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全息的,思維是全息的。部分是整體的縮影,對部分的研究遵循著對整體研究的規律。對文章部分概括的思維過程和對文章整體概括的思維過程是相同的。對部分的分析就是對部分的概括。
對整篇文章的概括要把文章分解為部分,對部分進行抽象、保主舍次、綜合等,再探求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係。沒有主次之分的,把各部分抽象、綜合概括的結果運用累加法再作綜合概括;有主次之分的要保主舍次之後再進行累加。
概括是基於對材料的歸類、組合,通過思維的綜合使其係統化。凡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歸入一類,而每類內部及各類之間均呈現出一定的邏輯序列,共同組成一個多層次的有序的結構係統。能夠拎起這個係統的提綱挈領的話,就是概括得出的結論。
能夠分辨概括和具體、抽象和形象、正麵與反麵、含蓄與直白表達,能夠分析、歸類、綜合、抽象,並且明確關係,能夠保主舍次之後,就可以對複雜的材料進行綜合概括。
下麵略舉幾例:
1.請概括下文②到⑧句的內容要點:
①可是現在有人說,這幅圖不對了。②首先,“烏啼”不是烏鴉叫。③因為“烏鴉的習性,在日落之後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④那麼“烏啼”是什麼呢?⑤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⑥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⑦“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於隋大業七年,毀於清同治年間”。⑧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
思考:②③句、⑤⑥⑦句的重心是什麼?②到⑦句概括時哪些句子可以舍棄?②到⑦句與第⑧句是什麼關係?
分析:如果沒有明顯的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因果關係的重心一般是結果部分,那麼②③句的重心是第②句。第④句是過渡。⑤⑥⑦句也是因果關係,而且第⑤句是結論,第⑥⑦句是證據,所以重心是第⑤句。因此,②到⑦句中③④⑥⑦句可以大膽地舍棄,概括②到⑦句隻需把第②句和第⑤句整合,即:“烏啼”不是烏鴉叫,是“烏啼橋”之謂也。
這句話又是並列關係的句子,先從反麵說,再從正麵說,因此,第②句也可舍棄,隻取正麵的意思,概括起來更簡練。總之,②到⑦句概括起來核心就是:“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
這句話和第⑧句之間是什麼關係?
通過概括把②到⑦句變得簡練,就很容易看出②到⑦句與第⑧句之間的關係:因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所以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由此看來,②到⑦句是第⑧句的原因。
如果要概括第②到⑧句的內容要點,仍然保主舍次抓結果,把第⑧句提煉出來就行了。
2.概括魯迅《故鄉》中的一段: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②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③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④隻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文段中第②③句是用閏土的崇拜偶像來襯托、類比出“我所謂的希望”“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即一種崇拜的對象,並沒有將希望付諸實踐行動;這兩句中第③句是重點。
第④句是對②③句的補充,從補充閏土和我“願望”的不同上,更進一步強調它們的相同,強調不同之中的相同點,也就強調了第③句。
因此②③④句的重點是第③句,把這個反問句化為陳述句:我所謂希望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
這樣就更容易進行句子之間關係的揣度。現在隻需考慮第①句和第③句的關係,即因果關係: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因為我所謂希望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
這個因果句的重心是原因還是結果呢?
結果部分是具體體現:“害怕”是一種具體的心理現象。原因部分是本質的,是主要部分。概括時要丟掉結果部分。
“手製的偶像”是比喻的說法,比喻盲目崇拜的對象。概括時要化形象為抽象,丟掉喻體。
因此這一段概括為:
我所謂希望是我盲目崇拜的對象。從正麵不太好理解,就從反麵來進一步明確:我所謂希望是我盲目崇拜的對象,沒有去為之努力奮鬥。
這一段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難以弄清這一段主要表達什麼。通過概括明確後能對本段意思有進一步理解:
我隻是盲目崇拜希望,並沒有去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沒有去實踐,希望如何能實現?突然發現我對待希望如同對待“偶像”一般,隻有盲目的崇拜,如何不讓我“害怕”呢?
