此。
第二,每個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定會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求盡快接近對方,也許對方會很快感受到你的熱情,而也給你熱情的回應,可是大部分人都會有自我受到壓迫的感覺,因為他還沒準備好和你“熟”,他隻是痛苦地應付你罷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絕和你碰麵了。
多個朋友多條路,我們應當努力擴大交友範圍,把陌生人變成好朋友。不過與陌生人結交時,千萬不要急在一時,交友應該是漸進式的,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帶著目的與他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