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人是這樣一種人:他們可以提拔你,讓你一步登天;他們可以指點你,讓你少走彎路;他們可以幫助你,把棘手的事輕鬆“擺平”。試看古今那些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借貴人之力的高手。不要以為貴人是可遇不可求的,隻要我們巧用心思,掌握訣竅,就可獲得貴人的幫助。
不要指望天上會掉下個“貴人。”
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鄭海霞,她的成長離不開一生中所遇到的三個“伯樂”,不過這當然也是因為鄭海霞確實有才能。第一個伯樂,便是鄭海霞的哥哥,他看到妹妹身材高大,又對籃球有著濃厚的興趣,便寫信給河南省體委,從而引起了上級對鄭海霞的重視;第二個伯樂,是商丘體校的方炳銀教練,鄭海霞到了體校後,刻苦訓練,表現優良,方炳銀教練十分欣賞,於是重點訓練鄭海霞,他初步培養了鄭海霞的運動素質;第三個伯樂,就是武漢部隊文化部訓練處的王新華教練。鄭海霞在球場上表現出來的霸氣深深吸引了他,他把鄭海霞帶入了籃球運動的殿堂。
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善於接受貴人的幫助,是鄭海霞由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女變成一名世界級籃球明星的奧秘之一。貴人通常是慧眼識珠的“伯樂”。唐代文學家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是“千裏馬”,那麼即使遍地都是伯樂,你還是難成氣候。
何謂貴人?簡單說就是對自己有幫助的人。而大部分人認為貴人是能提拔自己的人,能以實際行動幫助自己解決困境的人。有人認為“貴人”都是命中注定,換句話說,有的人一輩子事事順遂,有人扶著上高樓,連摔跤都有人用海綿替你墊著;這種人的確是有,而這也隻能用“命”來解釋。用俗話說,這就是“命中帶貴人”;此外,還有“出外遇貴人”“逢凶遇貴人”的說法。
若撇開“命”不談,“貴人”其實並不是無條件存在的,“逢遇貴人”確實要有一些無法用常理解釋的機遇,但如果你真想借上力,自己也得有點真本事。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一無所長,卻僥幸得到一個不錯的位置,保證後麵有一堆人等著想看你的笑話。畢竟,千裏馬的表現好壞與否,代表伯樂的識人之力。找到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對貴人的薦人能力,也是一大諷刺。
古今中外,在名人的成功曆程中,總有一些貴人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施展出自己不負栽培的好手段、真本事,這才是他們把握曆史性機遇的關鍵性的一步,也是他們最終成名的要素之一。
單田芳是一位深受廣大聽眾喜歡的評書藝術家。調查統計表明,他在海內外的聽眾已達6億之眾,這確實令人驚歎。
然而,單田芳走上評書事業的道路卻是與他善於接受別人的幫助分不開的。
單田芳出生在一個評書世家。在舊社會,這是一個卑賤的職業。為此,單田芳的父母痛下決心,決定改換門庭,以讀書續世。
1953年,單田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大學。這時,風華正茂的他卻患上了嚴重的痔瘡,耽誤了許多功課,怎麼辦?年輕的單田芳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懊惱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觀念和地位也發生了巨大轉變。曲藝演員在當時不僅收入豐厚,而且社會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單田芳的母親王香桂就曾相繼受到周恩來等高層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於是,單田芳的父母重又萌動了栽培他學藝的念頭,並動員了評書界的幾位前輩,每日以理曉之,以情動之。
雖然單田芳當時並未料到他將會有輝煌的未來,但鑒於形勢,他還是明智地聽從了勸告,改弦易轍,並於1954年正式拜著名評書藝人李慶海為師,走上了從藝之路。雖然他起步較晚,但經過勤學苦練,不久便聲名遠揚。
單田芳的成功除了借助貴人之力外,最關鍵的還是靠自己的本事。一個人如果想取得某種成就,他就必須具備“成氣候”的一些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客觀方麵卻往往掌握在別人手中。接受貴人的支持和幫助,就像一顆優良的種子種進一塊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一樣,勢必會加速一個人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匹良駒,就要努力展現自己的才能,你一定可以找到相助自己的伯樂;但如果你缺乏才幹,那就不要指望天上會掉下個“貴人”,還是抓緊時間練點真本事吧。這樣才會有貴人賞識你、重用你!
