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超越內心的恐懼(2)(3 / 3)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家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兒,我就會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

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心態。

明代呂坤對此類生活中常發生的事看得很透徹,400年前他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禍福關係。”忍,是忍耐;激,是激動。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克製:能克製就能得福,不能克製就可能帶來災禍。所以這是一個必須認真麵對的關口。

警察馬爾蒂和流浪漢埃裏克之間發生的悲劇,不就驗證了呂坤的話嗎?

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這些話很值得玩味。其實,人完全可以調控自己的心態。

有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左右了他們的心態。

的確如此,如果上麵那個法國警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認為:瞧!那個可憐的流浪漢需要一支煙!那麼,他的心態就會徹底改變。如果流浪漢也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就是一支煙嘛,他不給就算了,還可以找別人要。那麼,他的心態也會得到改變。所以,我們隻要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推銷員一見到大人物就嚇得要死,他去谘詢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問他:“你見到一個大人物時,是不是願意四腳著地爬進他的辦公室裏,拜倒在他腳下?”

“當然不願意!”推銷員氣憤地說。

“那麼你為什麼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心理學家又問他,“你走進一個大人物的辦公室時,願意像一個乞丐一樣伸著你的手,乞討一角錢去買咖啡喝嗎?”

“當然不願意!”

“既然如此,那麼你就應該明白,你過分關心對方對你的看法,實際上就等於乞憐於人!你難道不明白,你這樣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讚許,乞求他把你當人看嗎?”

從此以後,他在大人物麵前不再感到恐懼和緊張了。心理學家的話改變了推銷員對大人物的看法,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他的心態。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老人因自己的老伴去世而痛不欲生,弗蘭克爾卻對他說,他替他感到高興。老人不解地問道:“你怎麼能這樣說呢?”於是弗蘭克爾給他指出,如果他先死,他的老伴必然萬分痛苦。既然現在是老伴先死,他就該義不容辭地承擔這種痛苦,並為老伴不會受這種罪而感到慶幸。這位老人接受了弗蘭克爾的觀點,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心態也逐漸變得平和起來。

契訶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更進一步寫道:“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裏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手指頭紮了一個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要是有窮親戚到別墅找你,那你就不要白臉,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說去做吧,你的生活會歡樂無窮!”

因此,隻要你調控自己的想法,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可以獲得成功、幸福和快樂。

如果我們能夠做自我心態的真正的主人,能夠調整、控製和駕馭自己的心態,那麼,做到待人接物、處事應世上的“圓”,就非常容易了。

智慧之源

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左右了他的心態。

好習慣是享用一生的財富

柏拉圖曾經告誡過一個遊蕩者:“人是習慣的奴隸。”英國詩人德萊敦也曾說:“首先我們養成習慣,隨後習慣養成了我們。”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這個“不同”的基本點就是行為習慣的不同。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齊聚一堂,在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

“是在幼兒園裏。”

“您在幼兒園都學到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