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沒有走入概括的過程,或概括的過程不到位。
“概括是人們由感性具體上升到思維抽象最重要的終極階段”。要經過分析、分類、歸類、比較、綜合、抽象一係列的理性思維過程,才能達到概括的目的。現在流行對文本肢解的批判,其實肢解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必須肢解!因為,對一個文本的解讀必須經曆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不肢解就不能深入部分進行分析思考。我們要批判的是肢解過後不進一步分類、歸類、綜合、抽象以及概括不到位的行為。
沒有進入概括的過程,就會浮光掠影;概括的過程不到位,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對整體肢解有遺漏,就會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不能對肢解分析得出的結論進行分類,就會零散雜亂;不能全麵綜合,就如同盲人摸象;綜合時分不清主次,就會出現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現象;不能歸類、抽象,概括就不能深入。
下麵我們以《台階》為例進行概括:
先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然後走入概括的過程:
一、通過分析、分類、歸類、綜合、比較等概括文本內容
第一步:分解、分類、歸類。
這篇小說分成了32個自然段,我們就可以把這篇小說分解成32個小元素進行分析思考,並且進入情境,充分感知,弄清每一段的主要意思,然後把意思相同相近的段落合並在一起:
1.父親總覺得台階低。
2.父親憑力氣得到做台階的石板。
3.石板經多年磨光了些,給人帶來情趣和舒暢。
4~5.台階給貧窮單調的生活帶來一點生活情趣和舒服。
6~7.父親感歎“我家的台階低”。
8~9.因為台階低代表社會地位低,所以父親盼望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10~16.父親為了實現修築高高的台階的願望勤奮、執著、勁頭十足、不辭勞苦地準備了大半輩子。
17~21.造屋、造台階的幹勁、興奮、滿足、得意以及鄭重的態度。
22.父親不覺老,有幹勁,托石板時腰閃了一下。
23.舊台階存在時間之久,也側麵反映父親為新台階準備時間之長。
24~29.坐在新台階上不能磕煙灰,內心“不自在”,答錯話,台階太高挑水閃了腰,父親失去了坐台階的興趣。
30~32.父親失去了生機、活力、幹勁,“老了”。
第二步:綜合——弄清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保主舍次。
如理清1—9段之間的關係。首先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再尋找和相異的因素之間的關係:
A.第1段和第6、7段意思相同,反複表現父親對“台階低”的不滿意。
B.第2~5段主要突出台階經過多年踩踏給貧窮的家庭帶來情趣和舒服。
C.第8、9段是寫父親嫌台階低的原因(台階低代表地位低)。
現在通過綜合就可以看出A與C之間的關係是因果。
B和緊挨著的第1段與第6、7段之間會是一種什麼關係呢?B是對台階好的一方麵的感覺,而A是不好的感覺。從文章整體來看,B是次要材料,是為了反襯突出第1、6、7段“父親對台階低不滿意”。概括時要保主舍次,因此概括1到9段不必考慮第2~5段的內容。
1~9段可以綜合為:
因為台階低,代表社會地位低,父親對自家台階很不滿意,盼望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如果不能從整體出發,看不到主要的方麵,撿著芝麻就芝麻,撿了西瓜就西瓜,是不可能有效地綜合的。
下麵是對整篇小說內容的初步綜合:
第一部分(1~16段):因為台階低代表社會地位低,父親盼望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並為實現這個願望勤奮、執著、勁頭十足、不辭勞苦地準備了大半輩子。(第2~5段起反襯作用,是次要材料)
第二部分(17~23):父親造台階的興奮、滿足、得意的心情以及充足的幹勁、旺盛的精力、鄭重的態度。(17段是寫造屋是次要材料,22、23段寫舊台階也是次要材料。)
第三部分(24~32):新台階不僅不能磕煙灰,沒有了往日的舒服,讓父親挑水閃了腰,而且沒有使父親感到有地位,反而內心“不自在”。造台階的願望實現了,父親卻失去了生機、活力、幹勁。
綜合如果就此止步,那麼綜合的力度就不夠,就不足以為後麵的主旨概括打下基礎。我們還要弄清這三個部分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清三個部分之間的主次:
父親為了實現受人尊重的願望,準備了大半輩子修建有高台階的新屋,台階造好後,父親的願望沒有實現,反而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小說側重於造台階前與台階造成後父親的精神麵貌的對比,突出修建台階並不能讓父親改變卑微的心理狀況。
二、運用分析、分類、綜合、比較、抽象等對初級概括出來的文本內容再概括
對初級概括出來的文本內容進一步分解歸類:
“父親希望有社會地位,受人尊重”歸類為:“人對尊重的心理需求”、“人的精神追求”。
“台階”歸類為:“物質”、“形式”。
“造台階”歸類為:對“物質”、“形式”的追求。
“父親為了實現受人尊重的願望,準備了大半輩子修建高台階”歸類為:以對“物質”、“形式”的追求來實現心理、精神需求的行為。
根據歸類的結果可對通過初級概括出來的文本內容抽象綜合為:
一個人把對精神的追求,受人尊重等心理需求寄托在對物質、形式的追求上,即使物質、形式上的追求通過不懈努力得到實現,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也隻能落空。
因此,這篇小說的主旨就是通過父親為實現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把大半子時間耗在修建台階上,台階修成,不但願望沒有實現,精神也垮了,說明一個人把對精神的追求,受人尊重等心理需求寄托在對物質、形式的追求上,即使物質、形式上的追求得到實現,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也隻能落空,批判這種以對物質、形式的追求來實現精神、心理需求的行為,引起人們對如何提高人生、生活質量,追求怎樣的理想、怎樣的生活等的思考。
走完概括的過程,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很好的訓練,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像豬八戒吃人生果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嚼出來。這麼複雜的過程胡亂幾步就走過了,難怪出那麼多的偏差。
也許有的人認為不需要經過煩瑣的概括過程也能很好地解讀文本,好比樂感很強的人,不需要看樂譜、打節拍也能把樂曲唱準,但這恐怕隻適用於簡單的樂曲。對於簡單的文段,有時不需要經過明顯的分析概括,反複地朗讀、想象,憑語感就可以了;對於複雜的文段,光憑語感,即使“書讀百遍”,也難以“其義自見”。文本解讀,一定要進行認真艱苦的分析概括,但如果隻注重分析概括,就好像隻做識樂譜、打節拍的練習,必然寡淡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