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呼喚風盡力咆哮,因為這是“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第二段轉折句“但”後麵的重心部分道出“應該你盡力咆哮”的原因:“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塵,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一些花草樹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你翻波湧浪,和你一同地大聲咆哮啊!”
第三段是第二段原因的深入,是對“應該你盡力咆哮”的原因的核心解答,揭示本質原因。因為洞庭湖、長江、東海翻波湧浪,具有“偉大的力”,“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而這正是屈原所思念,所向往的。
這三段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圍繞屈原呼喚風來寫,逐層深入地揭示了呼喚風盡力咆哮的原因:思念偉大的力,呼喚自由以及如跳舞如音樂如詩一般富有激情而美好的事物。
這三段可概括為:寫屈原思念偉大的力,呼喚自由以及如跳舞如音樂如詩一般富有激情而美好的事物。
這三段作者沒有直接運用因果關係的詞,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卻不能省卻這本邏輯的賬。如果弄不清中間的邏輯推理,就不能把握重心,把握不了重心,就不能胸有成竹地把握文段的主旨,就不能對文段進行很好的概括,不能清晰地複述文段。
2.吳冠中的美學小品《橋之美》雖是一篇初中課文,但對這篇文章的概括,現在的高中畢業生以及大學生恐怕也難以勝任。
橋之美吳冠中
1.“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這口吻教訓後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經過無數的橋,除了造橋的工程人員外,恐怕要算畫家見的橋最多了。
2.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橋,多麼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麵;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麵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麵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麵間形式轉變的橋!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3.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梁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4.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仿佛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隻17孔,蘇州的寶帶橋有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麵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5.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裏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隻,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麵,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麵,橋往往擔任了聯係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裏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穀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我畫過西藏、西雙版納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橋,人道索橋險,畫家們眼裏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岩、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6.南京長江大橋遠看也是一道直線,直線美不美?直線是否更符合新的審美觀?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複,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裏。為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麵!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後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係,因而構不成畫麵。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線橋多,列車不斷地過橋、進洞,出洞、過橋,幾乎是橋連洞,洞連橋。每過環形的山穀,前瞻後顧,許多橋的直線時時劃斷陡坡,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美與險並不是一回事。
7.攝影師和畫家繼續在探尋橋之美,大橋、小橋,各有其美。有人畫鵲橋,喜鵲構成的橋不僅意義好,形式也自由,生動活潑。凡是起到構成及聯係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這篇文章一共有七段,我們先來一段一段地分析概括:
第一段和文章的主要內容“橋之美”的關係不大。聯係下文可知,第一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出“畫家見的橋最多”,由“畫家見的橋最多”引出“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也是美術工作者,我也喜歡橋,最終引出作為美術工作者的“我”對“橋之美”的欣賞和介紹。引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從整體感知上來說,第一段是次要材料,目的是為了引出主要材料。
因此,概括全文時第一段舍棄。
①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②橋,多麼美!③“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麵;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麵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麵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麵間形式轉變的橋!④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思考:1.第①句和②到④句之間是因果關係,根據文章的寫作目的,第①句是主要的嗎?2.第③④句從正反兩方麵說明了什麼?3.“‘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這個複句單從句子上看,主要表達什麼?第③句內部是什麼關係?句子的核心是什麼?
4.概括這個文段哪些是可以像丟包袱一樣丟掉的?
分析:第①句是過渡句。有的過渡句有概括總起的作用,但這句沒有概括的功效,隻是承上啟下,由“尋橋”引出本段寫作目的:“尋橋”的本質原因——橋之美。又根據本文的寫作目的,這裏的因果關係重心在原因方麵。概括時,第①句可拋置。
③④是對“橋,多麼美”的具體介紹,且是從正反兩方麵來介紹的。概括時隻需抓第③句正麵表達即可。
概括時把第①句和第④句像丟包袱一樣丟掉,隻剩下第②句和第③句了。
“‘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這個複句單從句子上看,轉折和遞進關係共存,重心在後一個分句,主要表現“小橋流水人家”“偏於繪畫的形式美”。而第③句的結構關係為總起分述:從形式上的對比、形式上的變化、形式上的轉變談“小橋流水人家”的“繪畫的形式美”。因此第③句的核心是:“小橋流水人家”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現在隻剩下第②句和第③句的核心部分了。
第②句很簡單,但要變感歎句為陳述句。
因此這段的概括就隻要綜合下麵兩句話就可以了:橋美。“小橋流水人家”偏於繪畫的形式美。這兩個句子一個概括,一個具體。又根據文章寫作目的,可知第③句是通過具體分析“小橋流水人家”來體現“橋之美”。
因此,第二段可快捷地概括為:介紹橋的形式美。
①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②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梁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這段兩句話,以轉折連詞“不過”來銜接,從轉折關係方麵來說,重心在轉折後的內容,即第②句。
從表現技巧上來說,這段采用了“宕筆”,第①句宕開一筆,並不承接上文寫“形式美”,而是寫橋作為獨立的“大件工藝品”的美,不僅使“橋之美”的內涵更豐富、完備,更重要的是為第②句繼續寫“形式作用”鋪墊張本,突出第②句要表現的內容。
第②句用一個並列句子“並非……也並非……而是”從反正兩方麵道出“我之愛橋”的原因。反麵為正麵作襯托,抓正麵即可,那麼這一段根據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旨可概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