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概括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2 / 3)

“山?這是土嶺,不是山。”導遊解釋。

我家屋後就是這樣的“山”,怎麼說這不是山呢?在這兒的人們心中什麼才是山呢?

“這種矮矮的,我們叫土嶺。高高的石頭山,才是山。”

高高的?這兒的山也高不到哪兒去。我們那兒這樣高的山多的是,都是山嶺相連,虎背熊腰,寬厚溫和。哪像這兒的山這樣突兀?自己長不出多高的植被,還把人家不當山呢。

便覺這些山是大地之脈上隆起的刺,挺出的刀、劍、戟、矛……

是這兒的山孩子桀驁不馴,很多年了,很多年了依然挺直了,不願化作“土嶺”?還是這是童年期的山?隨著歲月一點點的風化,植被的一點點侵蝕,終將會化作“土嶺”?我們那兒的山是成熟期的山,是老者?因此才綿長才豁達?

一路看山過來,我幾乎可以確定,每一座山就是一塊石頭,每一塊石頭成了一座山。是後來的陽光風雨侵蝕使一些山在山腳相連了吧?好些石頭,有遙遙相望的,有兩兩促膝的,有一塊依偎俯伏於另一塊的……但它們都獨立成一座座山。地殼運動的時候,難道就沒有轟然倒下摔碎的嗎?它們為什麼不倒下去摔碎舒舒服服地成為肥沃的土壤?它們為什麼不互相碰撞擠壓纏綿在一起形成綿綿群山?

那些不願倒下去的石頭,不願倒下去以求豐厚的石頭,披一身綠就足夠。無欲則剛,才能屹立不倒。一塊一塊的石頭,就這樣不願倒下,就這樣立定,立定之後,也就成了一種風格。

在寫作過程中,不僅使文章的立意精而深要使用概括思維,為了明晰思路,作者要對材料不斷地分析、歸類、比較、綜合、概括。

下麵是一篇題為《生命與負重》的議論文抽掉概括性語句後的內容:

“船不負重,空行海上,遇風不沉,不易;歲月長河,生命不負重,遇浪不覆,實難。”

在某山區的著名旅遊景點,有一段被當地人稱為“鬼穀”的最危險的路段。路斜坡陡,兩邊是萬丈深淵。每當導遊們帶隊來到這裏時,一定要讓遊客們挑點或扛點東西。“這麼危險的地方,我不拿東西就兩腿打顫了,再負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險嗎?”遊客不解,導遊小姐解釋道:“這裏以前發生過好幾起事故,都是迷路的遊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不小心掉下去的。當地人每天從這條路上挑著東西來來往往,卻從來沒有人出事。意識到了危險,再負重前行,反而會更安全。”

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人,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

尼采說:“那些未能使我置之死地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量。”1882年,一個中年男子因為還不起巨額債務被關進了倫敦債務監獄。他的兒子剛10歲就被迫到麵包店裏幹雜工,後來又到一家碳粉店刷油漆。男孩沒日沒夜地工作,希望掙足錢好把父親保釋出來。這個孩子就是狄更斯,日後寫出了《雙城記》、《遠大前程》等世界名著,並被譽為英國近代史上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亞相媲美的大作家。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古代的大人物,有幾個不是有所負重才有所作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韓信受胯下之辱,等等。“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一點一點,蝶幾乎耗盡生命去衝破繭的束縛,展現那輕盈的舞姿。沒有繭,蝶的翅膀不會硬朗,蝶的生命裏不再有美麗和飛翔。年年歲歲,蚌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終於鑄就了世間最美麗的奇跡。沒有沙礫,蚌的生命裏就不會有震撼與驚歎。

上文還不是一堆原始材料,而是經過了作者在概括立論之後,圍繞論點對每一個原始材料的內容都進行取舍,能夠證明作者所要論證的論點的就取過來,不能證明的就舍去。

下麵我們來讀完整的文章,注意畫橫線的概括性語句,領悟它們在內容和結構方麵的作用:

生命與負重

長沙鐵路第一中學高二楊靜“船不負重,空行海上,遇風不沉,不易;歲月長河,生命不負重,遇浪不覆,實難。”生命需要負重!

在某山區的著名旅遊景點,有一段被當地人稱為“鬼穀”的最危險的路段。路斜坡陡,兩邊是萬丈深淵。每當導遊們帶隊來到這裏時,一定要讓遊客們挑點或扛點東西。“這麼危險的地方,我不拿東西就兩腿打顫了,再負重前行,那不是更危險嗎?”遊客不解,導遊小姐解釋道:“這裏以前發生過好幾起事故,都是迷路的遊客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不小心掉下去的。當地人每天從這條路上挑著東西來來往往,卻從來沒有人出事。意識到了危險,再負重前行,反而會更安全。”

這就是“壓力效應,”那些胸有大誌,背上有沉甸甸的責任感的人,才能從歲月的風雨中堅定地走過“鬼穀”;而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人,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生命有多重?我想這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生命不能沒有負重!

