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提取抽象的結果中再歸類為兩類,使表述思路清晰:不好的一麵和好的一麵。
答案:春天是風沙漫天、短促、寒冷的,是充滿生機活力、富有色彩、給人以希望的。
對於以概括為目的的思維活動而言,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麵分別加以研究的主要任務是為分解後的各部分、方麵找到上位概念進行歸類,探索深層的原因,在種和屬的關係上把握分析的對象,為抽象思維過程打下基礎。
下麵是一個關於概括觀點的例子:
①貝多芬彈鋼琴的時間長了,手指發熱,就在涼水裏浸泡。水經常弄到地上,從地板縫流下去,引起房東叫喊,令他搬家。
②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在房子裏的窗簾、衣架、櫥櫃、鏡子上掛滿寫有詞語、資料的長紙片,以便隨時看到、記憶。
③居裏夫人在巴黎大學時,晚上在圖書館用功,經常到後半夜兩點多鍾,有時竟餓得暈倒了。
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傑克·倫敦是著名的作家,居裏夫人是著名的科學家。這三個人身上存在著哪些共同點呢?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們身上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二是都具有勤奮、刻苦的精神。於是我們就可以概括出下麵的結論:在事業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一種勤奮刻苦的精神。勤奮刻苦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概括,它來自於三個名人的具體行為,又高於這些具體行為,也就是說,這裏的勤奮刻苦既可以指貝多芬的彈琴、傑克·倫敦的紙片、居裏夫人的經常用功到後半夜兩點多鍾,又不僅指這些,它可以包括其他類似這三人的一些行為。
“勤奮刻苦”是如何抽象出來的呢?這是由分析和歸類後抽取出三個人的共同的本質特征綜合得出的。下麵對三個人的表現逐一分析歸類:
貝多芬:“彈鋼琴的時間長”歸類為“勤奮”;“手指發熱,就在涼水裏浸泡”“引起房東叫喊,令他搬家”是“苦”。
傑克·倫敦:“在房子裏的窗簾、衣架、櫥櫃、鏡子上掛滿寫有詞語、資料的長紙片”歸類為“勤奮”的行為,同時更進一步看到學習的刻苦。還可歸類為“方便記憶的學習方法”。
居裏夫人:“晚上在圖書館用功,經常到後半夜兩點多鍾”歸類為“勤奮”;“有時餓得竟暈倒”歸類為“刻苦”。
綜合為三人都具有“勤奮刻苦”的精神。
這個概括分析題很容易,簡直就是個傻瓜題。但要指出的是,這些過程和方法是非常基礎的。如果你不能確切地從三個人物的事件中歸類出“勤奮”、“刻苦”卻囫圇吞棗地得出“三個人都具有勤奮刻苦的精神”的結論,正確率、可信度會有多高呢?必須運用思維的抽象力,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麵,逐一考察其不同的發展形態,形成各種概念、判斷,這時認識就從具體推進到了抽象。
如概括《百喻經》中“賊偷錦繡用裹褐喻”的故事:
以前有個小偷,到一戶富人家裏,偷得了許多綾羅綢緞,回到家裏,就用這些錦繡之物去包裹自家的粗布破衣,這種舉動受到了明白人的嘲笑。
首先要運用分析、歸類來使形象的故事抽象化:
這個故事的核心內容是“用錦繡裹粗布破衣結果受到明白人的嘲笑”。對這個內容的不同方麵進行分析(分解)歸類得出:這裏“錦繡”指好的、珍貴的一類事物,而“粗布破衣”則指不好的、壞的一類。“包裹”這個動作代表的含義上升到上位概念的動作是“服務、為……所運用”。這樣這個故事分解出來的主要部分已由形象變為了抽象。
再把抽象化了的部分和方麵放到故事裏,綜合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可概括為:
用好的珍貴的事物為壞的、無價值的事物服務是不可取的。
最後,把上麵得出的結論推而廣之——好的珍貴的事物非常多,如友誼、親情、生活的美、文章的優美詞句、佛法等,而壞的一方可以是金錢、貪欲、粗劣的思想等。可延伸的哲理很多。例如:寫文章用優美的詩一樣的語言去表達粗劣的思想粗淺的情感是可笑的;一個人不懂得生活,讓本應充實美好的生活圍繞金錢的貪欲轉是不可取的;等等。
思維是全息的,抽象的過程就是分析、分類、歸類、比較、判斷等過程綜合運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