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分類和歸類:大巧若拙(3 / 3)

這則材料概括第一要抓主要人物,第1種概括就沒有抓住主要人物。寫神父的目的是以人在臨終時所求“天國之樂”來引出、襯托科學家一生最大的快樂。“看到月球的背麵”,這個事實,分解為“看到”和“月球的背麵”。“月球的背麵”是屬於人類未知的,有待探索和揭示的天文現象,歸類為“未知的科學領域”,而動詞“看到”,也就由此歸類為“探索到,揭示了”。這是一種科學發現,而非“創造發明”,老師的答案有誤。應概括為:科學家最大的快樂是探索未知的科學領域,不斷發現。

概括的時候要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即由種概念到屬概念循著一係列嚴格的種屬關係進行。如果在概括的過程中隨意改變事物的性質,把不是屬種關係硬拉成屬種關係,就會犯“概括不當”的邏輯錯誤。例如,某人不敢吃大蒜,怕口臭,有人就批評他“這是資產階級思想”。“怕吃大蒜”和“資產階級思想”之間並不具有種概念和屬概念的關係,這樣概括就不恰當了。平時人們所說的“亂扣大帽子”,就是指的這種不恰當的概括。上個世紀的“文革”中就因為不恰當的概括製造了許多冤案。如:有人曾因為用牛皮紙做毛主席著作的書皮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我們來看看這種可悲可笑的概括過程:把“用牛皮紙做毛主席著作的書皮的行為”歸類為“認為毛主席的話是吹牛皮”,進一步歸類為“誣蔑毛主席的行為”,最後上升到“現行反革命行為”。這樣給人上綱上線,亂扣帽子,濫用概括,教訓十分慘痛。

再看下麵這個例子:

有一篇短文,寫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談到自己最主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裏學到時,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在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時,同學們提出了兩種觀點:①良好的道德是成才的必要條件;②偉大出於平凡。

老師的評論是:第一種“以偏概全”了,因為“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並非道德方麵的事;第二種“空泛籠統”了,因為“偉大”和“平凡”包括的範圍很廣。

正確的概括應該是“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使人受益終身。”

第①種錯誤是對“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的上位概念把握不準確而造成的。“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休息”等是“良好習慣”而非“良好的道德”。第②種錯誤是因為越級概括導致空泛籠統的毛病。

有的種概念可以連續概括,甚至可以上溯到最大的類範疇來概括,但根據實踐需要,有些種概念不能越級歸類,越級歸類會架空分析和概括,造成概括過度。

如果要管好一個班級,當由班主任來實施管理,如果讓校長來管,讓教育局長,讓市長、省長、教育部部長來管,就會分身乏術,鞭長莫及,管不到位,也管不了,基本的原因是無法把握每一個班區別於其他班級的特征。

根據實踐需要,有時概括必須找到種概念的“頂頭上司”,如果越級,進行上一層次的抽象,就會造成概括過度。

如蘋果、梨如果一步到位歸類為食物來區分它與非食物的其他物品的本質區別,就會忽略蘋果、梨作為水果這一類食品與其他類食物的本質區別。

又如將凡是有殺人現象的行為,全部歸結為一個罪名:殺人罪。這樣一來,就會毫無區別地將過失致人死亡、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甚至是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等,統統劃歸為一類,那麼,如此刑法還有什麼科學性嗎,還能夠在司法中執行嗎?

分類和歸類真是大巧若拙。如果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很機敏、很清晰地分類、歸類,抓得住主要矛盾,那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不同凡響,在古代,你可以出將入相,在現代,你可叱吒商海、政界、學術界……

學問學問,點點滴滴都可見功夫。因此,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必妄自菲薄。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屬概念,然後進行概括。

①不僅青年學生應當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知識,而且所有的青年都應當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知識。

②“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毛澤東《紀念白求恩》)

2.下麵這段文字從哪些方麵對合成生物學進行了說明?

與基因工程把一個物種的基因延續、改變並轉移至另一物種的做法不同,合成生物學的目的在於建立人工生物係,讓它們像電路一樣運行。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的方法不同的是,合成生物學研究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它是從最基本的要素開始一步步建立零部件。各個活的部件的合成過程,就是一個“逆自然世界的過程”。

3.從哪些方麵說明了霧的危害?

