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一書中指出:“抽象就是‘提煉’,也就是毛澤東同誌在《實踐論》裏所說的‘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功夫’。”在很多閱讀活動、研究實踐、生活實際中,沒有現成的已抽象出來的部分可以直接提取,需要自己去進行抽象活動。如何從事物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呢?
首先可以尋找因果聯係,多從因果聯係上分析問題。由結果到本質原因的探求過程,就是一個對事物的現象作本質分析的過程。其中貫穿著思維的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也貫穿著運用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
其次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撇開非本質屬性。抽象是在對事物的屬性作分析、歸類、綜合、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語言和思維全息理論,抽象同樣包括概括的全過程:分析、分類、比較、綜合、概括。
例如對下麵詩句進行抽象: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詩中表現的是一種生活中的現象,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本質原因然後歸類概括:
為什麼細雨濕衣看不見,為什麼閑花落地聽無聲?
也可以直接通過歸類發現本質:“細雨濕衣”、“閑花落地”是歸類為“輕微的事物運動”,“看不見”、“聽無聲”歸類為“察覺不到”或“不易察覺”。這樣就在對詩句的解構分析中認識到從具體形象中抽象出的普遍性的道理:
輕微的事物運動不易被人察覺。
再對下麵的事例進行概括:
一個6歲的孩子,放學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隻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道:“切錯了!切錯了!”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隻見蘋果的橫斷麵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一顆規則的五角星。
本段所敘事例是生活中的一種現象,要透過現象找到本質,才完成概括。讓我們走進概括的過程:
第一步提取主要內容:六歲的孩子橫切蘋果發現了蘋果核中顯示的規則的五角星圖案。
第二步分解歸類:
“六歲的孩子”歸類為“兒童”;
“橫切蘋果”歸類為“打破常規的做法”;
“發現五角星圖案”歸類為“新發現”。
第三步綜合歸類的結果:兒童打破常規的做法常常能獲得新發現。
進一步歸納概括:打破常規的做法常常能獲得新發現。
這樣就從具體的事件中抽象概括出普遍的道理。
分析,是指把整體分解為部分進行認識和思維,分析一般是以具體材料和事實為基礎的,一般是從思維的具體到思維的抽象。
例如,提煉“出淤泥而不染”所揭示的意義:
首先把這句話分為兩部分:“出淤泥”,“不染”,
然後分別對兩個部分進行認識和思維。“淤泥”歸類為“汙濁的環境”,抽象出本體義即“所處社會風氣很差”。“不染”要補充完整是“不染淤泥”,即不被汙濁的環境所同化,但這是反麵的說法,也是比喻的說法,從正麵明確本體意義就是:自身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後把兩部分綜合起來得出:
處在風氣很差的社會,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這樣,就從“出淤泥而不染”這個形象的表達中抽象出普遍的積極意義。
又例如:
下文作者感受到的春天是什麼樣子的?請簡要概括。
①短促的猶如蜉蝣的生命,常常有漫天的風沙,再短促的春天,也還是春天,可以看得見積雪裏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②可以看見綠色,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見鮮紅,這滾燙的血液的火焰。春天賦予世界以色彩。③再寒冷的春天,也還是春天。④春天賦予人類以希望。
把這個文段按句子分解後再進行抽象認識:
第①句提取:短促、風沙漫天、充滿生機
第②句提取: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色彩
第③句提取:寒冷
第④句提取:賦予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