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清酒,琴瑟,低吟。此情此景讓我想到了那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彭澤縣令,那個“性本愛丘山”的五柳先生。他,便是渴望超脫俗世的陶淵明。
離開了汙濁的官場,回歸了純樸的田園,陶淵明時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而“登樂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生活在一個“環堵蕭然”的世界裏卻能如此從容與怡然,令人訝異。然而,他“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情狀又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沉浸在追求之中,如同沉浸在幸福之中,萬事萬物皆可拋。所以,陶淵明是一個幸福的人,既因為他有追求,實現了追求,更因為他所追求的不隻是讀一疊書或照看一片田園,而是得到靈魂的修煉與體悟。(此段由現象探求本質原因。)
當然,有人“出”得清清爽爽,就有人“入”得轟轟烈烈。(運用概括性的語句承上啟下。)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是如此不凡,可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人們無限地擴大了諸葛亮“臨表涕零”的悲情而忽視了他在追求中的幸福。作八陣圖,定天下三分,諸葛亮保住了漢室,亦守護了劉家的王朝,他,可謂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何苦之有?試問諸葛亮為何不在深山中安詳度日以終老?因為他深知那裏隻能扼殺他的追求,所以寧肯幸福地拚上一世。他是一個懂得追求,更懂得幸福的人。
當然,這個世界上原非隻有黑白,人也非隻有抉擇一個“出”、“入”才能幸福。一如被我們奉為千年聖人的孔夫子,就是一個處在“出”、“入”之間的人。(概括性語句,巧妙地總起下文。)
在己,他聽《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於世,他周遊列國,培育弟子三千。他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在一出一入之間享受到了內心的舒暢與愉快,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功業。他追求的不隻是個人的升華,更是一種忘我的承擔——承擔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
原來,幸福的不二法門本不在“出入”,隻不過是“出入”之間的追求罷了。(此句是對全文的概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倘若有緣,再次經過那片落葉林,我一定要告訴那些葉子我的答案:在生命之中該綠的時節,努力地追求過陽光,幸福地染綠過枝頭,在該黃的時候便可瀟灑地葉落歸根,亦“出”亦“入”啊。
人生,不也如一葉嗎?
本文從“出入”的角度,對陶淵明、諸葛亮、孔子以及“葉”的幸福作了分析、比較、分類、綜合、概括,最後得出普遍性的“幸福”法則:幸福的不二法門在於“出入”之間的追求。
文字的魅力,歸根結底是情感的魅力和思想的魅力。充滿感情地寫,進入情境地寫,還要隨時跳出情境進行理性的審視:分析、概括、推理、判斷。作文之道,也是亦“出”亦“入”啊。讀讀筆者的這篇遊記散文,看看情感與思想、感性與理性是如何在本文中交融的:
昭君故裏行
莽莽群山,滴翠的綠,卻不肯為我們擋住車窗外的滾滾熱浪。驕陽下,蓊蓊鬱鬱的碧翠正潑辣辣地晾曬著大山的脾性。
我們的車在河穀,遠遠地看到昭君村,還要沿公路盤旋而上。“王昭君的故裏實在沒什麼看頭”。幾乎有人要望而卻步。千裏迢迢追尋的東西,真讓它擦肩而過?
中午十二點,從蒸著暑熱、悶著暑氣的空調車裏走出來,烈日的暴曬已經把對美人的神往焦化,在人們的心裏飄著糊味。
倦倦地跟在導遊後麵,實在沒有什麼印象。昔日的王府顯得窄小。在當時雖是大戶人家,但曆經重重歲月的過濾,又留下了些什麼陳跡呢!雖是極具心思地要再現昭君的閨閣生活,再現昭君離鄉別親的心碎,讓我們過訪了名目繁多的諸如撫琴台、因灑離別淚而成的桃花潭、昭君父母哥嫂的房間……隻如在一片曆史的廢墟上策馬馳過,騰起一陣烈日下的煙霧而已。
十幾歲離家,而且極可能是永訣,如何不讓人肝腸寸斷。“從家到京城,要走三個月;從京城到塞外,走三年。”導遊極有可能誇大其詞,但相見何其難!相思綿綿無絕!那種離別豈是乘火車、坐飛機的今人能夠體悟?
“人是要抓住機會的。要是王昭君沒有把握機會,終身都可能見不到皇上一麵,而且皇帝死了,還可能要陪葬。那才劃不來呢。還不如拿命運來搏一搏。”有人發表高見。我想,王昭君大概是能夠推翻“紅顏多薄命”的一個有力證據。隻要有機會,隻要有抓住機會的睿智和勇氣,隻要有主宰自己命運的自由,紅顏如何會薄命!隻可惜古代女子的命運不可能因為赫赫有名的王昭君這個典型而改變。(由王昭君的命運歸類引申到古代女子的命運,進行比較,得出女子要改變命運就要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並且探究出古代女子悲劇命運的根源。)
穿過樹影稀疏的紫竹林,灼灼的陽光下急急奔向窄窄的甬道。有人問到四大美女。“沉魚是西施、閉月是貂蟬、羞花是楊玉環,”導遊緩緩地回答,“當時昭君在琴台撫琴,天空中的大雁看到她的美貌,忘記了拍翅膀,就從天上掉下來。”我很佩服導遊的功夫,“落雁”的典故竟被順手拈來貼到了昭君故裏。我聽說是昭君在出塞的途中,大雁被她的美麗驚得失魂落魄。也讀過書中的傳說,“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人可以以自己的眼光來界定動物的美醜,動物又有如此慧心識得人的美醜,且和人的感受和理念完全一致麼?人認為美的,動物也覺得美?人覺得感傷,動物也會感傷?或者是大雁最通人性——塞外時的大雁如此,到江南就識不得昭君的美?就感悟不到昭君的心思啦?這是不必要考證清楚的,大概人們也樂意不去接受考證。既如此隆重地建了“昭君故裏”,讓“落雁”來故裏安家豈不美哉?