巧妙借助身邊的“虎威。”
有位阿拉伯人,本來窮困潦倒,身無分文,就是使用了這種手段,廣求於天下,不但求來許多名人做朋友,還為自己求來了百萬家財。
這個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原先隻不過是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零工,如今他擁有數百萬美元銀行存款。這位生活奢侈、出手闊綽的大亨,他的財富並不是靠經商得來的,而是靠幾本簽名簿搖身一變而成為大富翁的。
其實,他致富的法寶說來簡單有趣。他的簽名簿裏貼有許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親筆字,簽寫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帶著這幾本簽名簿浪跡環宇,登門造訪工商巨子和有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裏迢迢從沙漠地帶的阿拉伯前來拜訪您的,請您貼一張玉照在這本《世界名人錄》上,再請您簽上大名,我們會加上簡介,等它出版後,我會立即寄贈一冊……”
這位阿拉伯人借助名人的名氣成了大富翁,這些名人誰也沒有給過他實質的幫助,卻都成了他不折不扣的貴人。說到底這位阿拉伯人玩的也不過就是狐假虎威的把戲。我們也可以在必要時借“虎威”,說不定就能因此成就一番大事業。
美國曆史上出現過兩個羅斯福總統,老羅斯福是西奧多·羅斯福,小羅斯福是富蘭克林·羅斯福。老羅斯福與小羅斯福是叔侄關係。
小羅斯福入哈佛大學以後,一直想出人頭地。哈佛同美國其他大學一樣,把體育活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可羅斯福的體格使他不能在這方麵有所發展。他太瘦弱了,身材較高,但體重卻不及常人。因此,橄欖球隊、劃船隊都未能入選,隻能幹個“拉拉隊”隊長。看來他在體育方麵是毫無出路了,小羅斯福決定另謀他途。
他看中了哈佛校刊。做校刊的編輯是引人注目的,然而這並非易事。為了達到目的,他巧妙地利用了其堂叔老羅斯福的影響。
老羅斯福當時正擔任紐約州州長。小羅斯福來到堂叔家裏,稱哈佛學生都很崇拜老羅斯福,尤其想聽聽老羅斯福的演說,一睹州長的風采。老羅斯福一高興,就來到哈佛發表了一場演說,演說從頭至尾都是小羅斯福一手操辦,而且演說完後,老羅斯福又接受了小羅斯福的獨家采訪。這樣一來,校刊編輯部便注意上了小羅斯福,認為他有當記者的天才,於是聘用他做了助理編輯。
不久,他的堂叔作為麥金來的競選夥伴與民主黨的布賴恩競選總統。哈佛大學校長的政治傾向自然是引人注目的。小羅斯福決定再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向主編提出要采訪校長。主編認為這是徒勞,而小羅斯福卻堅持要試試看。
校長接見了這位一年級的新生。麵對威嚴的校長,小羅斯福並沒有被嚇倒,他堅持要校長表明自己將投誰的票。校長很賞識他的勇氣,高興地回答了他的問題。小羅斯福因此名聲大噪,不但哈佛校刊上刊登了小羅斯福采寫的獨家消息,全國各大報紙也紛紛轉載了小羅斯福的采訪,小羅斯福一時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話題。臨近畢業時,他當上了哈佛校刊的主編。
小羅斯福大學畢業時,除哈佛圈子裏的人外,大多數公眾們誰也不知道他。1904年,他不顧母親的反對,宣布與遠房表妹訂婚。1905年,他們在紐約舉行了盛大婚禮。小羅斯福特別邀請了在總統任上的老羅斯福參加。舉行婚禮那天,賓客如潮,但大部分人是為瞻仰總統風采而來。經過這次婚禮,小羅斯福的名氣更大了。
可見,借“虎”之威辦事並沒有什麼不好。小羅斯福三次巧借堂叔的力量和威名,抬高自己,達到了出人頭地,引人注目的目的。這便是借名人名望之威,辦成大事的成功範例。
其實借名人名望不一定單是指有權有勢的大人物,它也許是一個組織或者協會,它的夢想和觀點與你的一模一樣。通過跟別人攜手合作,同心協力,你就能夠製造出這樣一種新局麵,西方國家許多企業家通過支持“適當”的候選人,就可以創造出一位有權有勢的夥伴。正因為這個原因,富人常常慷慨解囊,捐出大筆大筆金錢,以便扶持一個供他們驅使實現政治目的的得力幫手。
或許你的職位,你的才智,或者是你的工作都微不足道。然而,如果你為一位能夠呼風喚雨、有權有勢的雇主工作,你就不再僅僅是一位無能為力的孤家寡人了。
