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新媒體發展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1 / 3)

一、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高校網絡的建設和發展,也帶來了高校育人環境的變化。網絡幾乎進入了每個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而使大學生“宿舍—食堂—教室—圖書館”的校園生活軌跡成為過去式,並完全被高校網絡環境所覆蓋。

一方麵,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學校育人工作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新媒體通過數字技術將海量的信息符號進行數字化壓縮,並以各種數字化載體進行存儲與傳播。通過網絡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信息的流通與傳輸,通過相關軟件技術將信息進行分類、搜索、摘要、組合、下載、上傳等,為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信息、獲取和使用信息提供服務。同時,新媒體與教育技術合流,使各種信息通過多種媒體形式與教育形式服務於教育的現代化,促進人的知識整合、個性化學習和全麵發展,從而有利於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1新媒體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新媒體依托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而形成了巨大的網絡體係,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傳輸快捷和交互性強、覆蓋麵廣、形式多元等優勢,較之以往任何一種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徐振祥 新媒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6):64-66。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信息的可選性更強、覆蓋麵更廣,成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傳播工具,其影響力和吸引力將大大超過傳統媒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體平台挖掘大量、豐富的資源,在原有的成果之上,進行有效的繼承和創新;同時,通過新媒體可以實現主動和快速傳播主流思想,無須受體製和時空的製約。這使得在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方式和手段得到了改善,渠道與空間得到了拓展,從而為育人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

新媒體的發展導致校園的空間界限更加模糊,學校的“圍牆”概念將進一步消失,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隨時隨地共享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乃至不同國家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大學階段進行專業學習和思考需要更多更寬泛的知識,學生隻要通過聯網電腦,便可方便地獲得大量信息,自由地進行思想交流,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例如,學生可以在教室聽課的同時,通過手機查看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名校的相同課程視頻。而對於教育者,新媒體的發展也將為便捷地獲取國外育人思想、理論、方法創造條件。

2 新媒體將極大地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時效性

在新媒體環境中,通過網絡,高校育人工作可通過手指和鍵盤完成。新媒體傳播技術打破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交往中個人的性別、年齡、相貌、種族、身份、職業等一些重要的社會特征被掩蓋了,新媒體人際交流中的虛擬環境和角色,縮小了人際交往的心理距離,減少了心理防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隻有符號的交往,這種虛擬性和匿名性可以使青少年將內心深處的孤獨、苦悶、迷惘等傾訴出來,教育雙方可以通過短信、論壇、網絡聊天等形式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正實現暢所欲言。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進一步促使教育者通過新媒體平台更加快速和便捷地了解大學生最真實的想法,對於大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的問題通過新媒體平台解決,會收到傳統教育方式及傳統意義上的網絡育人不可比擬的時效。

3 新媒體將大大增強高校育人工作主客體雙方的信任度和工作實效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多邊性、平等性將使高校育人工作主客體雙方的信任度大為增強,同時傳播的互動性和個性化更加有利於大學生自主提升,有利於高校育人思想的傳播。婁超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2010:5。

高校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一直是影響和製約高校育人工作實效的關鍵因素。人的思想是隱蔽性的客觀存在,大學生大多不願意向老師或者家長講真話和說實情,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中的較為普遍的現象,並成為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阻礙。利用新媒體平台開辟高校育人工作的渠道,很大程度上能使這一局麵得以緩解。通過拓展短信、博客、論壇、飛信、QQ、微博等新媒體形式進行交流,使育人工作主客體之間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營造雙方在人格、權利、地位上的平等感覺以及寬鬆的教育氛圍,大學生們更願意傾吐心聲,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通過這種平等的雙向交流,消除心理戒備和隔閡,增強高校育人工作中主客體之間的信任,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時,在這種互動中,高校育人工作主客體雙方關係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中,層次各異的文章和圖文並茂的資料使不同水平和基礎的高校學生在同一時間裏都有適合自己的內容選擇。大學生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信息,在主動地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聽覺內容的過程中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實現並不斷提升。張泰來 新媒體 青少年道德發展而臨時機遇與挑戰[J]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9(5):25。在新媒體功能將更加強大、網絡應用將更加豐富和便捷的手機上,各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將會給育人工作帶來更大的實效,信息接受者可以選擇看與不看,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回複信息源,及時方便地參與信息的反饋與再創造。這種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使大學生由信息的消極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互動與交流者,這將更加有利於增強大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從而提升育人工作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