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觀世音,慈悲大導師。

久證無上道,安住常寂光。

為憐眾生苦,複現十界身。

應何身得度,即為現何身。

近令生善道,遠令證菩提。

菩薩慈悲力,諸佛莫能說。

請諸位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了自他早成佛道,所以我們來繼續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救眾生的八種災難,第八種是劫賊難無畏,我們如果有冤家仇敵,擔心被傷害,如果能夠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解冤釋結。

經文上麵有講到:“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事實上布施度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又分為外財施和內財施,我們以金錢、衣服、飲食、器具,乃至於國城等等來救濟眾生,這個是外財施;內財施是我們以頭目髓腦來救度眾生。

法施是能夠讓眾生斷煩惱,開智慧。財布施雖然說能夠救眾生的色身,但是不能斷除眾生的煩惱,法布施就能夠讓眾生開發內在本具的智慧與慈悲。

無畏布施是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以大力量來救度眾生。

《俱舍論》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我們以食物來布施給那些小鳥雀,就能夠得到一百倍的福德果報。“若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施持戒人,受億倍果。”本經之中觀世音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看經文的後麵,無盡意菩薩以瓔珞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接受以後就分作兩分,轉供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多寶如來,這個是屬於財施。

觀世音菩薩能夠救八難,滿二求,滿足眾生求男求女的願望,這些讓人不恐怖,這是無畏布施。

觀世音菩薩能夠三十二應身示現,普門示現,十九說法,示現十九種身形來為眾生說法,都是屬於法布施。

事實上布施度就可以概括六度,彌勒菩薩說:“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布施度是屬於檀波羅蜜;持戒、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以禪定力觀察眾生的根機,以般若度來善巧方便地說法,以精進力就能夠願為眾生演說妙法,所以都屬於法布施的範疇。

讓眾生遠離怨賊之難,從古到今有很多的感應,現在的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會長覺光長老,他的師父是寶靜法師,寶靜法師就說過一件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

一九二八年的時候,寶靜法師到上海弘法,有一個居士來拜見他,這個居士叫做蔡仁初,開一個玻璃店,家裏麵非常富有,有一些綁匪就對他的資財垂涎已久。

有一次,四個綁匪劫持了他的汽車,然後把他綁起來放在汽車的後座。然後蔡仁初平素也很信奉觀世音菩薩,所以在這個危難之中,心裏麵就一直默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這些綁匪開著他的車走到上海市最繁華的街道的時候,突然之間四個輪胎都一下子爆掉了,車開不動了,這個綁匪就拿槍抵著他,命令他下車步行,準備綁架他,然後向他家裏麵來勒索錢財。這個蔡仁初就下車了,但是他一直念觀世音菩薩,不肯走,因為那裏人很多,四個綁匪就擔心他們這個綁架的陰謀會暴露,擔心人多,警察會過來,所以就朝他連開三槍,蔡仁初他就跳了三跳,剛好子彈就從他的身旁打過去,沒有傷害到他。事後再問他的時候,他也覺得好奇怪,不知道自己當時為什麼會很敏捷地跳三跳,而且剛好就在子彈要打中他之前。他就免離了這個怨賊之難,從此以後就更加深信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

這段經文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從心法的角度來理解:

三千大千世界,“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三千大千國土”,這個是比喻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它是去後來先作主翁的。我們人來投胎的時候,最早就是阿賴耶識(含藏識)來入胎,所以是來先,人要命終了,最後其它的都斷了,這個阿賴耶識才離開。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三千大千國土”比喻阿賴耶識。

“滿中怨賊”,是比喻阿賴耶識之中含藏一切善惡的種子。我們說現行薰種子,種子起現行,我們平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是現行,它會薰到這個八識田中,就成為種子,將來招感善惡的果報。一念的瞋心招感一次的地獄果報,一念的貪欲招感一次餓鬼的輪回。

怨賊會謀財害命,極其危險,比喻我們無量劫以來迷失本心,不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所以就惑、業、苦三者連環,因為迷惑,所以造惡業;因為造惡業,所以招感苦果,在六道之中不能出離,造種種的惡業,失去了智慧財,失去了七聖財,“信戒施聞有慚愧,智慧財為七聖財。”我們因為第八識阿賴耶識之中有很多惡的種子,過去所種的惡因,所以好像怨賊一樣,怨賊會傷害我們的性命,那麼這些惡的種子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讓我們生死輪回無有了期,甚可怖畏,所以以阿賴耶識之中含藏的一切善惡種子比喻為“滿中怨賊”。

第八識稱為含藏識,就比喻好像商店的老板一樣,好像企業的董事長一樣。

“有一商主,將諸商人”,“有一商主”,這個商主其實是比喻為第六意識,意識稱為分別識,它分別外境,分別以後就執著於外境實有而起愛憎,而有取舍,所以凡夫眾生之所以本具佛性而不能成就,是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分別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稱為分別識,好像商店的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