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比較:大智若愚(1 / 2)

比較,就是要確定事物之間、現象之間或特征之間的相同點或不同點。

比較,和分類一樣,看起來非常簡單,實則是一種很了不起的思維能力:能夠通過比較分辨出不同事物的相同點和相同事物的不同點,這是天才的特點之一。

下麵來做一個練習:

①請列舉一棵樹和一輛汽車的若幹個相同的地方。

②請列舉冰霜和烏龜的若幹相同的地方。

③請列舉你無法對其進行拍攝的事物。

列舉越多越好。

大智若愚,比較並不簡單吧。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中寫道:

“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發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位外國讀者,或者是位能欣賞外國詩的中國讀者。一個隻讀中國詩的人決不會發生這個問題。他能辨別,他不能這樣籠統地概括。”為什麼呢?因為“一個隻讀中國詩的人”缺乏對中國詩進行比較的參照物。錢鍾書接著說:“假如一位隻會欣賞本國詩的人要作概論,他至多就本國詩本身分成宗派或時期而說明彼此的特點。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因為也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

錢鍾書先生之所以在學術上有那樣豐碩的成就,也離不開“比較”這個人人都能擁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武器。如同一根普通的木棍,到了武林高手那兒,就成了橫掃千軍的武器了。讀下麵這段話,思考錢鍾書先生是怎樣通過比較發現事物的本質、得出精辟的結論的:

據有幾個文學史家的意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後有抒情詩。中國詩可不然。中國沒有史詩,中國人缺乏伏爾泰所謂“史詩頭腦”,中國最好的戲劇詩,產生遠在最完美的抒情詩以後。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裏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這種現象在中國文化裏數見不鮮。譬如中國繪畫裏,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後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而辯證法的周到,足使黑格爾羨妒。中國人的心地裏,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淩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錢鍾書《談中國詩》)

比較滲透進概括的各個過程:分析、分類、歸類、綜合、抽象。為了進行比較,就必須把所要比較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分解為部分、方麵,以找出它們的特征,然後依據這些特征再把它們相應的部分、方麵加以聯係,以確定它們的同異和關係,比較實質上是特殊形態的分析、分類、綜合。善於比較,生活的點點滴滴皆可成學問。下麵這篇文章從某些方麵對體育項目進行比較,發現了有趣的體育規律和本質。發現了規律和本質,也就有了獨到的見解:

我喜歡的體育項目和我恐懼的體育項目

劉良華

我喜歡某些體育項目,另外一些項目令我恐懼。

我喜歡的原因很簡單:那些項目維護了我所理解的體育精神。我所理解的體育精神是:重要的是身體,而不是所謂的智慧,不要在奧運會上炫耀智商或者科技,值得炫耀的隻是純粹的身體。

於是,我喜歡的體育項目,一定是那些純粹地顯示了身體的力量的項目。不過,除了力量,最好同時顯示它的美感。

於是,我個人隻以健壯(力量)而有美感這兩個標準來評估奧運會的所有項目。

①短跑以速度顯示身體的健壯(力量)。這自然是我喜歡的。長跑不僅追求速度,它更看重耐力,由此長跑似乎比短跑更充分地顯示了體育精神。

可是,由於長跑更看重耐力,它不得不放慢奔跑的速度。放慢奔跑的速度的後果是:耐力增長,爆發力降低;和美增加,壯美消失。

這樣看來,短跑比長跑更能顯示體育精神。

與短跑相近的項目是跳遠、跳高、遊泳。跳遠、跳高和遊泳是短跑的變形。跳遠是短跑的突然停頓而產生平麵飛躍的效應。跳高是短跑的突然停頓而發生的立體飛躍效應。遊泳是水中的短跑。

也就是說,如果承認短跑的體育精神,那麼,也可以一並承認跳遠、跳高和遊泳的力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