昭君故裏能羅列的早已被羅列出來。實在沒什麼看頭,但來此一趟,終於有一些東西在腦海裏逐漸明晰。昭君出塞和親,換來了漢匈六十年的和平,六十年的和平,在古今中外都算一個了不起的政績——如果昭君是政治家的話。逐漸明晰的還有:昭君的父母的形象;昭君的哥哥也曾為和平作出貢獻;昭君不僅是和平的使者,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養育了一兒兩女。更讓我明晰的是昭君如何適應了北方的奇寒,如何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風俗和心理差異。書中記載:“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口令從胡俗,遂複為後單於閼氏焉。”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
昭君是如何戰勝了互相抵觸的倫理觀念?昭君到底又是怎樣一位奇美的女子?
有昭君的白色雕像可作參考。昭君的雕像是人們圍住時間較長的一個景點。左看右看,還是有人說了一句:“這雕像是美呢。”我在杭州西湖見過秋瑾的雕像,似乎也是一樣的美。牆上有一些昭君的畫像,極盡了畫家們的藝術想象,但她們和那流傳千古的美麗之間似乎還存在一段距離。意態由來畫不得,也雕不得!
那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美?
在四大美女中,王昭君是唯一一位獲得人生圓滿的女子,是唯一一位有機會做好自己的女子。她是漢家的女兒,是匈奴的妻子和母親。她做好了自己的角色,做好了為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正是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使她以人性的光芒輝耀了中華大地,照徹了曆史的長河,不僅在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的尊重、景仰。王昭君以人性的美而流芳百世。(把王昭君的美歸類概括為“人性的美”,揭示了王昭君美的本質,發人深省。)西施和貂蟬的美,卻是以人性的破碎為代價;楊貴妃的美,沾了俗豔。她們都以人生的破滅為結局,讓人把紅顏和禍水相連。隻有昭君,她的美來得純真,厚重,博大;她的美源於堅韌和摯愛;美得清澈,是美的人性之花。(通過比較、發現美的本質。)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做好了自己,就稱得上是一種美吧!(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有條件成為女兒、母親、妻子的角色,到“做好自己”,發現王昭君的美的本質,再由有機會“做好自己”的王昭君歸類上升到同樣有機會“做好自己”的每一個現代人,概括出普遍性的本質規律,意思層層推進,引人深思。)
不到一個小時的探訪在走馬觀花中結束。我們又出發了。
群山崔巍,如一個個偉岸的巨人,威嚴盤踞,須仰視,才給你滿懷的沉穩,才讓你無意間瞥見她的豐腴,洞見她的威嚴。人在莽莽大山中,你可以小如山泉中的一掬浪,山穀中的一棵草;你也可以和山對視,你的靈魂沐浴在山風和雲氣中,你的身軀和山一樣堅挺,你的胸懷和山一樣篤厚。
昭君,你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女子,你是大山的魂!你是站在大山肩膀上的巨人!
時隔千年,昭君依然在山之胸懷,山之肩脖間拽裙淺笑。
來一趟昭君故裏,知道昭君之所以為昭君。
來一趟昭君故裏,讓我們更透徹地領悟人生。
昭君故裏,不必引經據典,也不必大張旗鼓地修建。它給我們的滋養,就在巍巍青山,悠悠綠水間。
當年的昭君就是從這裏出發。從這裏出發,你會走得更遠,腳印更加清晰……
有一位物理學家曾說:“所有的科學都接觸藝術;最差勁的科學家是沒有成為藝術家的科學家;最差勁的藝術家是沒有成為科學家的藝術家。”
你可知道——發明家諾貝爾,出版過詩集《兄弟們》和小說《在光明的非洲》;地理學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著作《徐霞客遊記》;數學家華羅庚,常常從數學王國到文學王國漫步,寫出了許多優美的散文。
你可知道,曾獲“茅盾文學獎”的陳祖德,是我國圍棋院院長,在中國圍棋史上第一個戰勝日本九段棋手?
你可知道,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家曾是愛因斯坦的夢想?
你可知道,獨立寒秋的詩人毛澤東心中的雄韜偉略?
你可知道,目光如炬的馬克思,他如果肯向文壇投下一瞥,文壇將為之深深戰栗?
……
讓感知、想象載著理性思維翱翔!
讓理性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斷為感知、想象披荊斬棘!
擁有了超強的概括力,便是長纓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