大霧天氣對交通影響很大。在大霧天氣,飛機不能起飛和著陸,汽車、船舶等也因能見度低而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霧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連續數天大霧,將使農作物缺乏光照,進而影響生長,誘發病害。如小麥抽穗時遇上連續3天以上的大霧,就容易引起赤黴病。霧對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據測定,霧滴中含有的對人體有害的酸、堿、鹽、胺、酚、塵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質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氣水滴高出幾十倍。人們如果在霧中活動,就會吸入霧中的這些有害物質,從而誘發或加重氣管炎、咽喉炎、結膜炎等諸多疾病。

1.①所有的青年都應當努力學習現代科學知識。

②設問句“這是什麼精神”前麵的敘述白求恩同誌革命事跡的分句相當於一個種概念,後麵的“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就是從前麵具體事跡概括出來的屬概念。概括為:“白求恩的精神是國際主義的精神,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2.從合成生物學的科研目的和科研方法兩個方麵來進行說明。

3.從以下三個方麵說明了霧的危害:霧對交通的影響,霧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思維是全息的,某項能力不是孤立的,是和其他能力相輔相成的。超強的分類、歸類能力後麵,一定有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作支撐。由果推因就有利於對現象進行本質歸類。

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產生的原因。有的原因是本質原因,有的原因還隻是某種現象,對於原因是某種現象的,還要對現象繼續究根究底,進行歸類、抽象直到認識事物的本質。看下麵這則材料:

野兔是一種十分狡猾的動物,缺乏經驗的獵手很難捕獲到它們。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為野兔從來不敢走沒有自己腳印的路,當它從窩中出來覓食時,它總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逃之夭夭。但走過一段路後,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時也會按照原路。獵人就是根據野兔的這一特性,隻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然後設一個機關,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獲獵物了。兔子的致命缺點就是太相信自己走過的路了。

這則材料,有學生概括為“不要走老路”,“走老路,害死人”,“別摔倒在自己熟悉的路上”。這些概括都沒有抓住本質原因:隻抓住了“走老路”這種現象,並沒有抓住兔子走老路的原因。兔子為什麼要走老路?太相信原來走過的路是安全的。為什麼會這麼相信?因為太相信已有的經驗,對原來安全的環境可能發生改變估計不足。

“路”可歸類為“環境”。

“走老路”則可歸類為“依靠經驗辦事,對環境改變缺少估計的行為”。

這則故事從“兔子”的角度可概括為:

如果太相信已有的經驗,不能隨時觀察環境的變化,就有可能遭遇危險。

從獵人的角度,可以概括為:

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就能針對特點找到有效的方法。

再來看一則材料:

一片樹葉,在空中與一隻鳥並排飛著。“瞧,我能像你一樣飛啦!”樹葉十分得意地對鳥兒說著。一會兒,風停了,鳥仍在飛著,而樹葉卻一頭跌入了下麵的河裏。

這則材料寫“樹葉飛”和“鳥飛”的不同結果。我們由果推因對“樹葉飛”和“鳥飛”的本質進行歸類。

為什麼風停了,鳥仍在飛,樹葉卻落下來?

鳥仍在飛是因為鳥具有飛的本領這個內因,不依賴風這個外部條件。

樹葉跌入河裏是因為樹葉不具備飛的本領,隻能依賴風這個外部條件在空中停留片刻。

下麵我們來歸類:

“樹葉飛”歸類為不具備內因、隻依靠外部條件的行為。

“鳥飛”歸類為依靠內因、不依賴外部條件實現的行為。

再對這兩種行為產生兩種對立的結果進行歸類:

“風停了,仍在飛”:外部條件終止,行為持續下去。

“風停了,跌入河裏(不能飛)”:外部條件終止,行為終止。

然後從兩方麵綜合:

不具備內因、隻依靠外部條件的行為,會隨著外部條件的消失而終止。

依靠內因、不依賴外部條件的行為,不會隨著外部條件的消失而終止。

對上麵形成對比的結論進一步綜合概括得出:

“事物的發展取決於內因”或“內因決定著行為的持續發展”。

下麵我們來進行實戰演練,請思考下麵這個故事的寓意: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裏,一隻在野地裏。籠子裏的老虎三餐無憂,野地裏的老虎自由自在,他們互相羨慕對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後互換位置。但可悲的是,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因饑餓而死,一隻因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