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手掌攤開的動作有時也會被用來表示“談話權的移交”,比如兩個人談話,當一方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後,往往會同時做這麼一個動作:張開手掌、手心向上、手指端衝向對方,然後將整隻手輕輕平推一下,表示“我說完了,該你說了”。如果談話內容涉及第三者,而第三者恰好在場,那麼對著第三者做這個動作,就表示“就是他”之意,而且在表達這一種意思時,這個手勢還會傳達出一種意思,那就是談話者非常尊重這個第三者。
另外,當人們開始說心裏話或正在說實話時,這個手勢也會被視做一個標誌性動作。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或者自身的誠意,人們通常會攤開手掌,把手心顯示給對方,然後向對方說一些諸如“我真的沒做過”、“我給你說實話”之類的話。這似乎是一個無意的動作,卻與大多數肢體動作一樣,傳遞著說話者內心微小但真實的信息。當看到這樣的動作時,大部分人的直覺會告訴他:這個人沒有撒謊。
由此我們會想起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比如當一個孩子撒了謊或心裏有什麼事,在麵對老師或父母時,他們通常會把自己的雙手藏在身後或攥成拳狀。如果你為人父母或是個老師,那麼,你就可以依此判斷孩子是不是有撒謊的嫌疑。
再比如,在推銷培訓課程中,老師會告訴推銷員們:如果你的顧客拒絕接受你的推銷,你可以通過觀察對方雙手的舉動來判斷他的理由是否真實。假如對方拒絕購買的理由是真實的,他們通常會將自己攤開的手掌暴露於你的視線之內;假如對方隻是想找個理由搪塞你,他雖然也可能說出同樣的一番話,卻會將自己的雙手隱藏起來,躲開你的視線。
看到這裏,有人可能會問了:我在說謊時不把手藏起來,而是像在說真話時那樣把手攤開給對方看,這樣對方是不是就會相信我所說的話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正確”,也可以說是“非常錯誤”。因為如果你的謊言天衣無縫,其他肢體動作也配合得恰到好處,那麼攤開手掌的動作就能夠為你錦上添花,讓對方對你深信不疑。相反,如果你的話是個破綻百出的彌天大謊,你的語氣和眼神等已經把你出賣了,如果再做這個動作,即便人們不懂相關知識,潛意識也會告訴他:你絕對在撒謊,而且越做這個動作,越讓人們感覺你不可信。
正是因此,以“騙”為業的撒謊者才會有意去訓練自己,將原本無意識的肢體語言轉變成有意識的動作,使其能夠為自己的理性所控製,為說話的內容服務,以達到讓對方深信不疑的目的。從利用肢體語言行騙這一點來說,這些高手們掩飾的技巧越嫻熟,他們行騙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不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讓我們看起來更加坦誠,能夠為我們贏得更高信譽度的簡單動作,一旦被養成習慣經常使用,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個人的坦誠度,從而使自身說謊的概率大大減少。因為人們幾乎都認可一點:當將自己的雙手暴露於對方的視線之內時,說謊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再怎麼努力去讓對方相信,也總會有一種對方明知是黑自己還要強說成白的心虛之感,這種壓力會迫使許多人不得不說真話。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便得到一個啟示。先說一個事實,當人出於自衛心理交叉雙臂於胸前時,對方會有一種“你在防衛他”的感覺。如果他真的想侵犯你,在知道你對他有所防範之後,就會心生顧慮;如果他本來沒想侵犯你,那麼他就會表現得更加善意,以便讓你放鬆下來。由此可知,我們在用攤開雙手的方式向對方表示坦誠時,也可以以此來“誘使”對方變得更加真實。也就是說,當你主動把自己的雙手置於對方的視線之中時,會讓對方在無形之中感到一種心理壓力,從而不得不說真話。看來,暴露的手掌不僅有助於自己信譽度的提升,還能阻止對方向你傳遞虛假信息,敦促他對你坦誠相待。
“攥緊拳頭”
拳頭緊握,內心可能缺乏安全感,一般情況下,在莊重、嚴肅的場合宣誓時,必須要右手握拳,舉至右側齊眉高度。有時在演講或說話時,捏緊拳頭,則是向聽眾表示:“我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是在有矛盾的人麵前攥緊拳頭,則表示:“我不會怕你——要不要嚐嚐我拳頭的滋味?”由此看來,握緊拳頭能給人帶來力量和安全感。從另一方麵來說,總是拳頭緊握的人,也可能是內心缺乏安全感。
總是緊握著拳頭的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其防禦意識比較強。他們並不是要去攻擊別人,可能隻是提防別人的攻擊。他們做人的信條很可能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除了缺乏安全感以外,經常握著拳頭的人,是能夠關心體貼別人、富有同情心而又善解人意的,衝動起來便伴有咬指甲的行為。這無疑是一種緊張、恐懼的症狀,說明這一類人是缺乏安全感的。
演講者如果講話時攥緊拳頭,證明這個人很自信、很有感召力;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發生不愉快時,請把你的拳頭藏起來,而不要攥起拳頭在對方麵前晃動。那樣做的結果,勢必會引起一場打鬥,這是不可取的。同時,總握著拳頭,也會很容易讓人發現你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弱點。