負重讓人進取。尼采說:“那些未能使我置之死地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量。”1882年,一個中年男子因為還不起巨額債務被關進了倫敦債務監獄。他的兒子剛10歲就被迫到麵包店裏幹雜工,後來又到一家碳粉店刷油漆。男孩沒日沒夜地工作,希望掙足錢好把父親保釋出來。這個孩子就是狄更斯,日後寫出了《雙城記》、《遠大前程》等世界名著,並被譽為英國近代史上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亞相媲美的大作家。是負重讓狄更斯更加懂得進取。

負重讓人成功。“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古代的大人物,有幾個不是有所負重才有所作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韓信受胯下之辱,等等。“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也許身有負重,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你才更有決心。

繭是蝶的負重,一點一點,蝶幾乎耗盡生命去衝破繭的束縛,展現那輕盈的舞姿。沒有繭,蝶的翅膀不會硬朗,蝶的生命裏不再有美麗和飛翔。

沙礫是蚌的負重,年年歲歲,蚌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忍受著巨大的痛苦,終於鑄就了世間最美麗的奇跡。沒有沙礫,蚌的生命裏就不會有震撼與驚歎。

誠然負重是一種痛苦,但唯有它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快樂。生命需要負重,生命必須負重!

缺少了概括思維,議論文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很多同學作文時出現思路不清,或出現材料遊離中心的情況,就是因為在寫作過程中對自己所寫的材料缺少分析、概括,或分析、概括力度不夠。

下麵是筆者寫的一篇議論文,請思考筆者是如何分析、概括,使思路清晰、論證逐層深入的:

心無旁騖地往前衝

“當我站在出發台後時,我誰也不看,不會左右環顧,我隻會看著前方的泳道,我的精力都集中在那裏,其他的我什麼都不考慮。”這是北京奧運期間泳壇神童菲爾普斯回答楊瀾的話。楊瀾接下來問:“你也不說話?”“是的。我不會說話,我讓我的成績說話。”沒有誰要求菲爾普斯“誰也不看”、“不說話”,可見心無旁騖是競技獲勝的基本法則。

在人生的競技場,你必須學會心無旁騖地往前衝!在左顧右盼或回頭的一瞬,機遇往往和你擦肩而過,留給你的,也許就是痛心的回憶。

比如那個在校運會上與第一名失之交臂的男生,他可痛惜過?或者在他的策劃裏,本來就沒有第一名的夢想,在他快跑到終點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麵沒有超過他的人,他受寵若驚,想看看這是不是真的;或者他太在乎第一,左顧右盼急於求證他的勝利?或者他沾沾自喜,急著向後來者展示:“我是第一!我是第一!”“我在你們前麵!”或者他在向觀眾飛去得意的目光:“看到了吧,我是最棒的!”

他,緊緊裹著一身黑色的運動服,像一匹膘肥體壯的黑馬,衝在最前麵,引領著一個烈焰騰騰的馬群。

一百米,飛快!馬上到終點了!

可他卻向左望一下,向右望一下!甚至要回過頭去!

就在離終點的兩步、一步,在他的右側,有一個龐大的身軀驚鴻般掠過,成為“後來居上”的英雄!

機會就在那一瞬,有人失之交臂,有人捷足先登!

機會就在那一瞬,留下光榮與驕傲,留下懊喪與傷痕。當你夜裏醒來,那些榮耀會點亮你的星空;那些傷痕會隱隱作痛!隻因為傷痕處原本應是你的亮點!

心無旁騖地往前衝,關鍵要有執著的信念。如果信念不深,決心不夠,就不足以支撐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人生的機會角逐中去——

衝在前,你或許會矜持,或許會不知所措,或許會得意洋洋,或許享受不了獨占鼇頭的孤獨,或許會莫明其妙地失落掉向困難鈍挫的勇氣;落到後麵,你或許會一下子自慚形穢,自暴自棄,或許會成為一個自我解嘲的小醜。所以,信念不深的人,是不能衝在最前,也不能落在最後的。那就拉在中間好了?處在中間,又最容易對別人評頭論足,即使嘴上不說,心裏也掂著八九分;最容易被別人的言語目光所左右,患得患失。

所以人生的跑道首先是為信念者鋪設的。

“要是,要是……哎!”“我本來跑在前麵的,第一本來是屬於我的!”要是你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地觸摸著這些累累的傷痕,你又在人生的跑道上左顧右盼,又在人生的跑道上向後看了!你唯一能做的,是爬起來再往前衝!你必須麵對自己,不斷地刷新,再刷新!

往前衝,讓汗水和淚水如落花般鋪滿你來時的路。當你再回頭時,一定是碩果累累了。

再讀下麵這篇議論文,思考作者是怎樣概括的,以及概括在立論、明晰文章思路方麵的作用:

幸福於“出入”之間

長沙鐵路第一中學高二陳伊凡秋風掃落葉。飛揚之間,我輕拉住一片枯葉的衣襟,請它幫我解答心中的疑惑:“小小的葉啊,你匆匆地來到這世上,卻又匆匆地離去,你於這人間到底是‘入’呢,還是‘出’呢?”落葉聞言蕩起了幸福的笑意,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