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辦事講人脈,有好的人脈辦起事來就會事半功倍。你有人脈就有門路,沒人脈,你就要結人脈,通過人脈找關係。在你的親戚中找,在你的朋友中找,在你的同學中找,在你的上下級中尋找。沒有直接的,你可以找間接的;通過地位低的,可以找地位高的。隻有廣結人脈、多找關係,辦起事來才能左右逢源。
拓展關係要懂得結交意識
王全是某單位的勤雜人員,雖然工作不太好,但人很熱心,喜好交朋友,大家都稱之為“老王”,他本人沒有什麼愛好,就是喜歡喝兩杯,每到周末他都邀請同事或鄰居喝兩杯。他家境不太好,愛人在菜市場賣菜,一年到頭掙不到什麼錢,還有兩個孩子上學,生活過得很拮據。但王全請朋友喝小酒的習慣依然沒有變。一瓶二鍋頭,一盤花生米,一盤鹹菜,就可以小飲幾杯。慢慢地,以前和他關係一般的同事或鄰居,都成了他的朋友。
後來,王全愛人所在的菜市場拆遷了,新市場提高了租金費用,這賣菜的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有一天,失業在家的愛人興衝衝地告訴王全,公交公司正在招女售票員,自己的年齡、居住地址都符合要求,聽說工資有一千塊呢!他愛人高興地去報了名,不過卻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原來符合條件的報名者有60多人,車隊才招7個,而且聽說一些人還很有門路,看來自己又沒戲了!王全也跟著唉聲歎氣,誰讓自己沒本事呢!正在這時,王全的鄰居老馬來找他下棋,見王全夫妻愁眉苦臉就問是什麼事!聽完後,老馬一拍大腿,“怎麼沒門路!嫂子這回去定了!你們不知道,我媳婦的堂哥就是公交公司的領導,讓我媳婦去說一聲就行!”三天後,老馬興衝衝地來了,“事辦成了,明天就來電話通知了,讓嫂子準備去上班吧!”
有了朋友的幫助,王全的妻子終於找到了工作,王全逢人便說:“關鍵時刻真得靠朋友啊!”人活一輩子,總會碰上幾件難辦的事,這時候就得靠人緣、靠關係。人緣越好,成功的幾率越大,所以要想減少辦事的阻力,就要廣交朋友。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天,一頭老驢子遇見一隻老蜘蛛,便大吐苦水:“唉!命運真是不公平!我從小時候開始,便辛勤勞作,沒有一天懈怠過,但仍然是汗流浹背方能糊口。現在我年歲已老,正在喪失勞動力,命中注定要被主人遺棄。而你,我從來沒見你勞作過,卻衣食豐足。就是現在老了,你仍不愁吃喝,自有投網者,送來美味佳肴。不是說‘天道酬勤’嗎?世道為什麼這麼不公平啊!”
老蜘蛛回答:“你說我沒勞作,這不對。想當年,我每天餓著肚子,熬著筋骨,日複一日地織我這張網。我是靠一張網在生活,網不會因我年老而衰,所以我雖然年事已高,而生活不愁。如果我也像你一樣靠我這幾條纖細的腿來生活,我會過得比你還慘。”
那麼,生活中你是驢子還是蜘蛛呢?
