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根據事物的同和異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
分類,就是把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歸入一類。
分類,誰不會?用得著教嗎?
分類似乎是一種極簡單的能力,但一般人恰恰是因為缺少分類的習慣和分類的能力而常常把事情處理得一團糟,生活也弄得稀裏糊塗。不會分類和沒有分類習慣的人整理不好房間、抽屜、書包等,為人處世不可能精明,治學立業肯定難有成就。
“大巧若拙”,一點都不錯。
意大利兒童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在《教育中的自發活動》中《智力》一章中說到:“在頭腦中已經建立的牢固的秩序的基礎上將外部事物加以區分,歸類和編排——這就是智力。”“科學家的知識是無限的,因為他們具有將事物的特性分門別類的能力,能夠識別所有這些物質並隨時確定其類別、相互間的關係和各自的起源,於是他也就能發現遠比實物更深刻的事實。”
科學家如此,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等都具有超強的分類能力。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中,也就是運用了我們每個人都會用的工具:分析、分類、比較、綜合、概括。諸葛亮把曹操和孫權歸為一類,荊州、益州歸為一類,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對劉備有利的不同措施:對強大的曹操是暫時不與爭鋒,對同樣強大的孫權集團是與之聯合,而對相對薄弱的荊州、益州則是“占有”。如果沒有對幾大軍事集團的分類比較,是不可能為劉備製定管用的策略的。分類之後,複雜的情況變得簡單,思路變得清晰,解決問題的策略自然就浮出水麵。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有糊塗、看不清方向的時候,也就是沒有能夠從類與類的區分上去進行認識比較。覺得事情千頭萬緒,理不出頭緒,也就是整理不出類來。當你麵對一團糟的情況,能做到條分縷析,也就離處理事情井井有條不遠了;整理出類然後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逐一來解決,就是相當精明的了;從類的比較綜合中找到規律,發現本質,並推廣運用到同類其他事物,那便如毛澤東、馬克思一樣具有不一般的才能。這種才能就是概括的才能。
概括就是在思想中把從某些具有若幹相同屬性的事物中抽取出來的本質屬性(屬性,即特質,特征,性質),推廣到具有這些相同屬性的一切事物,從而形成關於這類事物的普遍概念。
如由蘋果、西柚、西瓜抽取本質屬性:“可食用的多汁液的植物果實”,並把這種本質屬性推廣到犁、香蕉、橘子等其他水果,即其他水果也具有這種本質屬性。
又如,把各種魚“身體大多數被鱗或無鱗”、“用鰓呼吸”、“用鰭遊泳”、“心髒有一心房和一心室”等共同屬性結合起來,從而得出魚綱的主要特征及“凡是具有這樣特征的動物,都屬於魚綱”的結論,這就是概括。也就是說,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了的特征推廣到其他同類事物中去,並用同一名稱來標誌它們。例如,鯽魚、帶魚等都具有魚綱的主要特征,我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用同一名稱“魚”來標誌它們,這就是概括。
“分類”的行為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智能活動。人要把混沌不明的狀態做一番整理時都是從分類開始的。
分類的習慣和能力應當從幼兒期開始培養。在上學之前人類的智能已經在做分類、比較的活動了。當兒童能夠注意從類與類的區分上進行比較認識的時候,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就發展起來。蒙台梭利指出兒童期是“學會‘學習方法’的時期”,在蒙氏教學中有很多分類的活動,如按圖形、顏色把玩具分類,然後排序,給硬幣分類、集合、排列等。
我們來看看從兒童期就進行分類訓練的小潔的情況:
小潔的媽媽正在整理櫥窗時找到幾種剩下不多的豆子。有紅豆、黃豆、黑豆。媽媽把它們裝在容器裏,對兩歲半的小潔說:“這些給你玩。”然後繼續做家務。過了一會兒,小潔喊一聲:“媽。”媽媽回頭看,吃了一驚。原來,小潔把混在一起的三種豆子分門別類,各成一堆,並從玩具箱裏找出三個蓋子,各裝一種豆子。更妙的是踮腳把電視機上的三隻玩具狗拿下來排成一列,每隻狗前各擺一“盤”豆子。
小潔長大了,有一次自言自語:“我每次在想一些事情時一定會把事情分類然後做比較,這個習慣是在什麼時候養成的?”原來,小潔在幼兒期動手做事的時候,她手中的工作總是包含了“分類、歸納、組合、比較”等要素。小潔在幼兒期經常進行分類、比較的活動,以自己的步調進行,直到自己認為滿意為止。大家總是給她自己做到底的機會。雖然長大以後思考問題不必動手去分類、排列、集合,但幼兒期的習慣深深影響到小潔長大後對事物的處理和判斷並逐步顯示出出類拔萃的才能。
上中學後,一天至少有十二個小時是在學校裏度過的。但是小潔卻不會被忙碌的生活搞得團團轉,反而有聲有色地迎向生活中的每一項挑戰。她的母親發現小潔就是依照在幼兒期分類活動中所體會的步調,活力十足地沉醉於中學時代。
