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愛橋,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而這個意思又總領了下麵第四段,第四段是對這個意思的具體闡述。可見這個意思是作者著力要表現的。第四段從以下幾個方麵具體寫“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形式作用”:
1.舉茅盾故鄉的石橋為例:厚實的平麵鋪開的葦叢使空間狹窄擁擠,令人憋悶;而石橋輪廓鮮明簡單,能使空間陡然疏朗開闊,令人神清氣爽。
2.舉江南水鄉的石橋為例:細弱的柳枝拂著堅硬的石塊,強弱、輕重、動靜不同,顏色對比,陽剛與陰柔兩種美的不同,和諧而統一。
3.舉水天一色的長橋為例: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
4.舉廣西、雲南的風雨橋為例:橋麵上蓋有廊和亭,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段具體寫“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是歸類概括。因此,概括全文時要舍棄第四段。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裏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隻,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麵,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麵,橋往往擔任了聯係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裏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仿佛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穀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我畫過西藏、西雙版納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橋,人道索橋險,畫家們眼裏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岩、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第五段三個例子:
1.《清明上河圖》中的橋及田野上的橋具體說明“橋往往擔任了聯係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
2.莊稼地小橋的例子,說明“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
3.舉索橋為例,通過轉折句重心把握、丟掉反麵表達並進行歸類整理,可總結出這個例子說明環境使“索橋和周圍環境配合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前兩個例子通過抽象歸類為“橋的形式作用”,而第二個例子不僅說明“橋的形式作用”,而且和第三個例子一起說明了“橋的形式與周圍環境和諧配合產生美”。第二個例子可以說具有過渡的作用。
這一段談了兩個方麵:“橋的形式作用”和“橋的形式與周圍環境和諧配合產生美”。
一般來說,一個段落和一篇文章一樣,隻有一個中心意思,除非這個段落是過渡段。這一段是不是過渡段呢?能不能過渡到第六段呢?
第六段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段落,概括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隻要掌握了概括的技巧,難題也不難。這一段的概括見《概括的準備一:概括的舍棄和轉化》中《句式的轉換》一節。
第七段是對“橋之美”的引申、拓展,由現實的橋引申到精神的橋梁、心理的橋梁,由實到虛,虛實相生,豐富了“橋之美”的內涵,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但這一段相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全文主要談現實中的橋的美。因此,概括時這一段舍棄就是。
從對各段的分析中已可知概括全文能夠丟掉的段落有一、四、七段。我們把剩下段落分析概括得來的結論列在下麵:
第二段:介紹橋的形式美。
第三段:“我”之愛橋,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橋的形式作用”和“橋的形式與周圍環境中的幾何形式和諧配合產生美”
第六段:橋作為直線如果能與周圍環境巧妙、和諧配合,就是美的。
運用累加法,去掉重複的,然後合並:
本文介紹了橋的形式美、橋的形式作用以及橋與周圍環境中的幾何形式的和諧配合產生美。
進一步探究其中的內在聯係:“橋的形式作用”也是從屬於“橋的形式美”的,“橋的形式作用”實際上闡明了“橋的形式美”是如何產生的。可把這個結論帶入到文章第四、五段驗證。
最後綜合得到概括本文的結論:
本文介紹了橋的形式美並且從橋的形式作用、橋與周圍環境中的幾何形式的和諧配合談橋的形式美是怎樣產生的。
文章概括一定要從大局出發,在建立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上,深入部分分析研究,探尋部分與部分的關係,運用科學的法則進行老老實實的概括。如果沒有掌握科學的概括方法,不能走入概括的過程,隻是光憑感悟,就可能浮光掠影,霧裏觀花,很難進行客觀正確的概括。
1.找出能概括下麵這段文字的關鍵句:
(1)①要追究一個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義或目的,從客觀上看,我總覺得是愚蠢可笑的。②可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我把這種倫理基礎叫做豬欄的理想。④照亮我的生活道路,並且不斷給我新的勇氣,以使我愉快地正視自己的理想的,是善、美和真。⑤要是沒有誌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裏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麼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⑥我總覺得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的——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2)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人們越來越要求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潛能都解放出來。”然而,“人們的創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響的能力”。它強調說:“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是並存的。”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學中妨礙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因素:概念的內涵固定化,限製了思考,無法產生突破和解決新問題,對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限製了發散思維的發揮,墨守成規更窒息了創新的願望和靈感,強調記憶、練習、再現的聚斂性思考,忽略應用、聯想的擴散性思維訓練,情感因素不足,缺乏形象和審美內容,缺乏認知中的愉悅和激勵。
2.概括下麵的文段:
一篇文章怎樣才好看呢?先拋開內容不說,手法必須有變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寫、敘事、抒情、說理等。如就單項技巧而言,描寫而不單調,敘事而不拖遝,抒情而不做作,說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時候是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如敘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雜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襯之法,反串互換之法。文者,紋也,花紋交錯才成文章。古人雲:文無定法,行雲流水。這是取行雲流水總在交錯、運動、變化之意。文章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沒有人看;形式死板,沒有變化,也沒有人看。變化再多,基本的東西隻有幾樣,概括說來就是: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文章五訣”。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個內容,又是描寫、敘述、抒發、議論四個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為實,“情”、“理”為虛,“典”則是作者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就是我們平常與人交流,也總得能向人說清一個景物,說明白一件事,或者說出一種情感、一個道理。所以這五個字是離不開的。因實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種文體以某一種手法為主。比如,說明文主要用“形”字訣,敘述文(新聞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訣,抒情文主要用“情”字訣,論說文主要用“理”字訣。
正如一根單弦也可以彈出一首樂曲,隻跑或跳也可以組織一場體育比賽。但畢竟內容豐富、好聽、好看的還是多種樂器的交響和各種項目都有的運動會。所以無論哪種文體,單靠一種手法就想動人,實在很難。一般隻有“五訣”並用才能做成斑斕錦繡的五彩文章。試用這個公式來檢驗一下名家名文,無不靈驗。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一篇《記》,但除用一二句小敘滕子京謫守修樓之事外,其餘,“霪雨霏霏”、“春和景明”都是寫形,“感極而悲”、“其喜洋洋”是寫情,而最後推出一句震徹千年的大理“先下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形、事、情、理,四訣都已用到,文章生動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記敘的範圍。(《文章五訣》梁衡)
1.(1)第4句。(第①句話入題,談要追究一個人生存的目的是難以作出科學回答的。第②句談每個人又都有理想,這兩句構成轉折關係,強調重點在第②句。第③句承第②句,反麵表達,談自己不把安逸生活當作自己的理想。第④句明確說明自己的理想是什麼,前三句主要是為了引出第④句。第⑤、⑥句從反麵說明樹立正確理想的重要性,是對第④句的進一步論證。)
2.有必要警惕教學中妨礙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因素。
3.一般要形、事、情、理、典“五訣”並用才能寫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