如果你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際關係網,你就可能是蜘蛛,反之,則是驢子。驢子和蜘蛛的命運差距這麼大,就是因為驢子隻能依靠自身能量,而蜘蛛善於借助外延力量。一個人本身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外延能量是無限的,一個善於借助外延能量的人,生活起來才會輕鬆。
那麼人應該如何擴大自己的外延力量呢?辦法隻有一個:織網。織一張人際關係網,可以完成靠個人力量無法完成的活動,可以辦成靠個人力量無法辦成的事。
其實,結交朋友並不難,拓展關係是每個人所必需的,並不是政治家或金融家的專利品,而且如果渴望拓展關係,在我們周圍,就有不少人選待你去結交。
拓展關係要懂得結交意識,要認識到關係是辦事的一種資源,它需要我們不斷地經營。下麵是拓展“關係”要注意的事項。
(1)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是半年以上不聯係,你可能已經失去這位朋友了。
此外,訂立可以變通的目標,試著每天打5到10個電話,不但要擴張自己的“人脈”,還要維係舊情誼。如果一天打10個電話,一個星期就有50個,一個月下來,更可達到200個。平均一下,你的人際網絡每個月大概都可多十幾個“有力人士”為你打通環節。
(2)拉關係要找竅門。大人物雖不好找,並不表示絕對無法接近。不必浪費時間在上班時間打電話給他們,這些人不是在開會就是電話中,或是出外辦事了。
要利用空擋,“拉關係”的高手認為傍晚六點以後是與這些大人物接觸的“黃金時刻”。秘書、助理等大概都走了,隻剩下一些工作狂還舍不得走,希望自己的“埋頭苦幹”能給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是聯絡這些“貴人”最適當的時機。在這寧靜的片刻,他們不是在做自己的事,就是也在拓展自己的“關係”網絡。
樂觀一點,不要以為位高權重者都是高不可攀的人物。隻要抓住竅門和時機,就能聯絡到每一個人。大凡有能力有地位的人幾乎都有層層的關卡保護,若能突破這些障礙,剩下的就不難了。例如每個大公司都有門衛,設法找到他們,跟他們拉拉“關係”,他們就能告訴你通往老板辦公室的秘密通道。惹火了他們,隻會讓自己吃不了兜著走;化敵為友,日後才能一帆風順。
(3)“關係”無處不在。街上、飯店大廳、火車上、公共汽車站、舞會、親友聚會,處處都有不少最新情報。跟人談上一兩個小時,一定可以學到一點東西。出差、旅行也是拓展“關係”的好機會。
(4)記錄下你所有的“關係”。像寫日記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如果有恒心、紀律、持續力行,一定成績斐然。如果你很認真地在增進自己的“關係”,認識的人一定不少。要追蹤成果,不妨記錄每一次聯係的情形。在記憶猶新的時候就要趕緊寫下,等到日後再來補記,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可記錄的要點包括:姓名、地址、電話號碼、你的看法以及日後聯絡之道,記錄得越詳細越好。
(5)拉關係是慢功夫。拓展“關係”,若是盲目地向前衝,隻有使人離你愈來愈遠。你的積極進取在別人眼裏可能是“不擇手段”“沒頭沒腦”的。在最糟的情形下,可能使我們想親近的人紛紛躲避。
俗話說,“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人不是萬能的,常常需要求人辦事,然而,事辦不辦得成就要看你是否有好人緣了。因此,平時我們要盡量多交結一些高朋益友,這樣辦事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人幫你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當政期間,同王後一起揮金如土,窮奢極欲,導致王宮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路易十四為滿足其揮霍享用的需要,打算向著名銀行家也是自己的老朋友貝爾納爾借錢,卻遭到了拒絕。
這該怎麼辦呢?錢要借,國王也不能卑躬屈膝吧?路易十四左思右想,設下一計:
有一天下午,國王從王宮走出來和經常陪同他的宮廷人員一起逛花園。他走到一幢房子門前停了下來,那座房子的門敞開著,財政總監德馬雷正在裏麵舉行盛宴款待貝爾納爾先生。當然,這桌宴席是事先奉國王之命準備的。
德馬雷看見國王,急忙上前行禮。路易十四故作驚訝地看著他們說:“啊!財政總監先生,我很高興看到你和貝爾納爾先生。”國王又轉向後者說:“親愛的貝爾納爾先生,好久不見……對了,你從來沒有見過王宮吧,我帶你去看看,然後我把你再交給德馬雷先生。”
這是貝爾納爾沒有料想到的事,他感到非常榮幸。貝爾納爾跟在國王身後到金魚池、中央噴泉,在塔朗特小森林和葡萄架搭成的綠廊等處遊玩了一遍。
國王一邊請貝爾納爾觀賞,一邊滔滔不絕地說些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慣用的漂亮話。路易十四的隨從們知道他一向傲氣十足,看到他如此討好貝爾納爾感到很驚奇。
遊玩之後,路易十四還送給了他一箱非常貴重的葡萄酒,說希望他們的友誼地久天長。貝爾納爾極度興奮,答謝後回到德馬雷那裏,他讚歎國王待他如此厚意,說他甘願冒破產的危險也不願讓這位高貴的國王陷入困境。
