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雙手叉腰卻經常會給人一種母夜叉的感覺,有河東獅吼之嫌。還記得《功夫》中的那位暗藏獅吼功絕技,將租戶們嚇得話都不敢多說的包租婆麼?還記得《食神》中從西貢街追到公眾四方街去砍人的雙刀火雞麼?還記得《河東獅吼》中那位性情暴躁,把老公打得不敢回家的月娥麼?這些“悍婦”最典型的形象,便是在發作之前先雙手叉腰。所以,女人就算自信心再膨脹,也最好不要采用這種姿勢來表現自己,那樣隻會把周圍的人都嚇跑。
然而,並不是說雙手叉腰的女人就都不溫柔。在一種情況下,女人雙手叉腰是在顯示自己的魅力,那就是在T台上走秀的模特,她們無不以叉腰的姿勢走來走去。有行為學家研究發現,這是模特們在告訴觀眾,她們穿上這樣的衣服是多麼自豪、多麼自信,心動的人們快快來買。
如果你不是偉人,不是在向一個女人展示魅力的男人,也不是行走於T台上的模特,那麼還是少用這種姿勢為佳,因為不管怎麼說,雙手叉腰的姿勢都比較容易冒犯別人。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日本天皇有一張合影。照片上,天皇站在那裏雙手安靜地放在身體兩邊,不敢造次,而麥克阿瑟將軍卻無意識地把雙手放於髖上,擺了個“叉腰肌”的動作,這在日本人看來是一個極為不敬的標誌。
當然,如果你在與別人聊天時想讓自己看上去更有支配性,想給人留下身體強壯、沉著穩定的印象,那就要麼雙手叉腰,要麼單手叉腰,準沒錯!
雙臂合抱是在建立防禦工事
雙臂交叉合抱於胸前,是一個含義比較明確的肢體語言。通常來說,該動作有三種意思:一,表示感覺冷;二,表示內心焦慮不安或緊張恐懼;三,表示防禦和拒絕。
當感覺寒冷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將雙臂交叉合抱於胸前,然後用一手或兩手上下摩擦所接觸的上臂。這種驅寒方式實際並不能帶來多少熱量,它卻能夠使人通過自我接觸獲得一種溫暖的心理安慰。
內心焦慮不安或者比較緊張時,人也容易做出雙臂合抱的動作。在這種情況下,該動作有自我保護之意。
更多時候,這個動作會被用來傳達“防禦”和“拒絕”之意。如果將雙臂交叉抱於胸前,你與對方之間就如同建立起了一道障礙物,這道障礙物能夠將你不喜歡的人或物統統擋在外邊。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在排隊等候或等電梯時,許多人會下意識地做出這個動作,以表示在周圍聚滿陌生人時內心的不確定或不安全感。
某市政府曾經組織過一次辯論會,辯論的焦點是房地產開發商在開發過程中的伐樹問題,與會者則是開發商代表和綠化環保代表。顯然,這次辯論會的雙方有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辯論會一開始,雙方便劍拔弩張、唇槍舌劍起來。有意思的是,除了言語上的犀利往來外,雙方均使用了一個相當一致的肢體語言——雙臂交叉合抱於胸前。在主持人發言,正式辯論即將開始時,有將近半數的與會人員出現了這個姿勢;當開發商代表發言時,綠化環保代表中保持這一姿勢的人數比率迅速上升到了90%;而當綠化環保代表開始發言時,開發商代表們又幾乎都擺出了這個姿勢。
顯然,故事中的辯論雙方都是在以這種姿勢傳達著對對方觀點的拒絕和否定,同時傳達著對自身觀點的堅持和維護,表明自己不會輕易被說服,對方很難化解他們的敵意。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很多。許多演講者之所以沒能成功地將信息傳遞給觀眾,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留意到觀眾們這種交叉雙臂的姿勢;推銷員之所以沒能夠成功推銷自己的產品,有時候也是因為忘了對方擺出此姿勢的含義;商務談判的雙方之所以沒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就是因為沒能化解該姿勢所傳達出的對方的內心敵意,等等。
相反,如果是經驗豐富的人,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聽眾擺出了這樣的姿勢就知道自己必須改變策略,迅速駕駛一艘性能良好的“破冰船”,擊碎自己與聽眾之間的冰山,以便更好地吸引聽眾,說服對方,直到他們改變姿勢,將原本的否定轉變為肯定。
由此可知,當與他人交談時,一旦看到對方擺出了雙臂交叉的姿勢,我們就該立刻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受歡迎了。這時候應該迅速反思:我是否說了一些讓他不高興的話?我是否表達了他不能同意的觀點?……如果你希望談話繼續進行下去,那麼就該想辦法找出讓對方出現這種姿勢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盡快使對方轉變態度。如果暫時找不出原因,但希望對方改變這種姿勢,那就耍點小手段吧:找一件讓對方必須用手來接或用手握著的物品,或是找一件讓對方必須放開交叉的雙臂才能做的事情,以此迫使他們改變姿勢。譬如,如果你在演講中遇到這種情況,就給聽眾來次簡單的筆頭測試;如果你在推銷中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把手裏的宣傳資料給對方一份;如果你在談判中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把一杯水遞到對方麵前;等等。
