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罣礙,隨處是地獄;心無罣礙,當處是極樂。
有的人放不下事業和財富,“平生苦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財富是他心中的枷鎖。
有一些人執著於感情,往往陷入到情感的漩渦之中不能自拔,剪不斷,理還亂。當他失戀的時候,或者婚姻失敗的時候,破裂的時候,他的世界就崩潰了,因為他前麵一直以這個婚姻和家庭作為他生命的支撐點,一旦感情破裂,婚姻失敗的時候,這個支撐點突然沒有了,他整個人就失去重心了,整個人就崩潰了,當然他的心就是在地獄之中。
有些人是情緒放不下,憂愁放不下,所以樣樣都執著,所以在現實生活之中讓他憂愁的事情是太多太多了:年輕時候憂考試成績,憂事業,憂成家;中年以後憂兒女的培養;晚年的時候要憂兒孫的成就,要憂自己生命無多了;所以一輩子都在煩惱憂愁之中。那麼憂愁放不下呢,好像李清照所說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每一天都憂愁煩惱,乃至於以淚洗麵,這些都是枷鎖難,所以我們的執著就是枷鎖難,放下一切執著就是修行。所以修行其實很簡單,放下一切執著就是修行,就是免離枷鎖難,就是心無罣礙的菩薩。
執著不單單是會讓我們內心煩惱痛苦,而且還容易招來殺生之禍,招來外在的牢獄之災。
戰國時候楚國有一位公子叫做春申君,他的名字叫做黃歇,是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這些都是戰國時候諸侯國很有名氣的四公子。春申君的門下也有三千食客,他養了很多有各種各樣才能的人。
當時楚國的國王楚考烈王一直沒有兒女,春申君作為宰相就到處為楚王搜羅美女獻給國王,希望他能夠留下子嗣來繼承王位。
當時趙國有一個人叫做李園,他的妹妹就長得很漂亮,他就由趙國千裏迢迢帶著他的妹妹來到楚國。本來想直接把他妹妹獻給楚王,他有點小聰明,念頭一轉,臨時改變主意了,他把妹妹獻給宰相春申君了。
春申君就很寵愛李園的妹妹,很快這個女子就懷孕了。這個女子當然首先是受他哥哥的唆使而來的,所以這個女子就跟春申君私底下商量說:“夫君,你跟楚王的感情是特別好,特別深,是不是啊?”
春申君就很動感情說:“是啊!我跟楚考烈王的關係那是特別好,特別親密,連親兄弟都比不上。”
女子就提醒他了,說:“夫君啊,你要知道你的危險,你看,你跟楚王關係這麼好,又這麼寵幸你,他又沒有子女,楚王百年以後,肯定是他的兄弟來繼承王位,你做了這麼多年的宰相,肯定有得罪楚王兄弟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春申君一想,是啊,他就問這個女子說:“那怎麼辦呢?”
女子就告訴他說:“不如這樣好了,你看我現在懷孕了,楚王又沒有兒子,幹脆你把我獻給楚王,楚王如果寵幸我的話,我生下來這個兒子就會被立為太子,楚王百年以後,實際上這個太子是你的兒子,那麼你就高枕無憂了,你就能夠繼續保有你這個宰相的地位了。”
春申君想想有道理,很高興,也很感激這個女子,馬上就把這個美女又獻給楚王。過了幾個月,這個女子果然就生下一個小男孩,楚王因為年紀很大了,中年才得子,就很寵幸他,視為掌上明珠,馬上就立為太子,把這個女子立為王後,而且把這個女子的哥哥李園也提拔做了一個官員。
李園是個小人,他一方麵是想奪取春申君的榮華富貴,想做宰相;另一個方麵也是怕春申君把這個事情捅穿,所以就動了殺機,動了殺念,想要殺死春申君,就偷偷地養了很多殺手,準備伺機而動。
隔了一段時間,楚考烈王病重了。因為春申君門下有三千食客,有計謀的就很多,他有一個門客叫做朱英,就看出問題來了,他就來勸諫春申君,說:“丞相,您已經做了二十年的宰相了,地位很崇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你現在的處境很危險,你知不知道啊?”
春申君覺得好奇怪,說:“不會呀!我不危險,你看,現在楚王對我很寵幸,就算楚王他病重,他死了,這個繼位的太子實際上也是我的兒子,我哪裏有什麼災難發生呢?”
朱英就提醒他說:“王後的哥哥李園其實是一個詭計多端的小人,你要提防他,他可能會偷偷地養一些殺手來對你不利。”
春申君哈哈大笑說:“李園這個人我了解,他是一個很溫和,很膽小怕事的人,而且我對他有恩,他從趙國千裏迢迢跑過來,一文不名,是我把他推薦給楚王,他才能夠得到官位,他平時對我也很恭敬,哪裏會對我不利呢?”根本上就不相信。
然後朱英還是勸諫他說:“這樣好不好?你先把我派到王宮裏麵去做侍衛,萬一這個李園要發難的話,我還可以保護您老人家。”
春申君就麻痹大意,搖搖頭說:“不用了,不用擔心!”
講完這個話,大概過了十幾天,果然楚考烈王病重,就死掉了。春申君就毫無防備,匆匆忙忙跑進王宮,想要安排楚王的喪事,李園是早就有準備,安排殺手守在兩邊,等到春申君一進來,立馬就把他亂刀砍為肉醬。
你看這個春申君很可憐:第一個是他自己被殺,他整個家族都被殺了。第二個更可憐的是他到死都不知道到底是誰把他殺掉了。第三個可憐的是他一直想要保有自己的名利,而不知道名利是枷鎖,所以因為貪求名利而失去了生命。所以都是名枷利鎖,名利的枷鎖,這個給我們惹來殺生之禍。
如果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就能夠有智慧,有慈悲,就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根本上不會貪戀於世間,而一心一意求超出生死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是最究竟圓滿的,有智慧的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