聽了這番話,德馬雷趁著貝爾納爾心醉神迷的時候,提出了向他借600萬元巨款的要求,貝爾納爾欣然應允。
中國人常說“吃人家的嘴短”,這位精明的貝爾先生就是因為接受了人家的好處,占了人家的便宜,因而才借出了600萬巨款。看來先留人情再求人確實是辦事的不二法門。中國人重人情,講麵子,“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如果你能多送出幾份人情,再開口求人,那麼別人就不好意思拒絕你,事情自然也就能辦成了。
胡雪岩是晚清有名的紅頂商人,他就是靠“吃虧在前辦事在後”或者說“先播種後收獲”的戰術才發跡的。
胡雪岩本是浙江杭州的小商人,他頭腦靈活,不但善經營,也會做人,頗通曉人情的“惠出實及”的道理,常給周圍的人一些小恩惠。但這種小打小鬧不能使他滿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業。他知道,在當時的中國,一貫重農抑商,單靠經商是不太可能出人頭地的。大商人呂不韋另辟蹊徑,從商改為從政,名利雙收,所以,胡雪岩也想走這條路子。不過要想順利地走上這條道路,首先得有朋友的相助,特別是有地位的朋友幫忙,可是當時胡雪岩根本沒有這樣的朋友,於是他便瞄準了王有齡。
王有齡是杭州一介小官,有才能、有抱負,想往上爬,又苦於沒有錢作敲門磚,胡便乘機與他往來。隨著交往加深,兩人無話不談。一日,胡雪岩試探地對王有齡說:“我見大哥才學滿腹,為什麼不求晉升呢?”王有齡歎了口氣說:“雪岩兄,我並非無門路,隻是手頭無錢,十謁朱門九不開。”胡雪岩說:“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齡聽後,激動地說:“我富貴了,決不會忘記胡兄。”
胡雪岩變賣了家產,籌了幾千兩銀子,送給王有齡。王去京師求官後,胡雪岩仍舊操其舊業,對別人的譏笑並不放在心上。
幾年後,王有齡身著巡撫的官服登門拜訪胡雪岩,問胡有何要求,胡說:“祝賀你官運亨通,我並無困難。隻是這幾年兵荒馬亂,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王是個聰明的人,也是個講交情的人,知道胡在求他辦事。王利用職務之便,令軍需官到胡的店裏去購物,胡的生意是越做越大,越做越興隆,兩個人的關係更是密切。
後來,太平軍占領杭州,王有齡自縊身亡。失去了這個靠山,胡雪岩並沒苦悶多久,他要尋找新的支持者,他看中了新任的浙江巡撫左宗棠。他拿出一部分銀子,為左的湘軍辦糧餉和軍火,贏得了左的好感和信任。後來,隨著左宗棠權力的升高,胡雪岩也是福星高照,被左宗棠舉薦為二品官,成為大清唯一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變賣家產送給王有齡,表麵看起來是吃了大虧,可實際上這正是他的聰明之處。要知道求人辦事不是一求即應的。它有個規律,那就是:吃虧在前辦事在後,在求朋友辦事時,尤其是一些交情不太深厚的朋友,我們不妨先給他點甜頭,讓他欠你個人情,這樣求他辦事時,他就會全力幫助我們了,這叫“吃小虧占大便宜”。
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吃虧的目的必須暫時隱藏起來,且在未露之前投其所好,先給對方甜頭嚐嚐,待對方嚐得高興了,再順勢把自己吃虧的目的提出來。因為對方先得到了甜頭,不但心情好,而且還可能產生知恩圖報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很容易答應對方的請求。
虧,要吃在明處,你必須讓對方心裏有數。智者說:吃虧是福。因為吃虧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則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虧,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卻欠了你一個人情,在友誼、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個籌碼,這是比金錢、比財富更值得珍視的東西。
要想求人辦事,就要不怕吃虧,吃了虧你就有個好人緣,吃了虧,你就能得到朋友支持,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財物暫時受損不要緊,隻要能把事情辦成就是占了大便宜。所以,當我們求助於人時,不妨先做好吃虧的打算。
“禮”是求人辦事的靈丹妙藥
經濟大蕭條時期,日本的許多實力較弱小企業紛紛破產,關門大吉。有一家醬菜店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經營慘淡,舉步維艱。但老板不甘心從此倒閉,可怎樣才能從購買力降低而且日益挑剔的顧客中吸引更多的人呢?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到一個巧妙的方法,老板命人去蘋果園預先訂購一批蘋果,在成熟以前用標簽紙貼在蘋果上,當蘋果完全變紅之後,揭下標簽紙,蘋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老板就在這蘋果身上做起了文章。
當周圍幾家醬菜店終於無力支撐倒閉之後,這家醬菜店的醬菜銷量卻大增,顧客盈門,而且還擴大了生產。這一切令同行們驚訝極了。原來,這家醬菜店老板從客戶名錄中挑選出大約300名訂貨數量較大的客戶,把他們的名字用油性水筆寫在透明的標簽紙上,請人一一貼在蘋果的空白處,然後隨貨送給客戶。
