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誰不會?誰不能來兩下子?但我們又常常在分析方麵留有遺憾:分析不到位,分析欠全麵、欠深入,沒有分析到點子上……到底應該怎樣分析呢?
先來看看我國第一部大字典,東漢經學家、文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是怎樣解釋“分析”的:
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是以刀剖物,使之分開的意思。
析,“破木也。一曰折也。從木從斤。”用斧子劈開木頭。
“分析”這個詞是由“分”和“析”同義並列合成。從思維方麵來說,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屬性、方麵,分別加以研究。對於文本閱讀來說,就是把閱讀材料分解為各個部分、屬性、方麵,分別加以研究。
分析首先是分解。“解”,《說文解字》解釋為“從刀判牛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開。後泛指剖開。
“分解”是最簡單的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是起點。但往往有人在起點就不那麼尊重材料,總要出那麼一點紕漏,總有那麼一點陰錯陽差。下麵這個題目是從高考題中裁剪下來的:
“怨人覺夜長,壯士嗟日短”,“人逢喜事日子快”,“人到愁時,度日如年”,對以上三個諺語進行概括,以下哪個結論是正確的?
A.我國古代有許多詩詞、諺語也說明時間有快慢之分。
B.人們的時間知覺是有快感和慢感之分的。
C.不同的人對時間的態度是有區別的。
D.時間知覺的快感和慢感往往同人們的情緒聯係在一起。
A、B、C三種答案的錯誤首先是由於分解中的遺漏造成的。
“怨人覺夜長,壯士嗟日短”,“人逢喜事日子快”,“人到愁時,度日如年”可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怨”、“壯”、“喜”、“愁”歸類為“情緒”,那麼,“怨人”、“壯士”、“人逢喜事”、“人到愁時”就可由個別到一般,歸類為“人的情緒”。
第二個方麵:“覺夜長”、“嗟日短”、“日子快”、“度日如年”歸類概括為“時間知覺的快感和慢感”。
第三個方麵:“長”、“短”、“快”,歸類概括為時間的快慢。
對材料進行全麵分解,從分解的三個方麵來探究,闡明三方麵的關係就可得出正確的答案D。
大家都聽說過“瞎子摸象”的故事,說的是一群瞎子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模樣,他們圍著大象摸。摸到鼻子的說大象像一根管子,摸到耳朵的說像一把扇子,摸到牙的說像一根蘿卜,摸到象身的說像一堵牆,摸到腿的說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說像一條繩子。人們讀完這個故事之後常常啞然失笑。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像瞎子一樣片麵地看問題,隻看到從事物中分解出來的幾個部分、方麵、屬性,看不到整體的所有部分、方麵、屬性,或者對某些部分、方麵、屬性熟視無睹。不是麼?這則簡單的材料並不比了解“大象是什麼模樣”複雜,但就是有一些人在這麼簡單的材料麵前成了“睜眼的瞎子”:
由於隻分解出第三個方麵進行概括,眼裏隻有第三個方麵,就有了A答案的錯誤。
由於隻分解出第二、三個方麵進行概括,丟掉了第一個方麵,就出現了B答案的錯誤。
由於隻對材料進行了部分的分解,而不是對整體進行分解再研究,也就造成了概括以偏概全。而C答案則歸類不準確,三個諺語均未涉及“對時間和態度”。
分解是分析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得不穩健,後麵的偏差就在所難免。著名的“刻舟求劍”的故事,刻舟人就是隻把要思考的問題從整體上切割了一部分來考慮:腦袋和眼睛裏隻有船和劍的關係,而全然沒有水和船的關係。人們都笑刻舟人傻,其實很多人犯著與他同樣的錯誤。
分解後的部分、方麵、屬性在其後概括的分類、抽象、綜合的過程中不是都不可以割棄,如果你能確定某個部分、方麵、屬性是次要的,但棄無妨。但你不能在未確定主次之前就對有些部分、方麵、屬性置之不理,視而不見,甚至從潛意識中一開始就把它們開除出籍,像那個刻舟人一樣鬧出笑話。
分解不僅要全麵,分解對技術性和藝術性的要求也很高。分解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分析、分類、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分解的角度既合乎客觀規律,又新穎獨到、清晰、簡明,就能為後來的概括過程(分析、分類、綜合、比較、抽象)打下良好的基礎。分解之後雜亂無章,一盤散沙,不能成型成類,後麵的概括過程就不會輕鬆,概括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所以說,“分解”事小,對概括的過程來說,卻至關重要。
對於複雜的材料,就更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於複雜的現實生活,更容易出現“當局者迷”的情況。為什麼?當局者常隻能看到從事物整體上分解出來的一到幾個部分而已,怎能作出全局的分析判斷?“旁觀者清”,旁觀者能看到整體,但如果不能進入分析的過程,逐個部分、方麵、屬性進行深入觀察研究,“旁觀者”也“迷”。相對於曆史,相對於現實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都是旁觀者,又能對多少事情能做到“旁觀者清”呢?真正做到旁觀者“清”,絕非“袖手”,一定要有相應的知識經驗,深入的觀察和了解,踏踏實實去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進行研究。
毛澤東在抗戰初期寫的著名的《論持久戰》中闡述道:
“‘為什麼是持久戰’這一個問題,隻有依據全部敵我對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確的回答。例如單說敵人是帝國主義的強國,我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就有陷入亡國論的危險。因為單純地以弱敵強,無論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不能產生持久的結果。單是大小或單是進步退步、多助寡助,也是一樣。大並小、小並大的事都是常有的。進步的國家或事物,如果力量不強,常有被大而退步的國家或事物所滅亡者。多助寡助是重要因素,但是附隨因素,依敵我本身的基本因素如何而定其作用的大小。因此,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