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以後,在發表就職演講時,他在整個過程中不止一次出現了“攥緊拳頭”這個動作。在後來的許多公開演講場合中,他也經常用這個動作。為什麼呢?因為攥緊拳頭這種肢體動作能夠幫助有聲語言表達出更豐富的意思,從而使聽眾更到位地體會你所講述的內容和你此刻的心理狀態。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動作具體都能傳達哪些意思。
表示憤怒。在出現激烈的矛盾或紛爭時,成年男人通常用攥拳或伸出拳頭來展示自己的力量,某些崇尚武力的人,甚至會以“法遠拳頭近”作為解決問題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男人們打架的前奏可以為我們證明這一點:憤怒的一方用很大力氣攥緊拳頭,甚至把手指關節攥得咯吱作響,接著就迅速揮出拳頭,朝對方出擊。
遏製情緒。攥拳頭也可以用來表示對內心某種強烈情緒的遏製。比如極度憤怒又不想上升到肢體衝突時,有人便會低著頭緊緊攥起雙拳。再如,因為聽到某個不好的消息而十分悲傷或極度懊惱時,有人會攥緊拳頭敲打自己的頭部。
表示亢奮。拳頭還能表達亢奮和慶祝之意。當運動場上的己方獲得勝利時,運動員們常常用振臂握拳加上歡呼來表示慶祝,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會用攥拳振臂來表現內心的興奮。
表示鼓勵。在親友即將進入比賽或走入考場時,我們會用攥拳的方式來給他加油,表示鼓勵。運動員們在比賽之前,也會用這個動作來為自己加油,表現必勝的決心。與此相類似的,人們還常采取以拳擊掌、互相擊掌等動作來表達此意,隻是力量稍輕。
表示挑戰。遇到使自己不快的人時,或麵對對手時,我們會以伸拳頭來表示挑戰、挑釁或攻擊之意。也許正是因此,許多與“拳”有關的成語都表示這個含義,如“握拳透掌”。
表示猶豫。常常不自覺地做握拳手勢的人,性格上多屬於優柔寡斷型,他們似乎是在以這種動作來促進內心決定的形成。
表示緊張和防禦。當人感覺情勢或對方對自己不利,心裏緊張不安時,也會將手攥成拳頭狀。這時候拳頭傳達出的是小心謹慎、緊張不安和情緒不佳的含義。延伸一下,在做出該動作時,人們的心裏實際上已經做好了反擊他人、抗擊不利情境、保護自己的準備,因此它也傳達著防禦之意。嬰兒在突然受到驚嚇時,很自然會把拳頭握起,似乎也證明了以該動作傳達此意是出於人類的本能。
叉腰的男人雄心勃勃,叉腰的女人河東獅吼
兩個吵紅了眼的冤家、運動員對待自己即將參加的項目、拳擊手在更衣室等待鳴鑼開戰……這些情形中,我們最常看到的姿勢便是雙手叉在腰間,這是一種表示抗議、進攻的姿勢。
貓或狗在搏鬥的時候,會努力把身上的毛都豎起來,鳥也會抖動自己的羽毛以使自己顯得更加強壯。人的體毛不夠豐富,沒法像動物那樣豎起毛發讓自己顯得更加偉岸,於是隻有雙手叉腰,這一動作不僅占據的空間更多,能使軀體顯得更加挺拔偉岸,而且也顯示出了特有的自信,給對方造成一種威懾力。
王華是足球隊的教練,這天正帶著球員們在食堂吃飯,突然許教練也帶著一幫球員進來了。王華帶的是一線球員,學校給他的隊員配備的均是上等的設備,每個人穿的都是名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許教練帶的是二線球員,相對來講設備就差了點,球服是舊的不說,連正式的訓練場地都沒有,隻能經常問王華借場地。看著許教練帶著這幫一臉菜色的人進來,王華心裏就沒好氣,跟旁邊的助理抱怨道:“這幫窮酸鬼,動不動就向我借場地,真煩人。”
話剛說完,許教練就滿臉堆笑地走了過來:“王教練,您下午用健身房嗎?”王華說:“今天下午我們全體球員都要在健身房鍛煉身體,一直練到天黑。”“啊!是嗎?果然不出我所料,那把那塊標準訓練場借給我用用吧!”王華一聽對方給自己下了套,把雙手往腰上一叉就說:“不行!”“王教練,您也太那個了吧?您又不用,借來使一下又怎樣。”許教練也把手叉到了腰上。
緊接著,一線和二線的球員都站在各自教練的身後,都雙手叉起了腰,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在演一出滑稽戲呢。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雙方這樣僵持不下,是在挑釁、示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十幾分鍾,直到領導來了才算結束。
叉腰的姿勢,有時還被理解為“成功者的姿勢”。許多毛澤東的繪畫雕塑,都少不了雙手叉腰的姿勢,或是左手叉腰右手指揮東方,或是反手叉腰。孫中山也有一手叉腰,一手握拐杖的動作。在這樣的情境下,叉腰的動作被定格成了一個符號,都是“偉人的動作”!所以許多男人都喜歡用這個姿勢來表示自己的雄心勃勃。
在女人麵前,男人也用雙手叉腰的姿勢來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以此告訴她,他是上進心強並且主動的男性。但在看到一個男人雙手叉腰時,還要結合其他肢體語言進行分析判斷,如果他在衣服扣著的狀態下做出雙手叉腰的姿勢,那他當時肯定很沮喪而不是自信;如果他把衣服敞開,要讓你看到他結實的胸膛,那就是明顯的挑釁;如果他緊握拳頭,雙手叉腰,兩腳均勻地分開,有種台風都刮不倒的姿態,那麼攻擊性的氣息就更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