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我們小時候,家門前就有河,河裏麵有魚蝦,雖然個頭小點,但都活蹦亂跳,小河小鋇因而都有了生命。這才多少時間?我們這代人還沒有老,河就先死了,橫陳在我們麵前的大小河流都成了幹癟的腐屍,散發陣陣惡臭。
我們看流星,要跑到郊外的山頂上;看月亮,也越來越模糊不清。是什麼改變了自然?不就是人類無休止的欲望嗎!拚命地享受,拚命地製造,不僅消耗著地球上越來越少的自然資源,也把我們人類自身的閑暇和生命吞噬掉了。
如果說我們曾經為了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填海造田、毀林種地,還是一種可以原諒的愚蠢,那麼今天為了奢靡的享受而浪費資源、破壞自然,就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犯罪。
為富不仁,富人之所以在道德上受到抨擊,往往是因為良心被物欲所窒息。當然,窮人不見得品質更好,窮人的不仁往往是沒有機會展現出來。看看許多苦大仇深的人一旦得勢,揮霍和野蠻是多麼變本加厲就能知道,如果真有天堂,能夠進去的人實在不多,所以那裏才是個好地方,值得凡間的人向往。
96.知足常樂人生哲學
很多時候,你根本不能從外表上判斷出誰是窮人誰是富人。比爾·蓋茨出國開會也常常穿便裝,城市裏的打工仔倒是天天西裝革履。
窮人和富人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並非生活在溫飽線下的人才叫窮人。窮和富是相對的,一個在外資公司任職的白領,月薪5000元,還是覺得緊巴巴的;而一個退了休的老大爺,雖然每月隻拿1000多元退休金,卻對生活滿足得很。
窮和富很多時候是一種感覺。在富裕地區,一個人即使有車有房(多半是貸款買的),可能仍然屬於低收入者,每天仍得為生計奔波。但在貧困地區,他這樣的狀況就足以讓當地人垂涎三尺了。
收入越高的人越覺得自己窮,這並不是荒誕。收入高往往支出也高,反倒入不敷出了;收入高的人常常自視也高,總覺得身價還沒抬夠,還可以更高,當然他要叫窮。
對於那些特別貧困的人來說,因為他們無力改變現狀,他們對窮富的認識都是從有限的生活經驗中得來,是根據對生活必需品的擁有量來判斷的。而城市中的窮人,或者富裕地區的窮人,困擾他們的不是一日三餐,而是發展問題。
生活對富人來說才是生活,對窮人來說隻是生存。
但我們不能完全以物質標準去評判一個人的價值,人的生活方式豐富多彩,並非富人就是快樂的,窮人就很痛苦,人生的幸福很多時候並不全由窮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