總之,隻要你眼光夠遠,思路夠開闊,你就會發現你有很多可以借助的“虎威”。而且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借用名人名望也並沒有什麼不好,一個人能利用一定的關係幫助自己,這也證明了他有驚人的勇氣和過人的頭腦。
攀附的態度隻“矮”不“卑。”
某校青年教師於某是個腦子活絡的年輕人,自從他的女朋友跑到深圳當白領後,他就琢磨著到深圳去當老師。到深圳去活動幾次後,終於找到了一所願意接收他的學校。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讓原來的學校放人了。於某天天纏著校長不放,校長終於鬆了口,把事情推給了教育局。於某到教育局去了幾次,可總是解決不了問題,自己苦惱不堪。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後,指點他直接去找某主任,可他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正在懊惱時,突然發現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字,落款是郭××。於某上大學時,一位教授就叫這個名字,而且字體看起來也很像。於某再一打聽,主任與他畢業於同一所大學,這回於某想出了一個辦法。第二天,於某又來到了主任的辦公室,主任接待了他。於某先不忙說事,故事將話題引到那幅字上,一下子兩人變成了同門師兄弟,他們開始聊大學,聊恩師郭××,聊近況……最後,於某說出了自己的來意,主任非常爽快地把事情給於某辦了。
於某之所以能順利地辦成事,還要歸功於他善於拉關係,攀交情。求人辦事靠的是關係,而關係之道,全在你攀緣的本領。你能攀能附,就能左右逢源。
可是怎樣攀附才能有效果呢?
(1)迂回包抄,功到自然成
求人辦事,是要找領導一類的人物,但當條件還不大成熟時,你可以采取迂回包抄的戰術,先贏得他身邊權威人士的同情或幫助,再借機對他加以影響,這樣住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謂權威人士,不見得都是坐交椅的尊神,但他們往往具有正式的身份,是能影響關鍵人物的決策的。
宋朝的蔡京就深懂曲徑通幽之術,他一度罷相後謀求複出,就是請宋徽宗身邊的那些權威人士幫忙的。
他先讓黨羽在皇帝麵前為自己叫屈,說改變法度是秉承上意而為,不是獨斷專行。又用重金籠絡了宋徽宗的寵妃鄭娘娘,讓鄭娘娘吹枕邊風,講自己的好話,讓徽宗回心轉意,最後善談的好友鄭居中出馬伺機進言,終於使皇帝下定決心,第二次起用蔡京為相。
所以,你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千萬不可對所求人旁邊的人視而不見,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你的事情的成敗。所以,你要認真對待他的子女、他的妻子、他的母親、他的故交舊友等,以便在必要時讓他們助你一臂之力。
(2)知己知彼好求人
攀附的奧妙在於選準你要攀附的對象,你隻有和他拉上關係,才能背靠大樹好乘涼,把想辦的事辦成。所以,你就要盡量多了解他的為人、身世和關係戶。隻有熟悉了這些背景,你才能山不轉水轉、石不轉路轉。通過關係去和他結識,必要的時候,還要靠他的同學,他的親戚朋友去為你說情。所以,攀附的實質在於“上網”,就是要鑽到你要求的人的社會關係網裏去,知己知彼,這樣才能為取勝奠定基礎。
(3)投其所好套近乎
通過了解,掌握了你所要攀附對象的興趣愛好;這個時候,你就有了由頭和借口,就很容易和對方縮短距離。有一位領導喜歡書法,尤其喜歡收藏盛唐時期的碑拓。一個人想求他辦事,於是專門找了一幅早年的碑拓去請他鑒賞。自報過家門後,把拐了幾個彎的關係一講,那領導還是一臉的冷漠,於是他馬上轉換話題,盛讚這位領導是盛唐碑拓的鑒定行家,他有一幅碑拓,想請他鑒定一下,從而辨別真偽時,領導的臉色馬上溫暖如春。這個人展開了他的拓片,兩人一邊看,一邊聊,談得十分投機,臨行前,他見那位領導喜不釋手,就以碑拓相贈,並順便麻煩他一件小事,於是便大功告成了。
(4)察言觀色相機而動
當今社會,能被人攀附的人,大多具有相當的能量,因而在他的周圍會形成一個曲意逢迎的競爭圈子,你要在這個圈子中生存,並達到自己的目的,你就要講究一些策略,動用一些手腕,察言觀色、聽風看雨,一旦有好風,你就可以借力成為攀附對象的心腹或者嫡係,那你還有什麼事辦不成呢?
