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分析:包含概括的全過程(2 / 3)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如果毛澤東隻能對分解出來的幾個部分進行研究,或眼裏隻看到幾個方麵的因素,不能綜觀全局,肯定就不會有“持久戰”這樣明確而科學的診斷,更不能依據科學的論斷作出戰略決策。如果毛澤東缺少軍事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沒有深入地觀察和了解,獲得多方麵信息,是難以有高屋建瓴的整體的判斷的。

深入地了解,客觀的全麵的分解,是分析、綜合至關重要的基礎。

恩格斯說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是綜合的基礎,而且綜合過程之中又自始至終滲透著分析,分析對綜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沒有分析也就沒有概括。例如很多會議最後都有重要領導人作總結性發言,這個領導作總結性發言之前就要進行概括的一係列活動,認真聽取與會者的發言,逐個分析,然後分類、抽象、綜合、判斷、概括總結。如果這個領導在會議快開完了才進入會場,那麼不管領導講什麼,都不是對這場會議的總結概括,因為他沒有深入會議過程,沒有進入概括的過程,沒有分析的機會。

分解是分析的基礎,但分解本身並不能使分析深入。

如何使分析走向深入?怎樣分析呢?分析具體有哪些工作要做呢?

對於概括的過程來說,分析要做的事就是概括所要做的,即比較、分類、抽象、綜合、概括。

分析包含著概括的全過程。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複雜的事物、材料分解呈現多層級。分解常常不能一步到位,常常要進行多個層級的分解:一個整體分成大部分,大部分中又有小部分,小部分有更小的部分。

即算能分解到最細小的部分,而語言是全息的,部分是整體的縮影,對部分的研究遵循著對整體研究的規律;思維也是全息的,思維的某個階段、某個過程是思維整個過程的全息。上文提到分解的過程本身也要運用歸類、比較、綜合、概括等。歸類、比較、綜合、概括等的能力越強,分解就越高明。也就是說分解的過程包含了歸類、比較、綜合、概括等過程。

關於全息,最典型的是生物全息。一棵植株的任何一個枝在形體與性狀上,與這棵植株的整體是相同的。一條蚯蚓斷成幾截,每一截都可以長成一條蚯蚓。生物個體胚胎的發育過程,就是物種發展過程的縮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任何一個生物個體胚胎中,已經包含了該物種發展的全部信息,而個體胚胎的發育過程,不過是這種信息的再表達。正因為生物遵循著全息的規律,才有了克隆技術的產生。

根據語言和思維全息理論,分析文章,如果以思維培養為目的,是由部分到整體,還是由整體到部分,是就部分進行研究,還是就整體進行研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它們所達到的效果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走進思維的過程,培養思維能力。當然,如果以理解某篇文章為目的,就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部分和整體兼顧。

分析把整體分解成部分進行研究。以概括為目的的分析就是對分解出來的部分、方麵、屬性進行分解、分類、比較、抽象、綜合、概括。

如果不能對分解出來的部分、屬性、方麵進一步分解、分類、比較、綜合、抽象、概括,分析是難以深入的。

下麵以2008年高考作文題為例分析:

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題: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根據韓詩中你讀出的意境和哲理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

不論是寫議論文、寫景抒情文還是以“草色遙看近卻無”作為畫龍點睛之筆寫作記敘文,都必須抽象概括出“草色遙看近卻無”所蘊含的哲理。分析這句首先把它分解為“草色”、“遙看(有)”、“近卻無”三部分。

如果當就此句看,“(早春的)草”可歸類為“微小的美的事物”,總之屬於“事物”這一範疇。範疇就是某個領域中最大的類。“草色”在韓愈詩的具體語境中歸類為“微小的美的事物顯現出來的美”。

“遠”和“近”歸類為“距離”。

從“遙看(有)近卻無”的比較中我們可以領悟到:

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受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

這是湖南高考題中對考生的“提示”。這隻是“提示”而已,實際上對“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哲理概括遠不止於此。很多考生立意為“距離產生美”,距離為何會產生美?這就要在分析階段對分解出來的部分、方麵分別作深入的探究。對部分的研究欠深入,就會影響到綜合的質量。上述“提示”對“草色”作了歸類概括,而對“遙看”和“近(看)”卻隻著眼於兩種表麵現象之間的比較和關係探究,還沒有從這兩個方麵深入挖掘事情的本質,也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過程沒有在分解後的“遙看”和“近(看)”兩部分中充分展開——

為什麼從遠處看得見草色,近處卻看不見?尋根問底探求本質原因可知:遠看,視野闊,眼界大,看到的數量多,看到的是整體,是整體(集體)效應;近看,視野窄,眼界小,看到的少,看到的是個體,草太少草色就不明顯,似乎感覺不到草色的存在。