結果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對這種蘋果感到驚訝並為老板的良苦用心而感動,客戶們認為商店真正把他們奉為上帝並且放在了心間。送給每個客戶一兩個本地產的蘋果,實際上花不了多少錢。但客戶接到這份禮物都十分感激,其效果不亞於又送了一箱醬菜,因為這一兩個頗富人情味的蘋果,使客戶記住了這家醬菜店。每當水果上市的時候,差不多就是他們同醬菜店訂貨的時候。蘋果雖小,但它卻代表了一種深情厚誼,並讓客戶為之感動,繼而全力支持這家醬菜店,這位老板的智慧讓人不得不歎服。送禮送的其實是人情、是心意,求人辦事時,禮品送得好,事情就好辦,送得不好,就會惹人煩。所以送禮這門學問,我們一定要好好鑽研。
說起送禮,裏麵的學問有很多,首先是選準送禮對象,有人說,這很簡單啊,誰能為我辦事,我就給誰送,實際上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選錯了送禮對象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把禮物送過去了,事情卻沒有辦成。因為對方並非是起關鍵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禮,也是徒勞無益的。
送禮送給關鍵人物,不能送A一點又送B一點,C也收到一點,結果禮物分割零散了,分量顯得很輕,這樣一來可能起不到利益驅動的作用,更麻煩的是,送的對象多了,難免人多嘴雜,天機泄露,對要辦之事有百害而無一利。
因此,在送禮之前,一定要查問好誰對這件事有裁決權,起主導作用。誰是辦事的關鍵人物就把禮物送給誰。禮物送到點子上,要辦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禮物送給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應的效果。
其次禮品要選好,注意投其所好。送禮之前要根據送禮對象的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他到底喜歡什麼禮物。比方說,有的喜歡喝酒,有的愛好吸煙,還有的很高雅,他們對古董、字畫、玉器感興趣,真是人心方圓,各行千秋。對方愛好什麼,就給他送什麼。要知道,隻有給對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歡的禮物,他才會怦然心動的。對方隻要怦然心動,就會拿出看家本領為你分憂,幫你辦事。
第三是禮品的“分量”問題。一般講,禮品太輕,很容易讓人誤解為瞧不起他,尤其是對上級領導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禮太輕而想求別人辦的事難度較大,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是,禮品太貴重,又會使接受禮品的人有受賄之嫌。除了某些愛占便宜又膽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謝絕;即使當時收下,日後也必定設法還禮,這樣豈不是強迫人家消費嗎?如果對方拒收,你又等於白花錢,便會生出許多煩惱,就像平常人說的:“花錢找罪受”,事也沒辦成。因此,以對方能夠愉快接受為尺度,禮物大小一定要恰到好處,既要達到求人辦事的目的,又要不得浪費,以免得不償失。爭取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多花錢,辦好事。
最後我們還要注意以什麼名義用什麼方法送禮。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的節日很多,可以借節日送禮,例如元旦、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外國的聖誕節。我們也可以借生日、喜日,對於中國人來說,除了節日,生日和婚嫁日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這種時機也不錯,當然這裏的生日和婚嫁日不一定是被求者本人的,他的父母子女也可以利用。還有領導生病的時機也應該利用,送禮在病中完成既光明正大無行賄之嫌,又能送寒送暖,更能打動對方,事情自然變得容易多了。
下麵舉出送禮的一些說法,供大家參考一下。
說法一:把送禮的原因推到自己的老婆身上。
比方說:“您看,我也說,找您辦事用不著拿什麼東西。而我老婆卻說啥也不幹,非讓我拿著不可。既然拿來了,就先擱這兒吧,要不然,我老婆非得埋怨我不會辦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說法二:把送禮的原因推到對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說:“東西是給孩子買的,你可別攔著。別說是來找你辦事,就是隨便來串門兒還不一樣應該給孩子買點東西嗎?”
說法三:把送禮的原因推到對方老人身上。
比方說:“你別跟我客氣,這東西是給老爺子買的——老爺子身體最近還行吧?你方便時把東西給老爺子拎過去得了,我就不再過去打攪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