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災害的形成與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曆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係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二)我國突發自然災害事件的類型與特征
我國自然災害類型多樣,全球多種自然災害(除現代火山災害以外)在中國都有發生,尤其以地震、幹旱、洪澇、台風、風暴潮的危害最為嚴重。目前,關於自然災害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尚不統一。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和我國災害管理現狀,國家科委、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小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在這些主要的自然災害中,地震、台風和洪水對我國的影響較大,每年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及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征,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製,引起破壞和混亂。綜合我國各方麵研究及有關統計資料,我國自然災害具有以下特征:
1.成因複雜
我國地形和地質構造都很複雜,新構造運動強烈。我國處在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交錯地區,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處在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據研究認為,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每年分別以10厘米、7.5厘米的速度漂移。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且呈階梯狀下降;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尤其風沙、黃土、岩溶地貌分布地區,都成為各種地質、地貌災害多發地區。我國大部分領土位於受季風控製下的氣候不穩定地帶,冬、夏季風時空變異複雜;平均每年遭熱帶風暴侵襲次數達6—7次,寒潮入侵3—4次。我國人口眾多,曆史悠久,區域經濟水平相差甚大,防、抗、救災能力各地不一。
我國自然災害的分類
災型主要種類
氣象災害暴雨、雨澇、幹旱、幹熱風、高溫、熱帶氣旋、冷害、凍害、凍雨、結冰、雪害、雹害、風害、龍卷風、雷電、連陰雨、濃霧、低空風切變、酸雨
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海浪、海水、赤潮、海岸帶災害、厄爾尼諾的危害
洪水災害暴雨災害、山洪、融雪洪水、冰淩洪水、潰壩洪水、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地震災害構造地震、陷落地震、礦山地震、水庫地震
農作物生物災害農作物病害、農作物蟲害、農作物草害、鼠害
森林生物災害森林病害、森林蟲害、森林鼠害
森林火災
2.種類多
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台風、冰雹、霜凍、雪災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地貌災害;病蟲害等生物災害;森林、草場火災等。環境災害主要有:幹旱、低溫冷害、高溫熱害;水土流失、沙化、鹽漬化、草場退化;地麵沉降、地裂縫;海水侵沒;環境汙染等。
3.頻率高、強度大
我國有史以來就是地震頻發的國家。我國城市的46%及許多重大工程設施分布在地震帶。登陸台風平均每年6—7次,居同緯度大陸東部首位。2155年中(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5年)發生水旱災害1750次,其中大旱災1000多次,大水災600多次,平均約81%的年份都經受不同程度的水、旱災害。每年大小崩塌、滑坡數以百萬計,有泥石流溝1萬多條,現在全國受泥石流威脅的城市有70多個。我國有20多個城市包括天津、上海、寧波、常州、嘉興、西安、太原、北京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麵沉降,沉降速度最大(塘沽)可達188mm/a,有200個縣、市發現了地裂縫。幹旱威脅著我國大部分地區,現在我國已有236個城市缺水,今後全國缺水麵積可能超過300億平方米,部分農村飲用水也將麵臨危機。土地風蝕沙化麵積局部控製,整體擴展,目前沙漠化土地擴展速率每年仍在1000平方公裏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