另外請注意,現實生活中,該動作已經衍生出了許多種變體。除了最原始、最普通的交臂交叉,雙手自然放鬆地放置外,屬於該動作範疇的還有:
雙臂交叉抱於胸前,雙手抓住另側的胳膊,我們稱之為“抓握式合抱”。這種姿勢在上述三種心理狀態下均有可能出現。
雙臂交叉抱於胸前,雙手攥成拳狀,我們稱“握拳式合抱”。這個姿勢除了表明該人有相當強烈的防禦意識之外,還傳出十分明顯的敵意。如果隨著該姿勢,對方還伴有雙唇緊閉或者幹脆露出咬牙切齒、滿臉漲紅的表情,那麼你就準備好戰鬥吧,因為接下來,對方很可能馬上就要與你有場口舌之爭或者肢體衝突。
雙臂交叉抱於胸前,雙手攥成拳狀,但是大拇指豎直指向上方。這種姿勢也是出於一種防禦心理,但與上一種情況不同的是,它還表示此人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棒,有著很強的自信和必勝信念。
一隻手臂曲起,一隻手臂下垂,曲起的一手抓握住下垂手臂一側的胳膊,該姿勢被稱為“自我擁抱式”。女性更容易做出這個動作,多數情況下,它傳達的是女性心裏的焦慮、落寞與無奈。當反感對方或感覺對方對自己可能有不良影響時,女性也容易出現這個姿勢。
雙臂不交叉,但雙手扣搭在一起,放在自己的上腹部或下腹部。這是個非常典型的防禦動作,男性更容易出現這個動作。他們會將自然下垂的雙臂略微前移,用扣在一起的雙手護住自己相對脆弱的部位。納粹元首希特勒使用此姿勢的頻率相當高,隻為掩飾自己身體上的缺陷,因此該姿勢也被稱為“護短式握臂”。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觀察一下,許多男人都會擺出這個姿勢以對下半身進行保衛。
手摸下巴會泄露天機
我們曾經分析過下巴出現各種動作時的具體含義,其實,除了下巴本身的動作外,和手配合時,更能傳達出一係列含義豐富的信號。比如:
得意:當得意揚揚時,人們容易出現撫摸自己下巴的動作,而且往往伴隨著麵部抬高的動作,有時候還會搖頭晃腦,或者麵帶笑容。
感興趣:當對某人、某物或對方所說的話十分感興趣時,人往往會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時候就容易出現托下巴的動作。初次約會時,如果女孩對你做出了該動作,而且還眼睛發亮、麵帶笑容,那麼大多表示她對你十分有好感。
思考:當一個人陷入沉思時,他往往會無意識地去撫弄下巴。大雕塑家羅丹所塑造的“思想者”采用的就是手托下巴的姿勢,看過這個雕塑的人,有誰會說這不是一個代表深思的形象呢?因此,如果你是一名銷售人員,你的客戶在聽了你的話以後,做出了摸著下巴不說話的動作,就表明你說中了他的需求,他已經心有所動,已經開始在心裏評估、判斷和過濾你所說的話了。這時,你可以放緩語速,重申剛才所說的重點,或者幹脆閉上嘴巴,隻在適當時候用少量的語言點撥一下,以給對方足夠多的時間思考和作出決定。
反對:有時候,在以否定性態度評估對方時,人們也會出現與下巴相關的動作,如用手掌托住下巴,用手指捂住半邊臉,或用食指伸在臉頰上而用拇指托住下巴,其他手指蜷曲著放在嘴唇和下巴之間等。采用這種姿態的人,思想比較嚴謹,而且內心保持有強烈的批判態度或正在打算用截然相反的意見去說服對方。如果在談話時,你對麵的人對你做出了這個動作,那麼你該注意了,對方接下來很可能要反駁你。
說謊:如果不是技巧高明的騙子,說謊時,大多數人會無意識地出現用手撫觸下巴的動作。
尷尬:當與他人話不投機或被人點到痛處,內心頗感尷尬時,人們也多會用手去觸摸下巴。
上述最後兩種心態都屬於負向心理的範疇。按照身態語言學的觀點,這些動作屬於自我親密性的一種表現,隻有在不具信心、內心不安、感覺孤獨等時刻,人們才會下意識地借觸摸自己的肉體來掩飾自己、安慰自己。
假如有機會上台演講或在眾人麵前發言,你可以在說話過程中觀察台下的觀眾,體會一下我們的上述觀點。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演說家或發言者,那麼在整個過程中,你的多數聽眾應該會做出這麼一係列的動作反應:在聆聽過程中,將一隻手放在臉頰旁邊,做出以手托下巴的動作,這意味著他們正處在思考當中;當接近尾聲,你請求聽眾們就你的觀點提出意見和建議時,他們會停止思考的手勢,轉而用手撫摸下巴,這表示他們正在考慮以便作出決定。
在聽眾以撫摸下巴之姿考慮做出什麼決定時,他們接下來的手勢就變得格外重要,因為那往往預示著他們會給你肯定還是否定的回答。這時,你最要做的就是冷靜觀察,捕捉他們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
在撫摸下巴之後雙臂和雙腿彼此交叉,或者後背緊緊貼到椅背上,這是一個否定的信號,意味著他很可能要提出反對的意見。這時,你可以抓住機會搶先發話,重申自己的觀點中最有說服力的部分,以免別人首先提出反對意見。
如果在撫摸下巴後,聽眾雙臂舒展,身體前傾,或是拿起了你提供的建議書等材料,那麼你可以放心了,他極有可能給出肯定的意見。這時,你需要做的就是對其點頭默許或用眼神鼓勵其發言,促使自己的目的更快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