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斷章》解讀(3 / 3)

第二步:理性地分析概括。在表象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類、比較、抽象、綜合直至概括。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你看風景,又是別人眼中的風景。“風景”通過本質歸類為“可以欣賞的、可以享受的、可以回味的事物”。“愛情”隻是其中一種。“看”歸類為“欣賞”、“感受”等。通過分解成部分、歸類之後,然後把一二句綜合為:一個人欣賞著、感受著、愛著,同時也被欣賞著、被感受著、被愛著,但欣賞與被欣賞、感受與被感受、愛與被愛……的雙方常常不能對應統一,因而生出許多美,也產生許多遺憾。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明月”等事物為“你”裝飾,“你”“裝飾”“別人的夢”。“裝飾”的本質是“美化”、是奉獻等。“夢”的本質是精神的、是情感的、是想象的、是潛意識的、是超越了現實的。也就是說,這種“裝飾”不僅是現實世界的,也是超越現實的。綜合概括為:人、自然成為美化、奉獻的對象,也美化著其他現實或超現實的事物、精神、情感。美與遺憾同時存在。

最後概括整首詩的主旨為:一個人去欣賞、去愛、去奉獻,也成為被欣賞、被愛、被奉獻的對象。人往往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與被欣賞,愛與被愛,奉獻與接受的雙方常常不能對應統一,生出許多美,也產生許多遺憾。

有的幹脆丟出卞之琳反駁李健吾的話作為主旨:“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刹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者當時愛探究的這些事理,是不是就一定是本詩的主旨呢?且不論作者是不是完全想以此詩來表現他所探究的事理,不論作者所想與所寫能不能完全一致,如果概括成“人生處處存在‘相對狀態’,作為群體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就會犯過度概括的毛病,太空泛而不利於對詩的主旨的把握。因為本文主旨隻是“互相依存、相互聯係、互相影響”中的一個方麵。

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必定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參與。雖然感知體驗時不能讓理性的分析概括過多地幹預,分析概括時不能被感知體驗拖累,但這兩個過程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完成對一個文本的完整閱讀。

請充分發揮感知和想象的作用,紮紮實實走進概括的過程,概括下文主旨:

白兔和月亮

周國平在眾多的兔姐妹中,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她愛大自然的美,尤愛皎潔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於是,諸神之王召見這隻白兔,向她宣布了一個慷慨的決定:“萬物均有所歸屬。從今以後,月亮歸屬於你,因為你的賞月之才舉世無雙。”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隻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於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