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台階》解讀(2 / 3)

26.而父親自己卻熬不住,當天就坐在台階上抽煙。他坐在最高的一級上。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台階上磕煙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階是水泥抹的麵,不經磕。於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27.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麼就回答錯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階上時就比上次低了一級,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級他還是不自在,便一級級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級,他又覺得太低了,幹脆就坐到門檻上去。但門檻是母親的位置。農村裏有這麼個風俗,大庭廣眾之下,夫婦倆從不合坐一條板凳。

28.有一天,父親挑了一擔水回來,噔噔噔,很輕鬆地跨上了三級台階,到第四級時,他的腳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踩下去的時候像是被什麼東西硌了一硌,他停頓了一下,才提後腳。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擔受了震動,便“嘎嘰”地慘叫了一聲,父親身子晃一晃,水便潑了一些在台階上。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我隻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裏去。廚房裏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等父親從廚房出來,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父親說他的腰閃了,要母親為他治治。母親懂土方,用根針放火上燒一燒,在父親閃腰的部位刺九個洞,每個洞都刺出鮮紅的血,然後拿出舀米的竹筒,點個火在筒內過一下,啪一聲拍在那九個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親拔下了那個竹筒,於是,從父親的腰裏流出好大一攤汙黑的血。

29.這以後,我就不敢再讓父親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親閑著沒什麼事可幹,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之後,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願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台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

30.我就陪父親在門檻上休息一會兒,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裏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

31.好久之後,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麼了?

32.怎麼了呢,父親老了。

對《台階》這篇小說的主旨普遍解讀為:

本文敘述了父親建造高台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憐憫。《台階》暗寓了中國一般農民人生的奮鬥過程。

如果這就是主旨,那麼該小說的最後一部分第24到32段寫“台階造好後,父親不自在、答錯話、閃了腰,失去了生機與活力”隻體現了“作者對‘父親’的憐憫”,因此,意義不大,可刪去。而且“作者對‘父親’的憐憫”在這個對主旨的解讀中是格格不入的:從“表現了父親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和“《台階》暗寓了中國一般農民人生的奮鬥過程”來看,應該“崇敬”才對,怎麼會是“憐憫”?按照這種主旨解讀,最後一部分實屬累贅。

一般人對該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父親要強、勤勞、老實厚道、不甘人後、有執著的追求、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謙卑”這一層麵,對父親準備造台階和造台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熱情、幹勁、不辭勞苦、旺盛的精力感知不足,對父親造台階前和造台階後的精神狀況的對比視若不見,對主要情節展現出來的父親把實現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寄托在對外物(台階)、形式的建造、追求上這一導致人生失落、破滅的根源幾乎沒有涉及。

更有甚者,是浮在作品表麵的主觀臆斷帶來的誤解。下麵這個解讀就和課文內容南轅北轍:

盡管歲月抹去了父親臉上一向掛著的笑容,累彎了一向挺直的腰杆,迫使父親低下了倔強的頭顱。但是夢想賦予了他健壯的步伐,追求引領他走向光明大道,成功則證明了他的真實與壯美。誠然,過程裏難免會有坎坷與荊棘,成長中難免會有辛酸與淚水,但是人的一生,也正是有了夢想,有了追求,有了目標,才更加的有意義。

父親的夢想是受到別人的尊重,提高自己的地位,他把這個夢想寄托在台階的修建上,台階修成了,卻改變不了父親內心的卑微,反而連“坐台階”的舒適和興趣都失去了。台階造成,就是台階在父親生命中的終結,父親精神大廈從此崩塌,失去了生機和活力。這樣的追求怎麼“引領他走向光明大道”呢?這樣的追求難道會使人生“更加的有意義”?

這不是在讀作品,是讀者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瞎扯。

以上被貫之以主題、主旨的父親的精神形象,“崇敬”、“憐憫”等,隻是小說表現的次要方麵,或者可以說隻是這篇小說的底色。小說的主題到底是什麼?文本主旨概括為何如此之難?解讀的偏差從哪裏來?

文本的解讀是感性和理性交融的結果,必須充分發揮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作用。《台階》一文解讀出現如此多的偏差,是感知能力和概括力嚴重不足造成的。

一、沒有深深進入文本情境,發生感知。

感知是概括的基礎,感知與概括是相輔相成的,感知不到位,概括就會跟著出現偏差。

例如寫父親為造台階做準備:

“大熱天父親挑一擔穀子回來,身上淌著一片大汗,顧不得揩一把,就往門口的台階上一坐。他開始‘磨刀’。‘磨刀’就是過煙癮。”“父親”利用磨刀的時間過煙癮。“父親磨好了‘刀’。去煙灰時,把煙槍的銅盞對著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那時我不知道山有多遠,隻知道雞叫三遍時父親出發,黃昏貼近家門時歸來,把柴靠在牆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階上,把已經磨穿了底的草鞋脫下來,壘在門牆邊。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台階。”

一般分析為父親的勤奮、執著、不知疲倦,其實這裏主要是寫父親追求理想的熱情,為實現理想爭分奪秒,幹勁十足,不辭勞苦,體現理想帶給父親的精神力量。

例如寫造屋一節:

白天,他陪請來的匠人一起幹,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幹到半夜。睡下三四個鍾頭,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擔心父親有一天會垮下來。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給這個遞一支煙,又為那個送一杯茶。

一般分析“父親很勤勞,熱情”,其實這裏主要是表現父親建屋造台階的興奮、得意、自豪、滿足的心理以及旺盛的精力,是造台階的理想將要實現帶給他無窮的精神力量。

由於對部分的感知不到位、欠深入,對父親形象的主要特征,對造台階前和造台階後父親的精神麵貌的對比就不可能產生鮮明的感知,就抓不住文章的側重點,就出現了主次不分,顧此失彼的現象。浮淺的感知阻礙著理性分析的深入。

深深地進入文字所承載的情境,調動自己的直接和間接經驗,對文本產生體驗,讀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感其形,並能透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或環境描寫等進入人物的感知和內心世界,才能夠產生深度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