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機獻供(1 / 2)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前麵是世尊勸供,這裏麵就是當機獻供。

當機者無盡意菩薩“白佛言”,就對佛說:“世尊啊!對於您老人家的教誨,弟子一定會依教奉行,所以供養這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無盡意菩薩當場就解下戴在脖子上價值連城的由寶珠織成的瓔珞,取出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而以與之”。

“作是言”,並且非常至誠恭敬懇切地說。

“仁者”,這是對觀音菩薩的稱呼。

“受此法施珍寶瓔珞”,請您接受這個表示法供養的“珍寶瓔珞”。

這一段主要是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無盡意菩薩從脖子上把“珍寶瓔珞”取下來,這個是相,表法的理是表示我們從中道的諸法實相,本覺妙理這個體上來起妙用。脖子在我們身體的中間,這個其實表法就表示我們從所證悟的中道理體上來起修證,從所證悟的中道的諸法實相,本覺妙理,理體上起如如之智,起始覺的智慧來修行,來修六度萬行,這個是表法的意思。

第二個,寶珠瓔珞其實是比喻戒定慧,以及種種的陀羅尼門的修法,種種的無量法門。以這些種種的無量法門的修持來莊嚴我們的本覺妙理,來莊嚴中道實相,這個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還有第三重意思,就是表示由利他而成就自利。你看,阿羅漢他偏重於自利,所以他就沒有福德的寶珠瓔珞來作莊嚴。無盡意菩薩發菩提心,無我利他,廣修六度萬行,所以成就了無量的寶珠瓔珞來莊嚴法身,來莊嚴自性。

從這三個方麵我們就可以理解,無盡意從脖子上取下寶珠瓔珞的意思。

為什麼說是“受此法施珍寶瓔珞”?“珍寶瓔珞”不是財施嗎?怎麼變成法施呢?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麵來理解:

第一個是因為離相行布施,所以財施即成法施,財供養就變成法供養。

無盡意菩薩發心供養的時候能夠做到三輪體空,沒有施者、受者,也沒有中間所施的瓔珞之相。沒有所施的瓔珞之相,不著相;沒有行施的無盡意菩薩,他沒有我相;也沒有能夠接受的觀世音菩薩這個人相;沒有人相,沒有物相,沒有法相,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而修善,而行布施,所以財施即成法施。

第二是即事供而成理供。

無盡意菩薩知道一切的萬事萬物山河大地,一切的依正莊嚴莫不從心建立,都是我們真如妙心顯現出來的,所以說心為天地之根,心為萬法之本。無盡意菩薩當然知道這個寶珠瓔珞也是我們從心而顯現出來的,所以全物即心,全事即理,即此獻上事相上的瓔珞,那麼當體就是彰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就能夠即事供而成理供,即財施而成法施。

凡夫眾生他是心外取法的,我們因為執著,執著心的緣故,妄想分別執著的緣故,我們執著於外在的種種事物為實有,執著於這個花是實有的,執著於瓔珞是實有的,所以色法和心法就分離開來了,財施和法施就各不相同了,所以就變成有相布施,變成著相布施了,就隻能夠成為感得人天福報的因,而不能夠成為菩提道的資糧。因為他不明白佛法,所以就會著相布施,就會有一個居功的思想,覺得,哎呀,你看我做了多少功德啦,好像梁武帝一樣,然後他不知道眾生是我心內的眾生,救人就是救自己,利眾即是利己,毫無功德可居。所以無盡意菩薩知道一切依正莊嚴都是從心建立的,所以他能夠即財施成法施。

第三個是無住生心,離相修善。

南北朝時候,達摩祖師由印度航海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所以廣州有西來庵,他最初登陸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華林寺。後來廣州刺史就奏報給梁武帝,梁武帝很信佛,馬上就請人護送達摩祖師來金陵,但是兩個人機緣不契,因為梁武帝很著相,一見達摩祖師就問他說:“朕一生建寺造像,我一生造了很多寺院,也造了很多佛像,並且度僧、印經,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也印了很多經書,功德有多少?”他還是有一種居功,有一種洋洋得意的心在其中。

達摩祖師是來傳禪法的,他是直截痛快,一針見血,毫不留情,馬上就說:“毫無功德”。

一點功德都沒有。為什麼?這是事實,不是說假話,因為你是著相布施,著相布施就不能夠與常寂光的理體相應,它就是有漏之因,種善因得善果,將來得到人天福報而已,所以是福報,不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