(5)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書到用時方恨少。”求人辦事也是一樣,叫:“人到用時方恨少”。所以,你平時就要到冷廟裏去常燒香,因為他門庭冷落,就會對你特別留意,不會把你當做攀附之輩。一旦他時轉運來,他還記著你的人情,你再求他辦事,那是會有求必應的。
要注意的是,攀附是要講方法,講技巧,而不是一味壓低姿態去求人。也就是說攀附的態度要“矮”不要“卑”,太過卑躬屈膝隻會讓人看不起你,對拉關係辦事也沒什麼好處。
與貴人沒事也要常聯係
李平是某學院學工處的一名職員,他與財經係的係主任郭某關係處得非常好,而據小道消息說財金係係主任很可能年內就會調任學工處處長一職,這樣看李平將來的日子會比較好過了。然而世事難料,年底人員調整時郭某卻被調去當圖書館館長了。這樣一來,許多原本巴結郭某的人立刻散得一幹二淨,讓郭某見識到了什麼叫人走茶涼。就在這時,李平拿著瓶好酒上門來了,“郭主任,讓嫂子做點菜,咱們喝一頓吧!”這正是郭某最難過的時候,李平的出現感動得郭某真不知道說什麼好。從那以後李平照樣逢年過節給郭某送點禮物,有事沒事過去聊聊天,喝點酒。一年半後,該學院的院長調走了,新來的院長把郭某提拔為主管人事的副院長,不用說李平自然也跟著時來運轉,他成了新一任的學工處長。
李平的成功得益於他的貴人——郭某的提拔,而他之所以能攀上這個貴人靠的就是一招“日久生情”。我們知道要得到貴人的幫助,就要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但與貴人建立關係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經常保持聯係。有事沒事打個電話或者登門拜訪,都能讓你們“日久生情”。
某市商人張峰是個腦子非常活絡的人,而且人脈非常廣,他認識的人遍及三教九流,不管現在用得著用不著,他都不怠慢。比如說有一位勞動局李局長,雖然兩人認識兩年多,張峰從未求過李局長什麼事,但請客吃飯,逢年過節總不忘李局長。也有朋友對張峰說:“咱們商人重的是利,有利可圖的事兒才去做,你呀交起朋友來漫無目的,你說那個李局長能幫你什麼忙,犯得著和他那麼熱絡嗎?”張峰卻說:“這都是說不準的事!你知道哪天能用到誰啊,我自有我的道理。”就在這次談話後,不久,張峰還真用上了李局長:韓國一家DVD製造廠希望從中國招一批工人,但因為不熟悉這方麵的情況,就把代理權交給了張峰。張峰拿到代理權後直接就去找李局長,由於這件事既符合政策規定,又有張峰的人情,李局長很快就批了下來,各項手續也都毫不耽擱,不到兩個月,整項工作就順利完成,180名工人整裝待發,韓國方麵對張峰的辦事效率大為讚賞,其他幾家會社也都將代理權交給了張峰。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平時要不斷尋找機會與貴人溝通交流,哪怕你現在沒有事情求助於人,也要經常進行情感投資,鞏固你們的關係。
法國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對他們的興趣、好惡、性格都得一一在心。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