3.用不超過25個字概括下麵這段文字的主旨:①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迅猛發展,而中國在這些方麵落後了。②我們應當立誌圖強、奮起直追,虛心向西方學習,凡是好的、有用的都應該學,這是沒有疑問的。③但我們如果因此丟棄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記了“我們自己是誰”,那恐怕就要成為民族罪人了。④曆史證明,一個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尤其是標誌文化特質、體現文化靈魂的哲學思維傳統,那就很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終究要被淘汰出局。⑤況且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哲學思維個性,更應該發揮所長,為創造人類的新文化和新哲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明晰關係丟包袱:①②句是因果,重在結果,丟掉第①句;②③④⑤句是轉折關係,丟掉第②句;
③④句是因果關係,③為果、④為因,從反麵分析原因,表明觀點;第⑤句意思更進一層,而且從正麵分析原因、表明觀點。③④⑤句不僅從反麵到正麵,而且由一般個別,由對“民族”的分析引出本段重心:對“中華民族”的分析。丟掉③④句,最後剩下第⑤句,這就是能概括本段的關鍵句。
明晰關係大膽地丟包袱,概括變得簡單,下麵我們著重來看看第⑤句: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哲學思維個性,更應該發揮所長,為創造人類的新文化和新哲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句話是目的複句,表示目的的分句“為創造人類的新文化和新哲學做出應有的貢獻”是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是次要的,丟掉。
這句話是抽象的、直白的表達,不需要化形象為抽象、化含蓄為直白等,隻要壓縮一下,變複句為單句就可以了:我們應該發揚本民族曆史文化傳統和哲學思維個性。
4.概括下麵這個文段:
①書不僅征服時間和空間,更征服人的大腦。②但是,倘若一個人隻是被書征服,而沒有征服書,充其量也隻能算是個書蟲子。③正如培根所說,把自己的大腦當成草地,任別人的思想如馬蹄一般踐踏。④那樣的話,再好的書也將失去價值。
思考:1.哪些句子是可以丟掉的。2.轉折句的重心是什麼?能概括這段話的關鍵句是哪一句?該句中有沒有需要化形象為抽象的地方?
分析:根據轉折句,重心是第②句,第①句可丟。
第③句是作為道理論據證明第②句的,第③句也可丟。
第②句中“而沒有征服書”是反麵說法,保留正麵說法就可以了。因此①②③句概括時留下下麵的內容即可:
倘若一個人隻是被書征服,充其量也隻能算是個書蟲子。
這句話中“書蟲子”是比喻的說法,要找到本體特征,化形象為抽象,理解含義。結合第④句本段可概括為:
倘若一個人隻是被書征服,再好的書也會失掉價值。
5.概括下麵文段:
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裏,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②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③相反,這種非凡的靈感,往往產生於這樣的過程:關注極其普通、甚至一閃念的想法,並對它反複推敲,逐漸充實。(《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思考:①②句、②③句之間是什麼關係?能概括文段的關鍵句是哪一句?
分析:①②句,轉折句,概括時①句可丟不管。②③句之間是正反並列闡述同一個觀點,丟掉反麵表達第②句,留下第③句即可,因此能概括文段的關鍵句是第③句。
對整篇文章的概括要把文章分解為部分,對部分進行抽象、保主舍次、綜合等,再探求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係。沒有主次之分的,把各部分抽象、綜合概括的結果運用累加法再作綜合概括;有主次之分的要保主舍次之後再綜合。
1.概括郭沫若《屈原》中的《雷電頌》的幾段,這幾段可以看作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裏,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應該你盡力咆哮的時候!
盡管你是怎樣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們從夢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轉來,不能吹掉這比鐵還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塵,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動一些花草樹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長江,使那東海,為你翻波湧浪,和你一同地大聲咆哮啊!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波瀾呀!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