上高中時,小潔在學校住校。宿舍會議進行中如果遇到問題,眾說紛紜時,據說隻要小潔一開口,會場就為之肅靜。因為大家知道事情可以解決了!小潔的發言帶給大家安全感,總是把紛亂的意見做一番歸類整理,然後井然有序地提出解決之道。宿舍老師看見小潔的表現不可思議,就把小潔在學校的情況告訴她的母親。小潔的母親說,這和小潔幼兒期就喜歡動手分類、歸納、排序、定位等有關。
我們在幼兒期大多沒有得到這種分類整理的訓練,長大了,又把它當成小兒科,總認為是一種最簡單的機械的事情,不屑去做,以致影響其他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思考大多處在混沌狀態,拿不定主意,人雲亦雲的情況很多。
不會分類,內心一團麻,怎麼能提煉概括出觀點來?怎麼能有識見?怎麼能成為有主見的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一些機械的簡單的練習做起。
因為思維是全息的,一個人的分類能力的強弱取決於他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抽象等能力的強弱。分類主要是在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按照事物的異同程度而把事物分為不同層次的類別。分類的實質,就是要確定對象之間種和屬的關係和聯係;隻有通過分類,才能在種和屬的關係上把握對象。
那麼,什麼是“種”和“屬”呢?“屬”和“種”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屬和種”之間的關係即“大類”與“小類”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叫做屬種關係。屬種關係的特點是:“屬”包含“種”,而“種”包含於“屬”,“屬”所具有的屬性,“種”一定具有。
例如,“人”這個類概念就反映著“人”(屬)和“中國人”(種)之間的關係。“人”和“中國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屬種關係。“人”包含“中國人”,顯然,所有“中國人”都屬於“人”這一類。“人”這個大類包含了“中國人”這個小類,而“中國人”這個“小類”則包含於“人”這個大類之中。“人”所具有的屬性,如“能思維、有語言、能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等等”,“中國人”必然也具有。我們把反映“屬”的概念叫屬概念,把反映“種”的概念叫種概念。顯然,任何屬概念都包含種概念,而任何種概念都包含於屬概念。屬概念外延大,種概念外延小。
在具有屬種關係的一係列概念之間,一個具體的概念究竟是屬概念還是種概念,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人”、“中國人”、“重慶人”是一係列具有屬種關係的概念。其中,“中國人”相對於“人”來說,是種概念,因為“中國人”外延小,“人”外延大。但“中國人”相對於“重慶人”來說,則是屬概念。因為“中國人”外延大,而“重慶人”外延小。
屬概念與種概念的關係,並不是隸屬關係、上下級關係、整體與局部關係。如下麵這些就不是種屬關係:
上海市委—徐彙區委江蘇省—常州市桌子—桌腿
在種和屬的關係上把握對象,對概括來說有什麼作用呢?
由一個外延較小的概念過渡到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的方法,即由種概念過渡到屬概念的方法就是概念的概括。種概念具有屬概念所具有的屬性。屬性,即特質,特征,性質。也就是說,種概念具有屬概念的特征、性質。分解後歸類找到上位概念,使小類歸入大類,使種概念歸入屬概念,也就是在進行概念的概括。例如,“粉筆”可概括為“文具”,“粉筆”具有“文具”的屬性;“辦公桌”可概括為“辦公用品”,“辦公桌”具有“辦公用品”的特征;“紅”可概括為“顏色”,“紅”具有“顏色”的特征等。
下麵這段文字,能夠歸類也就完成了概括: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宇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以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
概括為:簡介鄧稼先生平經曆。
種概念包含於屬概念,是屬概念的具體形式。在種概念與屬概念並存的文段裏,丟掉種概念,保留屬概念也就達到了概括的目的。
例如:這家飲食店每天早市供應饅頭、麵條、餛飩、湯包等點心。
在這裏,“饅頭、麵條、餛飩、湯包”四個種概念被概括為一個屬概念“點心”。種概念和屬概念共同組成偏正短語充當“供應”的賓語。在這個偏正短語中,四個種概念聯合充當定語,中心詞是屬概念“點心”。這句話可概括壓縮為:
這家飲食店每天早市供應點心。
又如:
“‘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誌中繼續存在著。”(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句中“這種”所指代的就是“閉塞眼睛捉麻雀”等一係列種概念,它們的概括語是屬概念“極壞的作風”。丟掉種概念,保留屬概念,這句話可壓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